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当代社会*

2012-08-09 01:21
观察与思考 2012年3期
关键词:儒家孔子

□ 陈 来

儒学与当代社会*

□ 陈 来

宋朝有个朱熹,解释“庸”,平常也。庸就是平常,我们经常讲庸庸碌碌,庸碌就是平常,平庸。为什么说“庸”是平常呢?永久恒常的东西必须是平常的。燕窝、鱼翅天天吃可以吗?不行,豆腐蔬菜天天吃可以吗?这个可以吃。所以不能小看平常的东西,只有平常的东西才是恒常的。

儒学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最重要的一点:日用伦常。日用就是不脱离我们日常生活,在我们日常生活文化里面所体现的,即是道。儒家的道不是道可道非常道,百姓日用就是道。

今天我们看到很多社会问题,就出在日用伦常上。最重要的“父慈子孝”、“亲情”、“忠义”等很多的传统观念现在都淡化了,这也和我们整个传统文化在渐渐衰落有重要关系。

我要讲得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儒学?用字典定义的话,可以说就是由孔子所开创,以孔子的思想为核心的,已经传承2500多年之久的思想学派。我们讲孔子开创的,但儒家的思想跟孔子以前的中国文化也有关系。首先我们讲孔子继承了夏商周正统的思想,所以我们说儒家思想跟孔子以前的中华文明不是没有关系,而是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只有孔子跟儒家是传承上古以来的中华文明,也只有儒家这个学派在孔子以后不间断以中华文明和它的价值为主体,传承创新。具体来讲夏商周里面孔子最重视周公,那是因为孔子的思想是继承周公的思想。怎么当国家领导人,第一个要尽责,第二个要保民。这个是周公的思想,另外周公创造了文化发展的模式。这都是孔子所继承的。为什么把孔子叫做“儒”?因为儒在西周的文化里是社会教化的角色的名称,儒以道德闻。

一个传承了几千年的思想体系,它都是有一套核心的经典体系,比如佛教、道教都有一套经典的体系。儒家就是《五经》加《四书》。宋朝之前的一千多年来都是以《五经》作为儒家的经典。到了宋,朱熹就把经典作了扩编,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作为一个体系,科举更注重考《四书》。所以我们今天讲儒家思想,《五经》加《四书》是主要的体系。

第二个问题讲儒家的基本价值和它的历史地位。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就是仁、义、礼、智。孔子最看重的就是“仁”,这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还有就是“和”,《论语》里讲过和为贵,这里就是一个核心所在:以仁为体,以和为用。在实践运用中,我们不仅把“和”变成形容词,还要变成动词。比如我们讲和谐人际关系,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儒家的思想是代表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也代表中国人的核心价值。

由于儒家有文明的自觉,它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起了重大的作用,我们讲5000年文明,是怎么发展的?夏商周甚至更早的文化历史的积累,就体现《六经》里面,积淀在那,沉积在那。而先秦时代只有孔子是自觉地传承《六经》,孔子和他的学生讨论的也是这些,孔子的学生也在不断地传承。儒家文化的价值,在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是不可替代的。什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一个是刚健有为,一个是厚德载物。刚健有为是一种民族气势,厚德载物是宽阔的胸怀,这个民族精神有容乃大。中华民族精神是很多文化一起创造的,但其中儒家文化对于塑造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不可替代的。把孔子作为中国文化的标志,是几千年来大家已经形成的共识。我们对待孔子不是对待个人的问题,他不是一般的历史人物。

第三个问题讲儒学的核心部分,儒家的哲学要义。第一叫做“变易生生”。《周易》解释“易”有三义,就是三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简易;第二个是变易;第三个是不易。三义各有各的对应,最重要的是变易。易就是面对自然复杂的变化,能够掌握到它未来发展的某种规律。《周易》的实践里面,充满着变化,我们知道易经是用来占卜的,最后就把普遍性记录保存下来,这些都充满了哲学。所以《周易》就强调“唯变所适”,这是变易。“不易”就是变中的不变,掌握变化中的规律。它所讲的是“生生之谓易”,生命的不断发展运行变化,不是一般的变化,是生生不息的,天地之间整个宇宙最根本的性质就是生,生命,生生不息,这是生命的哲学。它可以产生好多别的东西,讲生生不息是代表对生命的感觉,生命哲学的理解。生就决定了仁,就是天地要赋予万物生命,要保护你的生长,这就是仁。还有一个观点简单提一下,在变的时候不仅要看到生,还要注重时,因为周易在解释卦的变化当中,这个很重要,卦的吉凶和它的时位有关系。现在讲与时俱进,最根本的观点就是儒家哲学的概念,易经里面叫做“与时偕行”。

第二叫做“天道、天理”。孔子把天命这个概念改造成天道。孔子认为天道无亲,天是从善不从亲,不是和谁有亲戚关系就照顾谁。天是以老百姓为意志的这种天,没有独立于老百姓以外的意志,老百姓的要求天一定遵从,所以儒家里面保留的是这样一个概念,这个法则本身包含了对善恶,对老百姓的关注。到宋朝以后,就讲天理,什么是天理呢?应该说天理的观念和天道的观念是接近的,天道就是理,所以理也是一个宇宙的普遍的法则。儒家讲的天道,不纯粹是自然的,包括人事生活道德的法则。天理和天道,支配我们的生活,也是我们人类存在的生活标准。明朝以后,讲天理,经常讲天理良心,就是人的本性。本性是善良还是恶的?在儒家思想中,特别是在宋朝以后,性善是最主要的想法。这有很重要的原因,我们一开始就讲过,儒本身就是注重教育,是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人,因为你从人心恶的角度,那你就难把人和禽兽加以区分,所以很容易把对面的人看成一个禽兽,看成一个小人,看成是一个潜在的罪犯。从教育者的角度看,这样的角色是没有办法开展教育的,一个教育者一定要把人看成一个善良的人。儒家始终坚持人是善良的,所有的人都可以通过教育把他变成光明的人。人性善,这也是孟子特别注重的一点。到明代这种观点进一步变化发展,就是讲良知。孟子已经讲了良知的概念,不学而知就是良知,不学而能的就是良能。小孩子生出来不用人教他,自然就爱他的父母,他在成长的过程中,他自己知道他要尊敬自己的兄长,这就是良知。明朝有一个思想家王阳明,浙江人,出生在余姚,主要的活动在绍兴,王阳明主张是致良知,他说良知就是你的是否之心,你天生就有。

第四个问题讲儒家的人生观。第一条是崇德尚义。儒家始终是特别重视人生道德价值,不仅讲崇德尚义,而且讲志道成仁。志于道,就是你要有远大的理想,志向不要放低了,儒家的道就是道德理想。成仁,这个成就是完成和实践,我们讲的不成功便成仁,用生命完成道德的理想。志道成仁,就是要以道作为你的远大的理想。就是为了仁的实践和实现,你可以付出你的全部。

第二条是群体优先,明辨公私。就个人和他人、群体的关系来讲,儒家不是一种个人主义。儒家所说的仁是人际关系,它是人伦里面的人。儒家讲做人,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里面,做好你的角色,不是个人地位、个人权利放在第一位,不是西方式强调个人主义,儒家重视个人的基础上,群体优先。所以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表达了群体优先。明辩公私,你是把义放在前面来还是把利放在前面,公私就是利益,一个人明辩公私,才能分辨什么是义什么是利,当时主要不是针对普通的老百姓,是针对掌握权力的人讲的。《尚书》里面讲,以公猎私。这是官德的问题,有公共职务就有公私的问题,所以要群体优先,明辩公私。

第三条是刚健有为,宽容为先。能够承载各种各样的东西,有这种承受力才能够宽容,有宽容才能够和谐。君子以厚德载物,在今天仍然是有意义的。

第四条是中庸之道,忠恕之道。人生追求的宗旨是什么?就是忠和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是仁德的表现,是尊重他人的伦理道德的表现。忠是什么呢?并不是说臣对于君主要忠,而是你尽了自己的能力去替别人考虑这个叫做忠。你替人家考虑的时候有没有尽忠,尽心尽力的去帮助就是忠。这就是仁的最高表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曾经开过世界宗教教义大会,要寻求全球伦理最基本的原则,最后经过对比,找到一个共识,在所有的宗教教义里面都有,是什么呢?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最后一个问题,用现在的生活语言,来概括一下,儒学的价值及其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第一道德比法律更重要。第二社群比个人更重要。个人的修身是很重要,但是社稷更重要。第三精神比物质更重要。儒家始终不把物质利益的追求放在第一位,相反它总是看重道德伦理,看重文明素质,注重社会的风气,这都是精神性的东西。第四责任比权利更重要。儒家比较突出责任的重要性、优先性,不是不要物质,但是精神更重要;不是不要权利,但是责任更重要。第五民生比民主更重要。从孟子以来儒家始终强调,民生是最重要的,讲民为贵,君为轻。第六秩序比自由更重要。第七今生比来生更重要。儒家是现世主义,国不在天国,天国在我们的人世。第八和谐比斗争有价值。儒家的理想不是斗争而是和谐。第九文明比原始有价值。儒家是站在文明发展基础上,推进文明不断前进的。第十是家庭比阶级有价值。家庭亲情的价值是儒家重视的,儒家的仁义礼智中的“仁”,其基础就是家庭的亲情。

*本文系作者在浙江人文大讲堂上的演讲。

作者陈来,男,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84)。

责任编辑:凌 雁

猜你喜欢
儒家孔子
孔子请你加入群聊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浅析儒家经典作品中的合作学习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