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滁州汉族5项舌运动类型的人类学研究

2012-08-06 07:07郑连斌宇克利王志博张晓瑞荣文国赵大鹏
关键词:滁州汉族安徽

薛 虹,郑连斌,宇克利,王志博,王 杨,张晓瑞,荣文国,赵大鹏

(1.天津师范大学a.生命科学学院,b.天津市细胞遗传与分子调控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87;2.中国科学院 动物研究所,北京100101)

人类在探索舌运动类型的道路上经历了一段崎岖而漫长的时期.通常我们把舌的两侧边缘同时上卷,形成筒状,称为卷舌.有的人能卷,有的人不能卷舌.1940年Sturtevant最先研究了卷舌,认为卷舌是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的[1],1947年Urbanowski和Wilson确认了卷舌对非卷舌的显性性状[2].大多数学者认为卷舌率与性别无关.人舌的右侧缘向上,左侧缘向下,使舌翻转90°以上,为右翻舌型,若舌左侧缘向上,右侧缘向下,使舌翻转90°以上则为左翻型.若既能右翻,又能左翻则为全翻舌型,若既不能左翻,又不能右翻则为非翻舌型.近年来,我国学者研究认为翻舌对非翻舌为隐性性状.舌的前部能向后折返,并与舌面相贴,称为叠舌.1948年Hsu认为叠舌对非叠舌为隐性性状[3].舌的两边向中间收缩,舌的前部可变窄、变尖,称为尖舌.国外尚无尖舌的研究报道.我国学者近年来首先报道了尖舌性状[4],认为尖舌对非尖舌为显性性状,控制尖舌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尖舌率不存在性别间的差异.舌的前侧及两侧边缘上抬,舌的前部两侧边缘回缩,使舌边缘呈三叶草状,称为三叶舌.1950年Whitney认为三叶舌对非三叶舌可能是显性性状,但外显率较低[5].

我国学者关于舌运动类型的调查起步较晚,但近年成果较多,目前已对朝鲜族[6]、蒙古族[7]、回族[8]、达斡尔族[9]、鄂温克族[10]、鄂伦春族[10]、布依族[11]、佤 族[12]、苗 族[13]、侗 族[13]、仫 佬 族[14]、独龙族[15]等少数民族的舌运动类型进行了研究.滁州市地处长江下游北岸,长江三角洲西缘,为“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皖江示范区”北翼城市,自古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滁州具有1 500多年的历史,古称涂中、清流,州建隋朝,文昌北宋,兼具吴楚淮扬之韵,汇聚江淮湖之风,千百年来素为江畔淮左的美好之州[16].为了丰富我国民族遗传学资料,探讨滁州地区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亲缘关系,课题组进行了滁州汉族舌运动类型的研究.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010年9月赴安徽滁州地区调查了348例(男212例,女136例)汉族高中学生的舌运动类型(卷舌、叠舌、翻舌、尖舌、三叶舌).被调查者身体健康,为世居3代以上滁州汉族.调查前先向被调查者演示各种舌运动类型,令其练习,再进行正式调查.调查方法与判断标准如下:被调查者如能做到图1所示形状视为规范,予以采纳统计.

调查数据使用Excel 2003和SPSS 11.5软件进行处理.采用χ2检验的方法分别进行性别间和群体间的差异性检验.

图1 舌运动类型Fig.1 Tongue moving types

2 结果与讨论

2.1 安徽滁州汉族5项舌运动类型的调查结果与比较

安徽汉族5项舌运动类型的出现率及性别间的χ2检验见表1;与国内外16个民族的5项舌运动类型的对数折线图见图2.

表1 安徽滁州汉族5项舌运动类型的出现率Tab.1 Frequencies of five tongue moving types of Han of Chuzhou in Anhui province

图2 与国内外16个民族的5项舌运动类型的对数折线图Fig.2 Line graph analysis on tongue moving types of 16ethnical groups

2.1.1 卷舌

由表1可知,安徽滁州汉族男性卷舌率为74.06%,非卷舌率为25.94%;女性卷舌率为80.88% ,女性非卷舌率为19.12%.男女间χ2值为2.16(P>0.05),说明二者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些调查结果与郑连斌、张淑丽和于会新等认为卷舌出现率与性别无关的结论相符[11-12].男女合计卷舌率为76.72% ,高于非卷舌率(23.28%),这也和郑连斌等调查的卷舌率在所有被研究群体中均高于50%的结果相一致[4].

与国内外资料比较,安徽滁州汉族卷舌率(76.72%)与 蒙 古 族 (78.05%)[7]、 鄂 伦 春 族(75.00%)[10]、鄂 温 克 族 (72.05%)[10]、美 国 华 盛顿 特 区 白 人 (73.64%)[17]、 英 国 英 格 兰 人(73.40%)[18]相 近,低 于 朝 鲜 族 (83.72%)[6]、达斡尔 族 (80.42%)[9]、 印 度 中 央 邦 的 哈 尔 巴 人(90.57%)、印度中央邦穆里亚人(82.60%)[19]、美国路易斯安那黑人(81.96%)[20],但是高于独龙族(55.65%)[15]、 侗 族 (68.60%)[13]、 佤 族(62.30%)[12]、 布 依 族 (60.3%)[11]、 苗 族(57.94%)[13]、仫佬族(53.07%)[14].据图2所示,安徽滁州汉族卷舌率在国内外人群中属偏高类型.

按照卷舌对非卷舌为显性性状的遗传方式,滁州汉族卷舌显性基因频率R=0.518,r=0.482.

2.1.2 叠舌

安徽滁州汉族男性叠舌率为13.68%,非叠舌率为86.32%;女性叠舌率为22.79%,非叠舌率为77.21%.男女间χ2值为4.82(0.01<P<0.05),说明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女合计叠舌率为17.24%,远远低于非叠舌率(82.76%).这一结果与以往学者们研究得到的叠舌率一般低于10%的结论相悖.

安徽滁州汉族叠舌率(17.24%)高于蒙古族(11.25%)、仫佬族 (10.03%)、朝鲜族 (9.81%)、苗族(9.35%)、达斡尔族(4.58%)、鄂温克族(2.80%)、鄂伦春族(2.00%)、侗族(3.35%)、布依族(4.38%)、佤族(3.17%)、美国华盛顿特区白人(2.43%).根据图2可以看出,安徽滁州汉族叠舌率在国内外人群中属较高水平.

按照叠舌型对非叠舌型为隐性性状的遗传方式,滁州汉族叠舌基因频率F=0.585,f=0.415.

2.1.3 翻舌

安徽滁州汉族男性翻舌率为25.00% ,非翻舌率为75.00%;女性翻舌率为24.26%,非翻舌率为75.74%.男女间χ2值为0.02(P >0.05),说明无性别间差异.男女合计翻舌率为24.71%,远低于非翻舌率(75.29%).

安徽滁州汉族翻舌率(24.71%)低于蒙古族(37.72%)、朝鲜族(37.79%)、美国华盛顿特区白人 (36.88%)、 侗 族 (49.70%)、 达 斡 尔 族(31.25%)、鄂伦春族(28.00%),但高于仫佬族(21.36%)、苗族(20.25%)、鄂温克族(17.70%)、佤族(13.09%)、布依族(15.31%).根据图2可以看出,安徽汉族翻舌率属中等水平.

根据翻舌型对非翻舌型为隐性性状的遗传方式,滁州汉族翻舌基因频率T=0.503,t=0.497.

2.1.4 尖舌

安徽滁州汉族男性尖舌率为52.36%,非尖舌率为47.64%,女性尖舌率为61.03%,非尖舌率为38.97%,男女间χ2值为2.52(P >0.05),说明性别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女合计尖型率为55.75%,非尖舌率为44.25%.

与国内人群比较,安徽滁州汉族尖舌率(55.75%)明 显 低 于 独 龙 族 (65.32%)、蒙 古 族(77.50%)、 朝 鲜 族 (77.45%)、 达 斡 尔 族(81.88%)、 鄂 温 克 族 (75.16%)、 鄂 伦 春 族(85.00%)、佤族(67.46%)、仫佬族(66.34%),高于 侗 族 (40.55%)、 苗 族 (30.53%),与 布 依 族(59.69%)接近.根据图2所示,安徽滁州汉族尖舌率在国内外人群中居中等水平.

根据尖舌型对非尖舌型为显性性状遗传方式,滁州汉族尖舌基因频率P=0.335,p=0.665.

2.1.5 三叶舌

安徽滁州汉族男性三叶舌率为2.83%,非三叶舌率为97.17%;女性三叶舌率为5.15%,非三叶舌率为94.85%.男女间χ2值为1.24(P >0.05),说明无性别间差异.男女合计三叶舌率为3.74%,远低于非三叶舌率(96.26%).

与国内外人群调查资料比较,安徽汉族三叶舌率(3.74%)与布依族(7.81%)、仫佬族(5.18%)、美国华盛顿特区白人(2.54%)较接近,但远低于蒙古 族 (30.59%)、 朝 鲜 族 (23.38%)、达 斡 尔 族(31.46%)、鄂温克族(31.37%)、苗族(32.09%)、佤 族 (27.38%)、 侗 族 (31.71%)、 鄂 伦 春 族(20.00%).根据图2所示,安徽滁州汉族三叶舌率在国内外人群中属偏低水平.

根据三叶舌型对非三叶舌型为显性性状的遗传方式,安徽滁州汉族三叶舌基因频率C=0.019,c=0.981.

2.2 12个民族5项舌运动类型的聚类分析

为了分析安徽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在舌运动类型上的远近关系,选用安徽汉族、独龙族、布依族、佤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朝鲜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12个民族的5项舌运动类型出现率指标值,采用类间平均链锁法(Between-groups linkage)进行聚类分析.聚类结果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12个人群分为3组:朝鲜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为第1组,独龙族、布依族、仫佬族、佤族、鄂温克族、安徽汉族为第2组,苗族与侗族为第3组.滁州汉族位于第2组内,据此可以认为,安徽汉族的舌运动类型与布依族、仫佬族最为接近,与佤族、鄂温克族、独龙族较为接近.

图3 12个民族舌运动类型的聚类图Fig.3 Dendrogram of cluster analysis on tongue moving types of 12ethnical groups

2.3 5项舌运动类型间的相关分析

Φ相关是根据χ2检验结果来判断两对相对性状的问题.应用Φ相关法对舌运动类型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两两类型间各组合特征的样本量及其相关分析的χ2值Tab.2 Number of each combination trait between the traits and chi-square value of correlation analysis on them (N,χ2)

χ2检验表明,安徽汉族5项舌运动类型间有5对相对性状存在相关,例如,在267例卷舌中,三叶舌3例,81例非卷舌中,三叶舌0例;χ2值检验显示卷舌者和非卷舌者中的三叶舌出现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00,0.01<P<0.05),提示卷舌基因和三叶舌基因存在相互作用关系.这与皮建辉和于会新等的研究结果相同[10-12],而与Lee[20]与 Hirschhorn[21]的研究结果相悖.在60例叠舌中,三叶舌5例,288例非叠舌中,三叶舌8例,χ2值检验显示叠舌者和非叠舌者中的三叶舌出现率存在显著差异(χ2=4.260,0.01<P<0.05),提示叠舌基因和三叶舌基因存在相互作用关系.在60例叠舌中,尖舌46例,288例非叠舌中,尖舌148例,χ2值检验显示叠舌者和非叠舌者中的尖舌出现率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860,P<0.01),提示叠舌基因和尖舌基因存在相互作用关系.这一结果说明安徽汉族5项舌运动类型间相关性较大.卷舌基因与叠舌基因是相互独立的(χ2=0.440,P>0.05).这与 Liu等[22]、郑连斌等[4]的研究结果不一致,而与 Lee[20]和 Hirschhorn[21]的研究结果相同.

[1]STURTEVANT A.H.A new inherited character in man[J].Proc National USA,1940,26:100-102.

[2]URBANOWSKI A,WILSON J.Tongue curling[J].Hered,1947,38:365-366.

[3]HSU T C.Tongue unfolding[J].Journal of Heredity,1948,39:187-188.

[4]郑连斌,栗淑媛,陆舜华,等.人类舌运动类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2(1):53-56.

[5]WHITNEYD D.Clover-leaf tongues[J].Journal of Heredity,1950,41(7):176-206.

[6]杨康鹃,朴哲云,金雄吉,等.朝鲜族与汉族中4种舌的运动能力的表型分布及其遗传方式[J].人类学学报,1998,17(1):59-68.

[7]郑连斌,陆舜华,李晓卉,等.内蒙古三个民族舌运动类型的遗传学研究[J].遗传,1997,19(3):23-25.

[8]党洁,彭亮,焦海燕,等.宁夏回、汉族舌运动类型的遗传学研究[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5,27(5):356-357.

[9]李咏兰,郑连斌,陆舜华,等.内蒙古达斡尔族舌运动类型的遗传学研究[J].遗传,1999,21(5):20-22.

[10]李咏兰,陆舜华,栗淑媛,等.鄂温克族与鄂伦春族舌运动类型的遗传学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1,30(2):146-149.

[11]张淑丽,郑连斌,陆舜华,等.布依族舌运动类型的遗传学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2(3):226-230.

[12]于会新,郑连斌,陆舜华,等.佤族舌运动类型的遗传学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7(1):43-46.

[13]皮建辉,雷鸣枝,吴亿中,等.侗族、苗族舌运动类型基因频率的分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5,24(5):86-87.

[14]丁博,郑连斌,陆舜华,等.仫佬族5项舌运动类型的研究[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8,15(2):20-23.

[15]张兴华,郑连斌,陆舜华,等.独龙族舌运动类型的人类学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2(1):124-129.

[16]徐杰舜.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7]GAHRES E E.Tongue rolling and tongue folding[J].Journal of Heredity,1952,43:221-225.

[18]AZIMI C,BEARDMORE J A.Tongue-rolling phenotypes and geographical varia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 [J].Anthropologischer Anzeiger,1989,47(4):305-310.

[19]DATTA U,MITRA M,SINGHROL C S.A study of nine anthroposcopic traits among the three tribes of the Bastar District in Madhya Pradesh,India [J].Anthropologischer Anzeiger,1989,47(1):57-71.

[20]LEE J W.Tongue folding and tongue rolling in an American Negro population sample [J].Journal of Heredity,1955,46:289-291.

[21]HIRSCHHORN H H.Transmission and learning of tongue gymnastic ability[J].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1970,32(3):451-454.

[22]LIU T T,HSU T C.Tongue-folding and tongue-rolling[J].Journal of Heredity,1949,40:19-21.

猜你喜欢
滁州汉族安徽
《滁州西涧》(草书)
RANTES及其受体CCR5基因多态性及环境因素在昆明汉族T2DM发生中的交互作用
陆黛灵书法作品
Study on Loc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Right and Regulation Countermeasures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录唐·韦应物诗《滁州西涧》(草书)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