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廷明,崔广义
(1.文山学院 政史系,云南 文山 663000;2.衡水第二中学,河北 衡水 053000 )
民国时期云南自然灾害探析
何廷明1,崔广义2
(1.文山学院 政史系,云南 文山 663000;2.衡水第二中学,河北 衡水 053000 )
民国时期,云南自然灾害频发,尤以涝、旱、震、疫、雹等灾害发生的次数为多。与其他时期和其他地区相比,具有灾害类型众多、灾害次数频繁、成灾面相对较小、存在区域差异等特点。
民国时期;云南;自然灾害;统计;分析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自然灾害一直是国人头上一个挥之不去的噩梦,灾荒直接破坏社会生产,造成人员与经济损失,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因此,“通过对灾荒史的研究,逐步探索和掌握自然灾害发生的客观规律,加深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从而进一步提高人们的防灾、抗灾能力,更加科学地利用自然为社会发展服务,这显然是有积极意义的”[1](P3)。但是,灾荒对社会造成的不仅仅是看得见的经济上的影响,更多的是短时期看不见的、隐藏的、更深层次的影响。“社会为了在各种自然灾害的打击下继续存在和发展,必须使自己的政治组织、经济结构、文化观念适应灾害的防范和抵御。”[2](P1)因此,对灾荒史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就云南来说,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云南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影响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云南是我国自然环境最复杂的省区之一,从地质构造上看,“东西部分属于两种大型构造单元,构造类型和形成时代完全不同”,“境内大部分地区山高谷深,高差悬殊”,[3](P1)易发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同时云南又处于低纬度高原上,与全国大部分地区受东亚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不同,云南省处于东亚亚热带季风气候、南亚亚热带季风气候和青藏高原高寒气候区的结合部位,这使得云南气候四季如春,农业生产的季节规律与全国其他地区有明显的区别。而三种气候的交互作用,又使得云南进入雨季与旱季的时间与其他省份不同,这样一来,灾害的发生规律以及灾害对农业及乡村社会的冲击有其独特的一面。
民国时期,云南是中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省份之一。据中国人民大学李文海教授统计,1912~1949年间,云南几乎无年不灾,而且经常是多种自然灾害并发,如“云南先旱后涝”,“云南洱海中发生7级地震……震后全省霜冻”,“云南48县被水旱虫疫等灾”,“云南90余县遭水旱风虫雹等灾”等等。[4](P333,338,348,349)而据夏明方先生的统计,民国38年间,云南发生死亡人数在10000人以上的特大灾害6次,平均6年一次,其中1923~1925年云南省东部的冻灾居然导致死亡人数达到30余万人。[1](P397-399)如此高频率的自然灾害,对云南历史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一)前人统计情况概述
由于传统史书记载的简略性,古代的自然灾害多被“饿殍遍野”、“饥民盈野”、“不堪触目”等高度抽象的词语所概括,以致于今天我们很难在传统史书和资料中见到有关灾荒的具体性描述,即便是有关于人口减少、土地荒芜等数字记载,也是约数,其科学性和史料价值大打折扣。因此,我们今天对历史上的自然灾害进行统计更加困难,但这也恰恰说明进行自然灾害统计的必要性。
早在民国时期,从事灾荒史研究的学者就开始对当时的灾荒进行记录和统计,先是一些政府的统计和公布,随后新闻记者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际调查和报告,这些就是我们进行民国灾害统计能见到的最早的记录。真正系统地、有目的地进行自然灾害统计的学者是史学家邓拓,他在《中国救荒史》一书中记录了民国时期的重大自然灾害,其中涉及云南的记载有7条,但现在看来都是概括性的描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随着国家对自然灾害防治力度的加大,自然科学界和史学界都展开了对民国时期自然灾荒的统计,同时云南省的统计工作也相继开展。在史学界的代表成果——李文海教授的《近代中国灾荒纪年》和《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中,有关云南民国时期的自然灾害的记载更加具体和细致。在李先生的记载中,云南在民国时期每年都会有自然灾害发生。更为详细的成果当数云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编的《云南天气灾害史料》和云南省地震局编的《云南省地震资料汇编》,由于采用了历史档案和地方志等最原始的资料,同时查阅民国时期其他的记载,这两部著作在记载云南民国时期自然灾害的成果中是最为丰富的。对于自然灾害具体数据进行统计的典型成果是夏明方先生的《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一书。夏先生针对原来灾荒记载和统计混乱的情况,仔细查阅资料,增补了前人成果,得出1912~1948年间,云南共发生水灾131县、旱灾52县、虫灾1县、风灾1县、雹灾7县、地震83县、疫病2县,其他灾害12县。同时,他还指出民国时期云南受灾县数之和为552县。[1](P34)对于这个统计数,不难看出其矛盾之处,原因就在于将夏先生统计的各受灾县数相加,明显小于受灾总县数。夏先生自己也指出,552县的统计中,无论受灾类型多少,均以1县计。因此,受灾之和应小于各个具体灾型县数的总和。
(二)民国时期云南自然灾害基本情况统计
在对前人统计成果吸收借鉴的基础上,我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分地州对民国时期云南自然灾害按统一标准进行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云南各地州民国时期自然灾害统计表
说明:1.表中行政区划设置情况均采用现在的设置和名称,如思茅市改为普洱市、蒙化县现在改成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等,原广通、盐兴并入禄丰,其统计数据也并入禄丰县。
2.表中数据单位均为县次,即一年中一县发生某种类型的灾害,无论发生几次,均记为一县次,如某年某县发生数次地震记为地震一县次;如发生数种类型的灾害,则记为数县次;如发生洪、旱灾害各一次,则合计为两县次。
3.表中疫包括人和动物瘟疫。其他灾害包括风灾等不常见灾害和原因不明的饥荒。
4.表中资料来源包括:民国云南通志馆编《续云南通志长编》,云南省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5年版;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王会安等主编《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第四卷(上),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云南省地震局编《云南省地震资料汇编》,地震出版社,1988年版;云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编《云南天气灾害史料》,云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1980年版;顾功叙《中国地震目录》,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云南档案史料》;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孟昭华《中国灾荒史记》,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云南省各地县地方志。
当然,我们也可以肯定地说,表中关于民国时期云南自然灾害基本情况的统计数据仍不完善,因为资料记载的原因,越靠近边疆,资料越缺乏,甚至出现整个县在民国38年的历史中没有任何关于灾荒记载的情况,再加上占有资料的局限,因此,表中数据还有待于进一步发现资料来进行补充。
通过对民国时期云南自然灾害的初步统计和对上表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民国时期云南省自然灾害的发生有自己的特点。
(一)各类灾害俱全,连年皆有发生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看出,同全国一样,在民国时期云南旱、涝等自然灾害接连发生,为最常见的灾害类型。同时由于地处亚热带地区,有利于细菌的生长和传播,瘟疫也为常见的灾害。②在统计中,令我们感到惊奇的是,云南地处亚热带的边疆,北方常见的霜冻、大雪和低温灾害也并不少见,共发生211县次,而且这些低温灾害并不是单纯地发生在滇东北和滇西北的高寒地带,地处热带的文山地区也留有冰雪、霜冻等自然灾害的记录。
民国时期云南自然灾害的发生呈现连续性的特点。在对灾荒的统计中,我们发现滇东、滇南和滇中地区,以县为单位多数都有连续灾害的记录,如地处滇池南岸的晋宁县,在民国的38年中,仅有5年没有关于灾害性天气的记录,而同地区其他县份的情况基本与之相同。在这些灾害记录中,有的是重发性灾害,即上一年灾情已经解除,来年再次发生此类型的自然灾害。另一种情况就是连续性自然灾害,即一次大型灾害持续一年甚至数年,如思茅县连续数年的瘟疫大流行和滇东地区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几年持续干旱。
(二)各种类型的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多种灾害同时发生,交错重叠
与过去相比,民国时期云南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比以前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这和全国自然灾害发生的趋势是一致的。根据夏明方先生的统计,“截止民国覆亡前夕,全国绝大部分省区的水、旱、地震、蝗灾及其他灾害发生的次数均随着时间的推移日趋增加,发生的时间间隔也愈来愈小。换言之,相对于其他历史时期,生活在民国时代的人们所要遭受到的是愈来愈密集的各种自然灾害的袭击。”[1](P33)而根据《珠江水利简史》中涉及云南的资料进行整理统计,云南水灾发生的频率元代为89年一次,明清分别为5.9年和1.8年,而民国时期则变为1.32年一次。旱灾的发生频率元代为15年一次,明代为7.7年一次,清代为5年一次,到了民国则上升为2.1年一次。我们统计的频率更高,民国时期云南旱灾的发生频率为每年13.7县次,而水灾的发生频率则为每年22.4县次。
民国时期云南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的增长速度,也高于其他地区同一时期的增长速度。根据夏明方先生的统计,黄河流域的自然灾害发生在全国灾害分布中占第一位,但所占比例有所下降。见表2。
表2 清嘉道、同光及民国时期各地区受灾比重(%)变化表[1](P36)
上表统计数字显示,民国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虽然灾害发生的次数仍然是最多的,但在全国灾害发生总数中所占比例比清中期的嘉道年间分别下降12.77和10个百分点。与之形成明显对比的是西南地区和华南地区,其灾害发生数目在全国总数中所占比例大幅上升,尤其是西南地区,更是上升了19倍。表中虽然没有直接表达出云南的具体数据,但是,面积占西南地区三分之一的云南省,其灾害发生数目比例也应该是在大幅度升高。
民国时期云南的自然灾害种类繁多,既有气象灾害,又有地质灾害,同时伴生生物性灾害。在短短的38年间,这些灾害的发生往往不是以单一灾害的形式出现,而是接连不断或者是重叠发生。其具体表现则为在同一地域内多次发生相同灾害,或者同一地域同时期发生数种灾荒。于是就出现了陆良县报灾公文描写的那样:“聚贤乡年春又降巨雪,如是三朝,……清宁乡本年阴雨连绵,海滨旱地杂粮数万亩,全部失收。……旧历二月初十,夜雨冰雹大降,逾时方止,损坏禾苗六千亩。”[5](P11)这样的记载在文献中屡见不鲜。
(三)自然灾害分布面虽广,但成灾面相对较小,很难出现全省性的自然灾害
云南是中国地质条件最复杂的省份之一,境内高山、丘陵、盆地、河谷交错纵横,地形差异悬殊,海拔高低不一。因此,同一时期,同种天气对各地的影响存在差异,不会像北方地区那样出现遍及全省或数省的自然灾害。民国时期的几次巨大灾荒,如1915年珠江全流域的大洪水、1920年华北五省大旱、1928年至1930年西北大旱、1931年江淮大水灾和1942年到1943年的中原大旱,都是跨越数省或者持续数年的空前巨灾。而相较之下,云南显得平静许多。民国时期云南范围最大的一次自然灾害是1925年的巨大霜灾,受灾县已达37县,这在云南灾害史上是罕见的。尽管如此,云南自然灾害的规模仍小于同时期的北方省份。
在同样的天气情况下,不同的地区或者相同地区的不同地形、地势之间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每年旱灾之后,很多地方都出现“有丰至十足收获,亦有至颗粒无获”[6]的情况。其原因就在于因地形、地势的不同而有的地方天气干旱,有的地方却雨水丰盈。如在滇东北地区,冬春多阴雨,低温冻害极易发生;在不缺雨的坝区,多雨极易造成洪涝灾害,也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成熟。在沿河和沿湖地区,因为天旱,原来是河床和湖区的滩地露出水面,形成肥沃的好田好地,如昆明滇池沿岸的坝区有“大旱三年吃饱饭,水涝三年碓无糠”的民谣,曲靖的部分坝区也有“天旱年好种田”的说法。[7](P27)同样是曲靖的陆良县,民国时期却又流行着这样的说法:“陆凉陆凉,平坝无水最荒凉,忽然一阵盘江雨,旱地成河田成江。”[8]
(四)东北和东部多、西南少
从表1的统计数据中,我们很容易发现民国时期云南自然灾害分布的这一特点。地处滇东北、滇东、滇东南地区的昭通、曲靖、红河等地区的灾荒明显高于滇西、滇西南的保山、德宏、怒江等地区。其中的原因,一是滇东地区地处东亚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之下,与处于南亚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下的滇西地区在气候上有明显的区别;二是滇东、滇中地区历史上人口稠密,人类活动使这一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因此,在同样的气候条件下,在滇东地区成灾的比例往往比滇西地区更大。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表1中的统计数据仅只是代表了这样一种趋势,因为滇西地区在灾荒的统计上有一定的疏漏。首先,这一地区地处边疆,历史资料的记录和保存较滇东地区相对缺乏,这就使得滇西地区的很多自然灾害彻底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无从考证。其次,表中的统计单位为县次,滇西的行政区划相对滇东地区较少,但面积并未减少,甚至比滇东地区的辖区面积更大,这样也可能使一部分小范围内的灾荒在统计过程中被忽视。再次,滇西地区报灾机制相比滇东、滇中地区越发不健全,经常出现镇康县“滨河之田常被水冲,人民缄默不报”[9](P607)的现象。如果将这些因素的影响排除,两者之间的差距会进一步缩小,但这种趋势始终是存在的。
注释:
① 志书记载,1929—1949年间,德宏梁河发生地震37次,泥石流24次,但无法确定年份。
② 对于瘟疫,其中有一部分属于人为因素,即日军进攻滇西南地区,在那一地区投放了大量的霍乱和鼠疫病毒,但是无法区分疫源。
[1] 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 汪汉忠.灾害、社会与现代化——以苏北民国时期为中心的考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 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志·地理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4] 李文海,等.中国近代十大灾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 陆良县政府水灾呈文.云南档案史料(第四期)[Z].
[6] 冯柳堂.旱灾与民食问题[J].东方杂志,1934,(18):21.
[7] 云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云南天气灾害史料[M].昆明:云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1980.
[8] 云南省陆良县志编纂委员会.陆良县志·序言[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1.
[9] 云南省镇康县志编纂委员会.镇康县志[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 娄自昌)
An Analysis on Yunnan’s Natural Disaster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HE Ting-ming1, CUI Guang-yi2
(1. Department of Politics & History, Wenshan University, Wenshan 663000, China; 2. Hengshui No.2 Middle School, Hengshui 053000, China)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natural disasters occurred frequently in Yunnan, especially the number of foods, drought, earthquake, epidemic, hail and other disasters. Compared with other periods and other regions, the situation in Yunnan is characterized with various types of disasters, high frequency of disasters, and relatively small stricken areas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The Republic of China; Yunnan; natural disasters; statistics; analysis
X432.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9200(2012)02-0050-05
2011 - 10 - 09
何廷明(1965 - ),男,云南马关人,文山学院政史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云南地方史研究;崔广义(1982 -),男,河北衡水人,衡水二中历史教师,硕士,主要从事民国社会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