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

2012-08-09 01:21陆立军
观察与思考 2012年3期
关键词:现代化特色发展

□ 陆立军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

□ 陆立军

今年下半年将召开党的十八大,这是一件国内外高度关注的大事。为了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广大社科工作者正就如何总结党的十七大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开展深入的研究和讨论。本文拟结合浙江实际,就此谈几点意见。

一、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

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在推动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和突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确立并不断丰富和深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思想,更加强调发展成果的普惠性,尤其是在改善民生的各个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

(一)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实现大发展

首先,教育事业的投入大幅增长。2008年,我国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使1.6亿城乡学生受益,也减轻了亿万家庭的经济负担。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不断提高,200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总规模位居世界首位。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预算内基建投资用于教育的比重不断提高,2011年中央财政教育经费支出约3254.9亿元,较上年增长27.8%。

其次,医疗卫生事业实现新的突破。中央财政用于公共卫生的投入由2008年的826.8亿元大幅提高至2011年的1700多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率达到了90%以上,初步建立了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地区的药品价格大约下降了30%左右,使群众普遍受惠,“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再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自2009年正式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以来,全国试点覆盖面已达到60%以上,参保人数超过3亿人,近1亿城乡老年人按月领取养老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保人数、筹资标准和农民受益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全国参保率超过96%,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最高支付限额提高至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倍。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的大发展,充分体现了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思想日益丰富和深化

党的十七大以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思想不断得到丰富和深化。党的十七大报告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界定为“三个转变”,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并明确指出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在十七大之后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对这一战略思想作了进一步阐述,阐明了这一战略思想的理论基础和重大意义,以及实现转变的基本原则、重点工作、主要途径等。

2008年以来我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践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思想。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虽然我们面临着保增长的繁重任务,但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大方向不能动摇”,“坚持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有机结合、坚持长期发展目标和短期增长目标有机结合、坚持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协调发展、坚持改善民生和扩大内需内在统一”。从而使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过程也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发展新优势的过程,并积累了在复杂经济环境形势下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宝贵新经验。

(三)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进一步规范和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领域的行政干预为重点,清理和下放了许多审批项目。2008年新一届政府成立不久,即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要求,完成了首批46个部门的“三定”方案,取消、下放、转移职能60余项。2010年6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原有基础上再取消和下放184项行政审批项目,其中取消行政审批项目113项,下放行政审批项目71项。

国家有关部委办局和一些省、市、区、县政府还开展了“强县扩权”、“强镇扩权”等改革。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五级行政层级结构。有研究表明,行政组织每增加一层,其间的信息传递失真率就会成倍增长。因此,行政结构扁平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改革趋向。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许多地方、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在破解县、镇(乡)经济社会管理任务与行政级别不相称、管理职责与享受权限不相配等“小池养大鱼”的问题上,进行了新的探索与尝试,大力推进“强镇扩权”、“强县扩权”、“市县分置”、“省直管县”等改革。如2010年4月,中央编办、国家发改委等6部门发布《关于开展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全国确定25个试点镇。浙江、广东、山东、重庆等地也积极探索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浙江于2010年12月在全国率先启动小城市培育试点,赋予27个试点镇与县级政府基本相同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面对国际国内新形势,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重要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基本保证,三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一)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求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我国基本国情有机相结合,依靠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等的建设,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基于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的基本国情,它决定了中国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也不能套用马克思当年的设想和“苏联模式”。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成功的,它创造了独具特色并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我国许多地方也从自身实际出发,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发展道路,其中尤以“浙江模式”(以私人产权为核心,以民间力量为主要推动力的自发、自组织、自循环内生发展模式)、“广东模式”(以三资企业为微观基础和发展动力,外向型经济主导的发展模式)、“江苏模式”(以公有产权为核心,由发展乡镇集体企业启动的地方政府强制推动型发展模式)具有典型性。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形成先发优势,极大地释放了蕴藏于群众之中的发展潜力和动力,构建了区域经济的内生增长机制,成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活力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在全国前列的省份之一(尽管2011年上半年京、沪、浙GDP增速居全国倒数一、二、三位,但根据中国科学院编纂发布的《中国科学发展报告2011》,京、沪、浙GDP质量指数居全国正数一、二、三位;另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在中国经济年会(2010—2011)上发布的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评价指数,浙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评价指数“水平较高”的省、自治区中排名第二,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评价指数“提高较快”的省、自治区中排名第三),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浙江模式”。在干部群众中产生了极大感召力的“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就是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浙江率先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集中体现与结晶。“浙江模式”的主要特点是:

1.新的财产秩序的形成与扩展。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社会宏观层次的所有制结构与企业内部微观层次的产权结构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逐步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与多元混合的企业产权结构。这种新的财产秩序和新的财产所有结构为浙江人民艰难创业、大胆创新提供了内在的、清晰的、可累积和可控制的产权激励机制,使经济发展与人均收入、财政收入、进出口贸易、金融资产、市场物价等重要经济指标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这种新的财产秩序和新的财产所有结构,可供中国其他地区的所有制改革与结构调整借鉴或参考。

2.新的市场秩序的建立与扩展。浙江是全国乃至全球闻名的市场大省,2010年全省4000多家市场实现成交总额近1.3万亿元,其中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675个,超十亿元的市场202个,超百亿元的市场22个;全省市场成交总额、超亿元市场个数等多项指标已连续20年排名各省(市、区)之首。在浙江,专业市场不仅是一种专业化交易组织和资源配置方式,而且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举足轻重作用的一大商贸流通产业,一些大型专业市场已成为我国地方工业、产业集群融入国际经济、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平台和通道。浙江专业市场的发展对于全国其他地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浙江的实践经验表明,专业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必须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度来考察和研究,视角要从单纯的专业市场转向产业发展乃至整个经济社会领域,如产业集群、新兴商业资本、新型市场业态、现代物流、政府作用等等。

3.新的企业组织的形成与扩展。改革开放以后,浙江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完成了从公有制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到成为基本经济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转变。如今,浙江70%以上的GDP,60%以上的税收和外贸出口,9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都是由民营经济创造的。浙江民营企业背靠大国经济和国内统一大市场,依托自主创新,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走全国布局或跨国经营的路子,打响“浙商”品牌,逐步实现了从生产加工型企业向大规模品牌生产集团和商贸集团的转变,发展成为国内领先或具有国际水准的企业。

4.新兴产业资本的形成与扩展。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一些浙江企业将品牌资源和一定的资产与浙江在外的百万供销大军相嫁接,构筑了遍布全国的独享式销售网络,截留了商业链条中的大部分利润。在实力提升的基础上,浙江众多民营企业率先“走出去”发展,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壮大自己。目前,“浙商”已成为全国最活跃的企业家群体,约有640万“浙商”在全国各地投资创业,投资总规模已经超过3万亿元之巨;还有近150万(2009年数据)名“浙商”在世界各地创业经商。

5.新兴产业区的形成与扩展。改革开放以来,浙江走出了一条以专业市场、民营经济和产业集群为显著特征,富有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当前,浙江产业结构的演进呈现出从传统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到机械、电子、汽摩配件等重化工业再到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的显著轨迹;产业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地方产业集群逐步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和全球价值链之中。尤其是随着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在产业结构中比重的增加,浙江以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突破口,开始走上主要由信息化推动、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重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6.新的劳资关系的形成与扩展。浙江私营经济发展的历史较长,私营企业的规模较大,劳资矛盾暴露得比较早也比较充分,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目前,在浙江依法经营的民营企业中,劳资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愿互利的新型合作关系,合作与共同利益是主流,冲突与利益对立是支流;在私营企业中存在的劳资争议和冲突,其性质不是你死我活的对抗性关系,而是反映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差异的非对抗性关系。浙江发达的私营经济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使劳动力市场中的城乡分割和部门分割被弱化。经过努力培育和建设,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已经基本形成,初步发挥了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7.新的收入分配秩序的形成与扩展。改革开放以来,浙江逐步形成了以市场化和效率优先为主要特征的有自身特色的收入分配制度,尤其是以按劳分配为主、按生产要素所做贡献分配的观念的确立,使生产要素市场的供求关系逐渐成为个人收入分配的基础性调节机制。目前,浙江居民收入来源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财产性收入在居民总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如储蓄存款利息、购买股票所得股息和红利、购买债券所得债息等等。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在深化市场取向改革和追求效率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平,关注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形成了先富帮助和带动后富、以实现共同富裕为长远战略目标的新分配模式。

作为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典型代表,“浙江模式”的形成与发展表明:中国体制转轨的成功在于它实际上是一个自下而上的改革过程,改革的成功首先是由于进行了分权改革,有效地动员和利用了传统计划体制缝隙中的市场经济因素,激活了存在于地区和民间的生产要素;分权改革形成了新的财产秩序和市场秩序,从而调动了地方和民间发展经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推动了区域经济高速发展和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变。

(二)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需要社科工作者共同努力

1.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任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是社会实践的总结和升华,并且伴随着社会实践的进程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只有在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论才是科学的,才能对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产生应有的指导意义。对于已有的理论、原理可以通过寒窗苦读求得,渊博的学识可以通过面壁破卷而获,但要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真知灼见,发挥科学理论应有的推动力,就必须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把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倾向,做到知行合一,讲求实效,力求创新。要坚持当代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基本理论特征,把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全国各地、尤其是发达地区在实践中形成的创新观念、创新经验和创新举措系统化、理论化,丰富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方法体系,并自觉地依靠科学的理论体系,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当代化、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指导改革发展的实践。

2.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队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发源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而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所构成的不断丰富、动态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社会科学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巨大贡献。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要学习、研究、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极为丰富,其拓展与创新需要党和政府、理论界、实际工作者等的共同推动。当前,尤其有必要建设一支理论功底厚实、研究视野开阔、创新意识强烈,对学习、研究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强烈使命感的以领导干部和中青年学者为骨干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队伍。必须强调,只有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才能不断加深和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

3.推出一批标志性、权威性的理论著作。高度重视理论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当前,有一些专家学者把《资本论》等经典著作视为完全过时的历史文献,而盲目照搬照抄当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模型、公式,生搬硬套于对当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规律的研究,其结果并不理想;也有一些专家学者既拒绝学习、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理论和经验,又不深入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而是孤芳自赏。笔者认为,广大社科工作者尤其是广大中高层领导干部和经济学家应自觉深入地学习《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原著,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尤其是当代化、中国化的客观规律,特别是要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以笔者为例,之所以能在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所在地义乌坚持学习、研究、实践18年,与比较系统地学习了《资本论》等经典著作,力求运用马克思研究、写作《资本论》时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科学方法是有直接关系的。简而言之,当今社会亟需这样一批经济学家,他们一要深入学习在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上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二要深入改革开放的实践,三要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计量模型、分析方法等,使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创作出一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研究领域具有标志性、权威性的论著。

(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

1.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同时,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真正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互促共进的新格局。要进一步推动我国由社会主义初级市场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变,全力打造以独立的企业制度、有效的市场竞争、规范的政府职能、良好的社会信用和健全的法治基础为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制度。防止和纠正有些有识之士所担心的“坏的市场经济”现象的出现和蔓延;建立起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市场机制。目前,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对民间投资监管有余、服务不足,使得一些进入垄断行业的民间资本处境尴尬,甚至不得不被迫退出。为此,应从立法的高度对民间投资的进入领域、进入方式、政府职能部门的权责、相关市场主体和监管主体的法律责任、违规惩处办法等做出明确规定,通过政策引导,推动一部分民资由楼市、股市等投机领域进入新能源、动力电池、三网融合、智能电网、物联网等新一轮产业投资领域,以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国防科技等领域。

2.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当前,我国还处于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市场经济尚不发达、科学技术和人民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肩负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重任。因此,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与此相适应,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3.坚持和完善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机制,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通过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打破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桎梏,我国经济社会出现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新发展。当前必须正视的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社会上少数人产生了仇富心理。因此,先富如何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已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和保障社会稳定的砝码。一方面,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再搞平均主义、重吃“大锅饭”,适当、合理的差距有助于保持发展的活力;另一方面,也必须避免由于贫富差距过大而造成社会动荡,影响经济社会长远、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因此,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兼顾公平”,尤其是在再分配过程中要扩大转移支付力度,强化税收和公益事业对高收入的调节作用,取缔非法收入,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切实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三、进一步深入开展关于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研究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过程与结果,是人类自启蒙时代以来的不懈追求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1840年以来,随着西方科学技术和先进理念的传入,中国的仁人志士对如何建设、实现现代化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向现代化的演进与变迁。在这一过程中,尤其是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对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作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努力,毛泽东、周恩来等明确提出了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上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实践证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分“三步走”发展战略积极而富有成效:经过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个“五年计划”的努力,原定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于1995年提前完成,我国胜利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全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进出口总额和外汇储备总额居世界首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元提高至2010年的19109元,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从133元提高至5919元,分别增长了54.7倍、43.5倍;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和水平也显著提高,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57.5%下降至2010年的35.7%,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67.7%下降至41.1%,分别下降了21.8个百分点、26.6个百分点,按照联合国的划分标准,已迈过“小康”阶段进入“相对富裕”状态。

为了更好地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第三步目标,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上述第三步战略目标细化为“小三步”:第一步,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步,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提出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的综合优势,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由上述“三步走”发展战略到“小三步”发展目标的演变充分表明:消灭贫穷、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与基本实现现代化是一个完整的、连续的、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和“小三步”发展目标的每一步均以量化的经济指标来表示,尤其是以人民群众收入水平、富裕程度的提高作为划分各个阶段的主要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迈上基本实现现代化征程的必要准备和正式开始,而基本实现现代化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继续和发展,二者在任务、途径、目标上都是相互衔接、紧密相统一的。当前,理论界有的同志基于对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现代化的经验、模式及其相关理论和指标评价体系的过分依赖,对我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些困难和问题看得过于严重,因而认为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在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里的主要任务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因而淡化或实际上淡化了对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追求。应该说,这种认识是不够全面的。为此,当前应进一步深入开展关于基本实现现代化奋斗目标的研究,全面系统阐述实现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系。笔者认为,我国应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到2050年左右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东部地区尤其是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经济发达省市应在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中西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加快基本实现现代化步伐提供理念、经验和物质等方面的支持。为此,应明确以下几点:

1.我们建设的是既可与西方国家进行比较,又具有鲜明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即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的现代化。它要求我国的现代化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大框架内实施。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过程中,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经济现代化的引领、带动作用,这也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根本任务所决定的;与此同时,要推动经济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紧密相连、相互配合、互促共进,从而实现各个领域的全面现代化。

2.基本实现现代化应当有一个全国大致统一的标准和时间表,各地、各条战线可参照中央的统一部署结合自身实际做出相应的安排。目前,国内外关于现代化、后现代化、新现代、再现代化等概念形成了诸多理论,学术界、理论界等关于现代化的内涵及评价指标、标准、模型等观点各异。为此,应进一步就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内涵、本质、指标体系、评价标准等开展更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对我国现代化发展水平作出权威评估和未来展望,找出着力点和突破口,厘清各项指标存在的差距及奋斗目标。

3.中国的现代化要学习借鉴国际经验,符合国际惯例,得到国际认可,体现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但也不能事事效法他国,更不能受制于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坚持走独立自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积极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特别是现代化建设的优秀成果,尤其是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面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创造的一系列成功经验,我们一方面要继续学习、借鉴其在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国际化等方面的经验;另一方面也要坚持“融入”而不是“溶入”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现代化进程,必须保持自身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的独立性,要不断丰富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现代化的理论与方法,用于指导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作者陆立军,男,浙江省特级专家,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杭州310012)。

责任编辑:凌 雁

猜你喜欢
现代化特色发展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特色种植促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