福建省中医药感染病学科发展报告

2012-08-12 08:29:27福建省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
海峡科学 2012年1期
关键词:肝炎传染病福建省

福建省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



福建省中医药感染病学科发展报告

福建省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

历代以来,中医药在防治各种感染性疾病中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文简要回顾和总结了福建省近代中医药感染病学的发展史,并从基地建设、理论研究、临床研究、新药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分析和探讨了当代中医药在防治感染性疾病所取得的成果以及面临的困难,提出了中医药感染病学科的发展思路和应对策略。

中医药 感染病学科 发展现状 定位 策略

中医感染病学,是基于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重点研究感染性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辨证论治、预防、康复与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涉及多种中医基础与临床学科[1],涵盖着中医药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研究和理论发展。

中医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中国医学史就是一部中国历代医学家同各种感染性疾病做斗争的历史。自古以来,中医药在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特别是急性传染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留下了大量著作,这在世界医学史上,是任何其他民族无法相比的[2]。感染性疾病,中医上又称为疫、疫疬、温疫、温病、伤寒等,远在2000多年前,我国最早医学典籍《内经》就有诸多热病的论述,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也详细阐述有关传染病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明末吴有性的《温疫论》,清代叶天士的《温热论》、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等著作,对传染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更有系统的论述。明代陈司成在《霉疮密录》中治疗梅毒的主方“生生乳”,是世界上最早运用砷剂治疗梅毒的复合处方。从17世纪下半叶开始,当白喉、猩红热、鼠疫、天花、霍乱等传染病相继由国外传入中国时,一大批优秀的医学家面对新传染病的挑战,从大量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传染病的认识,相继发展了一套中医理论和比较成功的治疗方法,并撰写了大批专科专病著作,这种对各种急性传染病的研究热潮,一直延续到20世纪30~40年代。在传染病的预防方面,《内经·素问》也有记载,强调未病先防的重要理念即“上工治未病”,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对传染病的预防阐述具体而明确,明代民间采用人痘接种预防天花,更是开创了以免疫学方法预防疾病的先河。我国历代医学家对传染病的防治经验及理论的探索,对传染病的研究与认识的深化,不但具有历史性的贡献,而且对当今防治传染病仍有相当高的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

20世纪以来,面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现代医学的强烈冲击,中医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但是,各种新发、突发传染病的肆虐流行,抗生素的滥用和病原体的不断变异,是人们在发明抗生素和疫苗时始料未及的,同时也给中医提供了展示其独特优势的机会,尤其是在近年来发生的手足口病、禽流感、甲型流感等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按照中医药温病学理论,应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不仅能迅速控制病情,提高治愈率,而且具有减少后遗症,降低死亡率的作用。2002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发布了《传统医学——不断增长的需求》为题的报告,同年,在北京举行传统医药大会上通过的《北京宣言》,明确指出了“应根据每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尊重、保护、促进以及广泛并且适当地传播传统医学治疗和实践的知识”。当然,中医获得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善于总结前人的防治经验,以辨证论治的理论应对各种变异的、新发的传染病,为人类控制与消灭传染病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学科以当前感染性疾病的研究热点、难点为切入点,以福建省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为平台,对全省中医药感染病学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发展策略,以进一步提升我省中医药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和科研水平,这是本学科发展研究报告的出发点。

1 福建省近代感染性疾病中医药防治历史回顾

福建省历代瘟疫肆虐,是古民的第一杀手,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瘟疫又称时疫,其发病,沿门履巷、遍地相传,近代福建省烈性传染病以鼠疫、霍乱、天花等为主。光绪26年,福州境内大疫,接连发现行人死于道路,官府下令行人,应配挂木制字牌,书明地址,一旦突死于街旁,即由当地地保按牌通知家属。《新修罗源县志》中邑人黄诠诗云:“东闻少妇哭其夫,西见孤儿号其父。南山木尽供棺椁,道上犹陈死人脯”,由此可见瘟疫发生时的凄惨景象。晚清著名医家方澍桐,1902年出任福州中医公会会长,他创办了中医联合讲习所,定期举办讲座,传授防治瘟疫经验,推荐治疗瘟疫的验方200多首,此外,我省内一大批医学专家在长期实践中,用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鼠疫、霍乱、白喉、百日咳、流行性感冒、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疾病,在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减少后遗症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留下了一大批对当今临床具有理论和实践应用价值的宝贵资料,在医学界和群众中得到广泛赞誉。

1.1 鼠疫

1884年鼠疫由香港传入厦门,而后逐年向北蔓延,力钧(1885~1925),字轩举,永泰人,前清举人,后弃儒习医,曾为慈禧太后及光绪皇帝诊病,著《崇陵病案》等,1894年返榕,时值福州发生鼠疫,他以大青汤救治千余人;郑奋扬(1848~1920),字肖岩,整理汇编《鼠疫约编》并广为传播,内容包括防鼠环境卫生、辟秽丹防病,辨证论治等,尚著《痘证慈航》、《疹证宝筏》等书。据记载,至1952年9月,全省累计发病达82万例,死亡71万人,病死率86.3%;平潭县1900年~1948年鼠疫患者共7504人,死亡7323人,死亡率97.58%[3]。1921年,李健颐对平潭鼠疫病人辨证,认为病情多实,疫毒内炽,应用二一解毒汤,得心应手,活人不少[4]。

1.2 白喉

据省卫生防疫站的疫情统计资料,建国以来,我省曾发生四次大流行,分别出现在1959年、1964年、1965年和1966年,其中50年代病死率在11%~14%之间,1988年降至8.11%[3]。中草药在防治白喉方面,朱幼彬(1896~1954),福州朱氏中医喉科第五代传人,擅治白喉,曾向柴井医院西医倪宗宽学习先进经验,采用现代医学的诊察方法和某些有效方法(如白喉抗毒血清等),在福州开创了中西医结合风气之先。1956年福州市传染病医院与福建省人民医院联合组织了中医中药治疗白喉小组,采用中药清凉解毒养阴内服和局部处理的办法来治疗,局部处理方法采用福州市喉科王亨瑛中医的祖传秘方“漱喉散”、“调蜜散”及市民唐鸿桢提供的秘方“吹喉散”,治愈了51例白喉患者,治愈率达92.3%;福州市传染病医院王子野、柳惠玲等人采用民间验方复方滷地菊煎剂治疗各类型的白喉患者2481例,取得很好疗效,无发现有任何毒性反应。1958年结合西医疗法,采用复方滷地菊、本地万年青配合西药青霉素治疗各类型白喉3061例,总治愈率高达97.3%。另外,用单味土牛膝煎剂治疗白喉15例均得治愈,实验室研究也证明有良好效果,用养阴清肺汤、吹喉散、嗽喉散、调密散和四季春等进行疗效观察,亦得到显著效果,应用民间草药万年青生药醋浸,配合青霉素注射,口服维生素C,治疗白喉54例,治愈率达94%;福建省中医白喉防治组用泻白散治疗白喉引起阻塞症36例,疗效也相当显著,22种中药对白喉杆菌作实验室效果观察,证实黄花龙舌草药液对白喉杆菌有很强的抗菌能力,为临床和流行病学上提供防治参考;平潭县医科所用瘦风轮治疗97例,治愈89例;南安市医院用白田乌草治疗30例,治愈28例。

1.3 百日咳

百日咳在本省广大城乡传播很广,几乎每年均有发病,省内绝大多数为1、2型(占88%)[3]。除常规防治措施外,省卫生厅于1950年收集汇总全省各地百日咳验方,刊印《中医药治疗百日咳经验选编》;南平专区医院小儿科采用福建民间草药黄独治疗,总有效率92%;长汀县中西医结合医院采用鹅不食草治疗160例,痊愈141例,显效19例[5]。永泰县医院采用加减温胆汤,组方为百部、竹茹、枳实、稻香陈、款冬花、云苓、橘络、半夏、藕片、川贝等,疗效肯定。除有效的方剂外,还配合针灸、推拿、拔火罐治疗等,也有用鸡、猪、羊苦胆治疗,其中以鸡胆效果最佳。陈桐雨以蛇胆川贝粉组、熊胆组、加味千金苇茎汤组治疗百日咳均有效,但以蛇胆川贝粉组疗程较短(3.1日),熊胆组为3.2日,千金苇茎汤组为4.3日,三组均痊愈。福建医科大学第二期西学中班学员凌水庭撰写了《三拗汤加味治疗百日咳》。

1.4 流行性感冒

近代省内流行性感冒发生过三次流行高峰,分别出现于1974年、1975年和1977年,发病率均在2000/10万以上,总发病人数在50万以上,在大流行的地区或单位,设点集中隔离治疗,服用百部、牡荆、贯众、荆芥、大青叶等中草药有一定效果[3]。泉州市人民医院采用单方金雀梅治疗流行性感冒发热,有效率达90%[5]。永安县卫生局采用抗感糖浆(九节茶、防风、沙氏鹿茸草)预防流感,观察2417例,服药组发病率由20.08%降至10.29%。厦门市中医院采用草药二丹汤(马樱丹根、芡花捻)治疗流感53例,有效率90.56%。民间尚有很多治疗流感的单方和验方,疏于整理和挖掘。

1.5 细菌性痢疾

据省卫生处编印的《历年全省法定传染病人数》记载,1937年~1946年,全省共发病22018例,死亡2011例,病死率为9.13%,其中最高年份达24%,最低达2%。上世纪50年代病死率下降到0.2%~0.73%。1960年~1988年,发病率较平稳[3]。著名医学家叶孝礼以白头翁汤加马齿苋、仙鹤草等治疗51例,痊愈38例,进步10例,无效3例,平均2.2日退热,2.8日腹泻停止,粪便镜检3.1日恢复正常。林景堂等针对菌痢不同病因和症候采用不同方剂,时痢采用加味黄芩汤,热痢采用木香槟榔丸,寒痢采用理中丸,休息痢采用参苓白术散;治疗菌痢83例,其中重症占46.9%,痊愈73例,减轻10例,平均退热1.41日,平均止泻2.28日,平均粪便镜检转阴为2.6日。福州市传染病医院采用凤尾草、野麻草、下礼草、山楂、茶叶及辨证加减配合西药氯霉素及支持疗法,全部治愈,疗效好且药费低、病程短、细菌转阴快。南平专区医院使用百合科万年青醋浸液治疗29例,24例治愈,5例有效。龙岩专区第二医院用绿茶与水仙茶各50%煎剂,治疗27例,26例治愈,1例有效。解放军92医院用马齿苋煎剂治疗403例,全部治愈。此外,野麻草、金石榴、龙芽草等治疗病人和带菌者效果显著。福建省立医院小儿科撰写了《中医辨证结合噬菌体治疗小儿菌痢八十一例》、福建省中医研究所痢疾治疗研究小组撰写了《中医治疗慢性痢疾26例临床效果观察》。

1.6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我国自1959年列入疫情报告,大量的工作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3]。在治疗方面以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主。中医辨证施治原则:清热利湿、调气活血。热偏重用茵陈蒿汤、湿偏重者用茵陈五苓散、三仁汤加减,淤胆型用祛瘀利胆法,用黛矾散、消矾散。著名专家陈祖荫采用青草药白蓬山合剂治疗小儿传染性肝炎60例,以白毛藤(白英)、山葡萄根、蓬老碗或加败酱草为主,随证加减,临床症状消失最快3天,肝功恢复最快14天。康良石采用水边黄、栀子根(黄栀子根)治疗黄疸性肝炎30例,平均2天症状好转,2~3天退黄,全部治愈。50年代起,福州市传染病医院王子野、林守铨等就已开始积累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经验,采用民间单药白毛藤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47例,平均服药39.8天,肝功能恢复正常44例,病情改善2例,无效1例;1974年该院采用中西医结合即五味子灌肠,预防血管内凝血及其他综合治疗,成功抢救了4例爆发型肝炎,总结出五味子粉灌肠对肝昏迷有促进清醒、保护肝细胞的作用;龙岩新罗区第二医院用新鲜凤尾草治疗143例,平均服药38天,痊愈123例,病情改善20例;福建省立医院用乌桕治疗小儿急性肝炎;福安专区医院用车前草与萱草根;马江医院用金鞭合剂治疗急性肝炎均有疗效。福建省人民医院辨证论治研究小组周绍奇、俞长荣等撰写了《肝病的辨证论治纲要》。

1.7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在福建省已有较长的流行历史,古籍中有暑湿、暑厥、暑痫等记载,自1953年我省检出乙脑病毒后,全省68个县(市)均有病例报告,以尤溪地区流行为甚,1953年~1988年全省共发病76482例,死亡9727人,病死率为12.72%[3]。1957年~1960年间,省中医研究所乙脑研究小组吴云山等老中医,运用温病学理论指导乙脑治疗,认为乙脑系感受暑热邪气,外邪直达气分,转入心营,因而发生危重症候,治疗当以清热凉血解毒为先,配芳香化浊开窍,以银翘白虎汤、清营汤、清瘟败毒饮、犀角地黄汤及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为宜,疗效较好。同时,采用单味大青叶治疗74例,全部治愈。单味板蓝根治疗190例,治愈率95.7%[6]。郑明祥采用中药治疗乙脑83例,初期用葛根汤,中期用清瘟败毒散,极期用紫雪丹、安宫牛黄丸,治愈68例,后遗症2例,死亡13例;李健颐以“清暑热,解暑毒,保津液”三大原则治疗,重用石膏,治疗29例,均痊愈,无后遗症;福州市传染病医院用躺沙床等物理疗法退热,取得良好效果,采用中药紫雪丹、石膏甘草汤配合西药链霉素治疗(脊髓炎急性期采用葛根汤配合青霉素、血浆及大量维生素等治疗,瘫痪期采用金铜丸针灸配合西药毒扁豆碱、大量维生素以及电疗),病死率由20%下降到12.5%,后遗症由13%下降到5%;南靖县医科所用牛顿草合剂预防乙型脑炎1638例[5],东山县医科所用大青叶防治乙型脑炎3300例,均有成效[5];龙岩市第二医院应用中药白虎汤加减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抢救成功率由原来纯西医的60%升至中西医结合的99%,明显降低了流行性乙型脑炎后遗症发生率。福建省惠安县医院陈章荣撰写了《温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中西医结合方法》。

1.8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我省自1937年起方有记载,1937年~1988年全省共发病263874例,死亡17719人,病死率为6.72%。之后曾有过6次较大流行,分别在1938年、1940年、1951年、1959年、1967年和1980年,每次较大流行均发生在社会变革、人口大流动期中,其中以1967年学生“大串连”,大量人群流动,流行强度最大,发病率最高,涉及面最广[3]。福建省中医研究所按卫气营血辨证原则,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脑178例,死亡2例,有后遗症者2例,余皆治愈;福建中医研究所联合其他单位以蒲公英汤(蒲公英、银花、连翘、辛夷、蜂衣)治疗30例,3~7日内完全治愈18例,好转12例;漳浦县医科所用牛顿草和绿豆煎服,治疗108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获得良好效果[5];南安县中医研究所在流脑流行期以三黄合剂注射液(石膏、大黄、黄芩)肌注1484例,效果显著。

1.9 霍乱

据有关资料记载,光绪十一年(1885)晋江安海镇霍乱流行,疫死者200多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共流行17个年次,报告病例1845例,死亡892例。另据福建省卫生处编印的《历年全省法定传染病人数》中10年疫情资料统计的不完全记载,1937年~1946年间,全省共发现霍乱患者15889例,死亡5525例,病死率34.77%。

1.10 麻疹

邓旒(1774-1843),邵武人,晚年著《保赤指南》,他在清嘉庆年间曾偕黄梅圆同往广东学习琴纳牛痘接种术,后在闽省推广,提倡新生儿服中药制剂“免疫丹”,预防麻疹,是较早使用免疫方法预防麻疹的医家。在麻疹的治疗方面,采用中药麻疹合剂宣表汤、麻杏石甘汤治疗,效果颇佳。叶孝礼、郑芸、樊吉英、林景堂、张敬琏、郑绣琚等撰写《治疗麻疹818例疗效观察(附中医麻疹透发疗法的机制探讨)》。近代中医陈桐雨、王著础等治疗麻疹,初热期以解肌透表为主,出疹期以清热解表为主,收没期以养阴生津为主。若在出疹期,疹不透发,则有寒闭与热闭之分。热闭者,宜用苦寒泄热,解毒透疹法;寒闭者,宜用辛温宣透法;邪毒闭肺而喘者,宜辛凉开肺清热法;甚者,热陷厥阴,宜甘寒熄风,清火开窍泄热法;邪入营血分,宜咸寒凉血解毒法。证候变幻,辨治各异。

中医药防治感染性疾病,在我省历次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救治了大量患者,降低了死亡率、提高了治愈率,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现今,尽管医疗卫生水平取得较大提高,部分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有所降低,但新发、突发感染性疾病仍层出不穷,继续发挥中医、中西医结合在防治感染病方面的作用,依然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2 福建省感染性疾病中医药防治现状和进展

2.1 感染性疾病研究基地建设情况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工作的日益重视,尤其在《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发挥中医药在医疗服务、疾病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中的作用”等,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了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科研体系建设,福州市传染病医院与厦门市中医院被确定为中管局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建设单位。

2.1.1福州市传染病医院

该院是福建省传染病诊疗中心、艾滋病治疗中心、省肝病科学研究中心(临床部)和福州肝病中心,为我省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三级甲等传染病医院,是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传染病医院和福建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传染病专业硕士点,开放床位450张,承担着省内各类重大感染性疾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和会诊任务。医院设有感染性疾病共12个病区,内外科兼备,中西医结合肝病科于2010年被福建省卫生厅确定为省级中医肝病重点专科,2011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院内设有名老中医工作室和国家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

2.1.2厦门市中医院

厦门市中医院肝病中心(感染疾病科)为卫生部重点专科、国家中管局“十一五”中医重点肝病专科、厦门市重点医学中心,厦门市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所依托单位,现开设了肝病一区、肝病二区、肝病三区、肝胆外科病区、感染疾病科、中心实验室、中医肝病实验室(福建省重点中医药研究室)、康良石学术思想研究室等8个科室(机构),共有病床200张。

2.1.3龙岩市第二医院

龙岩市第二医院感染科承担着闽西地区的感染病防治工作。1984年,龙岩市第二医院成立传染科,设置床位85张。当前,在龙岩市人民政府的医疗规划中,拟以龙岩市第二医院传染科为基础,组建龙岩市传染病院。

2.1.4其他医院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均设有感染科,但无单独病房;各地市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多设有感染科,但床位数偏少,多与呼吸内科共用病房。福建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研室承担着温病学教学、理论研究,目前教研室共有6人。

2.2 中医温病学理论研究进展

福建中医药大学温病教研室作为中医学温病学理论教学承担单位,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温病的教学、科研、临床研究工作。近40年来,教研室在开展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自1990年以来,教研室与福州市传染病医院协作开设了温病学临床见习课程,形成了课堂—实验—临床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效果,1996年获得福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教研室承担了多项国家及省级课题,从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纲领着手,对温病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的病理实质以及温病卫气营血不同病变阶段的血瘀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发现温病卫分证阶段存在着血浆ET-1、TXB2、6-K的变化,重症卫分组存在着凝血与抗凝的失衡,在国内首次运用内毒素性家兔温病血瘀模型,揭示了卫分、气分、营分证存在不同程度血瘀病变的病理实质,并对运用苦寒解毒复方进行干预的效果和机制进行了研究。对外感病“热瘀”证进行了实验及临床研究,以“热瘀”为切入点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机及治法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同时与福州市传染病医院合作,以中医温病学理论为指导,开展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治规律研究,尤其对慢性乙型肝炎湿热蕴脾证的病理实质、病程阶段、以及患者免疫状况对证型形成的影响等方面,结合临床实例的实验室指标开展研究,并拟定经验方“茵芍散”开展体内抗鸭乙型肝炎病毒的实验研究等,发表相关论文近20篇,为中医药防治慢性乙型肝炎提供了可靠的临床和实验依据,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此外,温病学教授还参与了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温病学》的编写,在全国温病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奠定了福建省温病学在全国中医药院校的影响和地位。

2.3 感染性疾病中医药防治临床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和疾病谱的快速转变,感染性疾病的发病形势有了新的变化,恶性疟疾、白喉、破伤风、百日咳、流行性乙型脑炎、肾综合征出血热等疾病的发病率已显著下降,以乙型肝炎为主的病毒性肝炎、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肺结核、艾滋病等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国家“十一五”传染病重大科技专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业专项的队伍中,我省中医药防治感染性疾病主要集中于对慢性乙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临床科研方面,对艾滋病等的中医发病规律也有初步的证治探讨。

2.3.1病毒性肝炎

上世纪60~70年代,厦门市中医院以康良石为代表的一代宗师根据温疫与郁证的理论,对经全国标准确诊的523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并从该病的发病季节、传播途径、发病类型等流行病学资料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该病初起具有温疫的发病规律,急性向慢性及肝炎后疾患发展,存在着郁证的病机演变。依据温疫分传、同陷、伏邪不溃与邪留于肝,以及郁证“六郁相因”、“五行相因”的病因病机学说,提出了温疫疫气传染伤肝致郁是“乙肝”的病机,并制定三十三治肝大法、100多个验方治肝脏七病常见症,撰写了《祖国医学肝炎辨证施治》、《100例迁延性肝炎无本梅花点的临床观察》等论文,80~90年代,建立并试行中医诊断、诊疗常规、中药治疗方案观察指标、疗效标准、中医护理等常规,并在中医药治疗乙肝理论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他认为肝炎发病初期具有瘟疫的发病规律,由“伏邪里发”,常见传变方式有“表里分传”、“但里不表”、“伏邪不溃”、“邪留于肝”,少数“疫毒内陷”等,呈“六郁相因”病机[7]。而当急性肝炎向慢性及肝炎后合并症发展时,多存在“郁证”的病机演变,常导致“中伤脾胃”或“上干心肺”或“下损肾及冲任”,呈“五行相因”而“病在于肝,不止于肝”而涉及全身。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厦门市中医院在康氏系列方的基础上联合西药抗病毒,亦取得良好疗效[8]。唐金模等对闽南地区隐证型慢性乙型肝炎(具备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但中医证候缺如或轻微,凭常规四诊检查难以辨证)患者进行研究,得出隐证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炎症坏死分级较其它证型稍低,肝纤维化分期除与肝郁脾虚证相仿外,低于其余各证型[9]。

福建中医药大学温病教研室针对福建地区乙肝病人病机多“湿热蕴脾”的特点,采用茵芍散治疗慢性乙肝在实验及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一定成果,实验研究发现茵芍散对鸭乙肝(DHBV)病毒复制有一定抑制作用,临床研究证实茵芍散能够明显降低异常升高的血清转氨酶及胆红素,升高血清白蛋白,对改善患者肝功能、减轻肝脏损害有明显作用。并揭示其机制与降低慢性乙型肝炎湿热蕴脾证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L-4,升高血清补体、IFN-γ,调节Th1/Th2细胞因子失衡有关[10]。李淑珠撰写《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初始中医证型与疗效的相关性研究》。此外,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疗效较为明显,目前已完成动物模型的建立,这方面的研究仍在进展。

福州市传染病医院侧重于病毒性肝炎的中西医结合证治研究,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将急性黄疸型肝炎分为热重、湿重、湿热并重三型,热重者用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加减,湿重者用茵陈胃苓汤加减,湿热并重者用茵陈蒿汤合胃苓汤加减;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治以化湿辅以清热,用五苓散加减,对慢性肝炎,认为多属湿热未尽,肝郁脾虚,或肝阴不足,除选用急性肝炎清热利湿的方剂外,治宜扶正祛邪、疏肝解郁,滋阴补血,调理脾胃,可辨证选用逍遥散、一贯煎、平胃散、杞菊地黄丸或六味地黄丸。充分应用本院治疗慢乙肝系列中成药,取得很好疗效。潘晨等研究了慢性肝炎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证与肝组织炎症分期(G)及肝纤维化分期(S)的关系,得出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瘀血阻络证,肝组织病理损害有逐渐加重的趋势[11]。王玉海等系统研究了慢性肝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血浆内毒素水平与中医虚、实证与肝脏病理分级分期的关系,认为血浆内毒素水平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均可作为慢性肝炎中医虚、实微观辨证指标[12,13]。

2.3.2重型肝炎(肝衰竭)

厦门市中医院以国家级名老中医康良石为代表,认为重型肝炎由热毒、瘀毒内陷所致,病情危急,症候凶险,针对急性肝炎阳黄重视清里驱邪,使邪有出路,减轻邪毒伤害和内陷;慢性肝炎瘀黄重视扶正祛邪,延缓病情的逐渐恶化,从而防止重型肝炎的形成。重型肝炎急黄初成,早用凉血救阴、泻火解毒,以延缓病势发展,防止腹水、昏迷等逆症发生[14];出现神志轻度异常时,当及早、连续、重用安宫牛黄丸等开窍醒神、泻火解毒,为防治神昏逆症的关键;在腹胀尿少时,及早化瘀逐水、泻火解毒,乃防治腹水逆症的要领[15]。

福州市传染病医院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肝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承担着福建省中医药科研课题,参与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慢性重型肝炎证候规律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通过对长期以来收治的重型肝炎患者的总结,在重型肝炎的证候研究及临床治疗研究等方面均取得进展。李芹等总结12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发现临床所见湿热蕴结与脾虚湿阻证所占比例最大,认为慢性重型肝炎发病机制为感受疫毒、湿(湿热、寒湿)邪,以致肝、胆、脾、胃功能失调,气机郁滞,胆失疏泄[16]。而亚急性重型戊型肝炎多为老年患者,病机主要为“瘀血发黄”,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收获良效[17]。陈玮等通过慢性重型肝炎的前瞻性证候调查,发现中医虚实证型与肝功能指标存在相关性,与凝血功能、电解质、HBV-DNA无明显相关[18]。李芹等在证候研究的基础上,应用中药清热利湿、解毒化瘀及健脾理气联合人工肝治疗,应用经验方“重肝合剂”,明显改善早、中期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症状,减少了人工肝的次数。在中医辨证施治同时,配合结肠灌洗,保留灌肠等方法,使得慢性重型肝炎存活率提高9%[19]。

2.3.3甲型H1N1流感

福州市传染病医院和厦门市中医院参与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行业专项《中医药治疗甲型流感(轻症)的临床研究》,在省人民医院、省第二人民医院、福州市中医院多家医院共同研究了213例甲型流感患者,研究发现了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甲型流感轻症及季节性流感轻症方面疗效肯定,退热、止咳等时间明显缩短,接受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患者,无一例转为重症,且在安全性、疗效经济学方面优于纯西医治疗组。龙岩市第二医院对甲型流感重症患者采取西药配合中医辨证治疗,无一例患者死亡。

2.3.4手足口病

《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方案与诊疗规律研究》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行业专项项目,我省福州市传染病医院和厦门市中医院参与研究。本项目联合福州儿童医院、福州市第一医院联合攻关,纳入轻证患者150例,对肺脾湿热证患儿,治以辛凉解表、清热化湿为主,选银翘散合六一散加减;湿热偏重,予三仁汤或甘露消毒丹加减;湿热郁蒸证患儿,治以清热泻火、解毒利湿,方选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使两家医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普通型患儿皮疹消退时间、退热时间明显缩短,无一例向重型、危重型转化[20]。厦门市中医院对64例手足口病普通型患儿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均治愈[21]。

2.3.5艾滋病(AIDS)

福州市传染病医院主任医师李芹等总结了168例AIDS/HIV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中医舌脉特征,初步掌握本省AIDS/HIV感染者中医证型主要有:脾气虚、肺脾气虚、脾肾两虚、热毒炽盛、气阴两虚、湿热内蕴等,其中气阴两虚占47.62%,提出艾滋病进入发病期即已出现明显的气阴两伤,有别于温病后期热盛伤津出现的气阴两虚证候,多数病人兼有瘀血阻滞,并提出:艾滋病的病因不外“正虚”、“邪侵”两端,基本病机为气虚血瘀,而病程越长,正愈虚而邪愈盛,一方面气虚无力推动血运,另一方面邪毒壅阻血脉,导致血行不畅,瘀血内阻。中医在辨证基础上,运用健脾、益气、补肾,活血扶正中药的同时选用金银花、连翘、黄芩、蒲公英等清热解毒之品,收获较好疗效[22]。中西医联合治疗成功抢救2例危重证患者,回到工作岗位。

2.4 福建省防治感染性疾病中药制剂研发情况

福州市传染病医院在数十年经验基础上,将中医药防治感染性疾病的经验凝炼为院产制剂,自主研发了多种中成药制剂,如茵白冲剂(适用于急慢性黄疸型肝炎之肝胆湿热证)、垂盆草冲剂(适用于急性慢性肝炎之气虚湿热证)、复方金线莲口服液(适用于急、慢性肝炎、乙肝病毒携带者之热毒气虚证)、肝宝胶囊(适用于脂肪肝及急、慢性肝炎之肝热积滞证)、冬宝口服液(适用于慢性肝炎之肝肾两虚证)、舒肝安胶囊(用于慢性肝炎,肝功反复异常之肝热血瘀,气虚阴亏证)、抗纤I号(适用于慢性肝炎、肝纤维化之气阴两虚、肝亏血瘀证)、降酶灵(适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炎恢复期之肝虚血瘀证)等,年产值近千万元。

厦门市中医院先后研制出“乙型肝炎合剂”、“普肝合剂”、“黄疸合剂”、“扶正固本口服液”、“紫珠散”等多种剂型,年产值约60万元。

2.5 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福建省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是我省开展本学科学术活动的重要平台,承担着全省中医药防治感染病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经验推广、临床应用、学术交流、知识普及等任务。分会成立于2010年11月5日,以全省中医药医务人员为主体,学会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6名,常务委员26名,委员79名,其中高级职称60名,中级职称19名,他们是当前中医药防治感染性疾病学科的中坚力量,学会骨干福建省人民医院李学麟主任医师、龙岩市第二医院孙家敏主任医师被授予全国首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称号;学会主委福州市传染病医院李芹副院长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之星称号;福州市传染病医院刘政芳副主任医师、陈玮医师,厦门市中医院唐金模副主任医师、章亭副主任医师被选送参加国家首批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陈志斌主任医师被选入福建省中医临床人才研究项目,初步形成了老、中、青三代梯队结构合理,涵盖多学科的临床、科研优秀人才队伍。

福建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研室承担着从学士到硕士教育,从师承教育、成人教育到继续教育,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培养格局已经形成,为福建省中医药感染病后备人才培养贡献卓著。福州市传染病医院是福建中医药大学温病学的临床教学医院,现有硕士生导师3名,每年接收见习生200多名,医院作为省内唯一的三级甲等传染病专科医院,是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感染科培训基地,每年接纳全省各地感染科进修及规范化培训人员。该院在完成医疗、科研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利用分会挂靠单位的优势,参与省级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举办学习班和外出讲课会诊等。

2.6 主要成绩

厦门市中医院康良石教授是我国中医肝病学科奠基人之一,在全国中医药防治肝病领域,有“南康(良石)北关(幼波)”之誉,是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之一,2003年,84岁高龄的康良石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聘为学会终身理事,并授予他中华中医药学会成就奖,是福建省惟一获此殊荣的中医药专家。他先后发表医学论文100多篇,有《肝炎辨证论治》、《肝脏七病诊断与治疗》等著作传世,8项科研成果获省、市科技成果进步奖,2010年“康氏系列方及联合干扰素对慢乙肝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经厦门市科技局组织的专家鉴定,认为该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福州市传染病医院上世纪50年代采用中草药滷地菊治疗各类型白喉,总治愈率高达97.3%,超过全国先进水平,受到卫生部重视,该药还编入《中华药典》,该院林守铨等总结了50余种常见传染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经验,于1983年出版了《传染病手册》,其中记载了许多病种的中医辨证、治法及方药,另有部分针灸等中医特色疗法供临床参考,该院自主研发的《治疗肝纤维化的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治疗脂肪肝与酒精肝的制剂及制备方法》分别于2002年、2008年获得福州市科技进步奖,并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中国发明专利权。专利产品抗纤1号和肝宝胶囊受到广大肝病患者的欢迎,近年来该院多篇论文在全国乃至国际大会上宣读交流,李芹等撰写的《早期结肠灌肠治疗慢性重型肝炎临床观察》在第二届海峡两岸合作论坛上宣读交流,撰写的《中医药治疗甲型H1N1流感213例的临床观察》在第八届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上大会发言,陈玮等撰写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医辨证虚实属性生化指标对比》在第二届国际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发言。另外,周文在第三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上宣读交流了《121例重症手足口病中西医结合证治研究》,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陈志斌在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中医辨治方面也收获成效[23]。

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全省医务工作者发表有关中医感染病方面论文达200余篇。

3 当前福建省中医药感染病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

1)中医感染性疾病理论创新和基础研究方面仍存在不足。与其他医学科相比,我省从事中医感染病的人才队伍还相对薄弱,综合性医院感染科中医人员缺乏,中医院感染科实际参与传染病救治机会少,传染病基地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2)证候研究缺乏规范化。这几乎是全国中医感染病学科发展的一大难题,现代医学重视证据,中医学是一门经验医学,它的主观性使其难以适应基于循证医学的临床科研,这将是中医药人员今后亟待突破的难题。

3)当前全省各地中医药感染病学科发展相对不均衡,缺乏相应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新技术、新知识普及与推广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4 福建省中医药感染病学科发展定位与应对策略

中医药感染病学科应在保持中医药自身特色和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掘中医学的宝贵经验和特色优势,优化筛选出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并借鉴循证医学的理念和方法进行研究设计,从临床证据入手,客观评价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疗效和安全性,不断彰显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疗效优势。

4.1 建立完善的中医药感染病学科人才培养机制

要改变中医药感染病学科人才紧缺的现状,一方面,需要加强福建中医药大学温病教研室的重点学科建设,不断提高温病学教学、科研和临床水平,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力求为临床输送更多热爱中医药感染病事业的人才。另一方面,各级各类医院应当吸纳与其感染病规模相匹配的中医人员。第二,完善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要求中医住院医师完成感染科轮训,以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第三,发挥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温病学教研室与传染病医院积极配合,开展传染病防治方面的教育和宣传工作,将继续教育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增进省内外学术交流、开展专题讲座等形式,不断提高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理论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

4.2 推动政府部门对中医药感染病学科的政策倾斜

推动学会与省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联系,通过这一渠道,为我省传染病防治科学决策建言献策,争取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投入。政策倾斜体现在将中医药防治感染性疾病制度化,在面对新发、突发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及时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制定中医防治方案,发挥中医药优势和作用。投入资金鼓励中医药感染病学科的科研立项,既可推动本学科传承和创新,又可从中培养和发现人才。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和组织专家“三深入、三下乡”义诊普查活动,切实掌握全省各地多发传染病的发展规律,推动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知识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更好地惠及广大百姓。

4.3 加强中医药感染病学科基地建设

目前中医药感染病学科在省内表现为地区发展不均衡,除福州、厦门具有国家中管局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外,其余地市感染病学科临床基地十分薄弱,必须予以重视和加强,逐步建立和健全各地区中医药防治传染病核心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中医诊疗特色优势,建立和完善中医药感染病的诊疗和临床疗效评价体系,根据感染病的临床表现,有计划、有选择、分阶段地针对不同病机,实施辨证论治的法则,提高中医药对感染病的治疗效果。

4.4 加强学会各单位之间的联系协作

加强学会各单位之间的联系协作,特别是教学、科研单位与临床单位的协作,建立中医药防治感染病科研平台,争取申请更高等级的科研项目。特别是对我省某一多发或新发感染病进行专项侧重研究。通过科研设计和课题申报,使更多人参与科研,用科研推动临床能力的提高,用临床带动科研工作进展,从而实现学科发展的良性循环。

[1] 彭坚,韩刚.关于整理中医传染病学文献的思考[J].中华医史杂志,2000,30(2):121-123.

[2] 刘志斌,杨冀平.对中医传染病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7):143-144.

[3] 刘景业,原寿基,杨韵真,等.福建省志·卫生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5.

[4] 萧诏玮,黄秋云,孙坦村,等.榕峤医谭[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5]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福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6] 福建省中医药研究所.乙型脑炎防治[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60.

[7] 蔡虹,康素琼,康俊杰.浅谈郁证理论与肝病病因病机[J].中医药通报,2009, 8(5):21-25.

[8] 张如棉,吴剑华,康俊杰,等.康氏系列方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初探[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9,19(5):309-311.

[9] 唐金模,毛乾国,吴春城,等.闽南地区隐证型慢性乙型肝炎特征[C].福建省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第一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0:143-148.

[10] 鲁玉辉,陈锦芳,邬瑞兰,等.茵芍散体内抗鸭乙型肝炎病毒的实验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10):1660-1663

[11] 潘晨,李芹,郭泽剑,等.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肝脏病理变化的相关性研究[J].传染病信息,2010,23(3):159-160,175.

[12] 陈云,杜建,王玉海.慢性肝炎血浆内毒素水平与中医虚实证及肝脏病理分级分期的关系[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9):805-807.

[13] 陈云,姜洪,王玉海.慢性肝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与中医虚、实证及与肝脏病理分级分期的关系[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4,14(3):140-142.

[14] 康俊杰,康素琼,康良石.康良石防治急黄经验[J].中国中医急症,1994,3(1):24-25.

[15] 康俊杰,康素琼.中医药防治重症肝炎的经验[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8):64-65.

[16] 李芹,张良宏,刘政芳,等.慢性重型肝炎120例中医证型分析[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 33(1):20-21.

[17] 李芹,曹文瑜,王艳丽.活血化瘀法治疗亚急性重型戊型肝炎34例[J].福建中医药,2007, 38(1):32-33.

[18] 陈玮,刘政芳,林恢,等.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医辨证虚实属性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J]. 传染病信息,2010,23(5):273-275.

[19] 林恢,李芹,张娟娟.中药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临床观察[J].传染病信息,2009,22(5):305-307.

[20] 周文,高虹,李芹,等.重症手足口病121例的中西医结合证治研究[J].环球中医药,2010,3(6):405-407.

[21] 唐金模,陈国良.厦门市手足口病疫情分析及中医药诊治体会[J]. 中医药通报,2011,10(1):44-47.

[22] 李芹,王艳丽,王玉海.168例AIDS/HIV感染者流行病学及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分析[J]. 福建中医药,2007,38(5):4-6.

[23] 陈志斌,陈碧虾,袁丽丽,等.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痰热壅肺)疗效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5):725-733.

课题组成员:

1、李 芹,福建省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主任委员,福州市传染病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2、潘 晨,福建省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顾问,福州市传染病医院院长,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3、陈 玮,福建省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委员、秘书,福州市传染病医院医师;

4、唐金模,福建省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厦门市中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合作导师;

5、鲁玉辉,福建省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常务委员、秘书,福建省中医药大学温病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6、郑 玲,福建省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福州市传染病医院科教科科长、副主任医师。

猜你喜欢
肝炎传染病福建省
《世界肝炎日》
《传染病信息》简介
传染病信息(2022年3期)2022-07-15 08:25:08
传染病的预防
肝博士(2022年3期)2022-06-30 02:48:50
世界肝炎日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今日农业(2021年8期)2021-07-28 05:56:08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海峡姐妹(2020年2期)2020-03-03 13:36:30
呼吸道传染病为何冬春多发
基层中医药(2020年3期)2020-02-13 02:48:50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海峡姐妹(2019年11期)2019-12-23 08:42:20
战胜肝炎,沿需努力
关注肝炎 认识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