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维莲 罗利玲
(1.清华大学图书馆 北京 100084;2.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 湖北武汉 430074)
馆际互借是图书馆的重要服务,是对图书馆馆藏建设的重要补充。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欧美图书馆馆际互借服务得到了充分的扶持和发展,建立了多层次的图书馆联盟的文献共享框架,使用延续至今,已经形成了丰富的馆际互借资源,成为图书馆文化积淀的有机成分。上世纪末以来中国的馆际互借服务得到了快速发展,高校CALIS馆际互借项目的建设和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的成立极大促进了国内馆际互借的发展与进步,国内的文献资源得到了充分的整合和揭示,高校传统的馆际互借量由十年前的每月数十份到现在的每月近万份,翻了数百倍,馆际互借得到了空前发展。但是由于国内早期文献资源建设的缺口和文献信息量的飞速发展,使得读者需要的一些文献资源不得不从国外获取,国际馆际互借合作便成为当今亟待开展和研究的问题。
馆际互借的基础是文献的收藏,世界上主要的文献生产和收藏地可以分为两大块:欧洲和北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这些地区的馆际互借带来机遇,同时也带来新的问题。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文献信息资源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繁荣丰富起来。从信息供应方面看,以美国为例,虽然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风暴,纸质图书的出版销售有所下降,但是电子图书异军突起,销售量增速高达68.4%〔1〕,给出版业增加了无尽的活力。从信息需求方面看,各种二次文献数据库的普及以及方便的网络传播,使人们对全文文献的需求量更大,范围更广;电子全文数据库的订购相对缓解了馆际互借需求,同时提高了人们对文献传递的时效要求。
方便快捷的电子传递手段,使馆际互借活动更具时效性,具备馆藏优势同时又具有能力整合馆藏、文献管理和电子传递的文献提供机构更受推崇。Subito是德语系国家图书馆联合组织,主要承载馆际互借服务,该组织的文献传递服务以电子传递为主要传递手段,自2002年推出后,受到使用者的广泛欢迎,申请量一路飙升〔2〕。与其不同,大英图书馆一直以来主要向读者提供以纸本馆藏为基础、复制和邮寄为手段的馆际互借服务,该图书馆馆际互借的业务量逐年下降,直到2007年图书馆电子获取和传递的环境得到改善,业务量才重回升势〔3〕。
版权限制日趋严厉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出版商对主要文献提供机构实施了严格的版权措施,在近几年里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界引起了不小的风波。
2006年,欧共体开始版权改革,德国上议院于2007年9于1日通过了《信息社会中版权管理第二法案》,新版权法对图书馆馆际互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版权费的收取和文献的传递方式上,Subito文献传递服务受到较大的冲击,因此开始与各出版商关于版权费和电子文献传递的漫长谈判,到目前为止,根据出版商的不同,版权费在2-30欧元之间,传递方式也被限定为只能邮寄、可以传真和可以电子文献传递(DRM传递)三种不同方式。从申请量上看,自2007年到2009年申请量有了较大幅度下降。
为了逃避版权管理的麻烦,一些大型图书馆剥离了该项服务。比如加拿大科技信息研究所(CISTI)于2009年把文献传递业务交由Infortrive公司管理〔4〕,该公司是纯粹的商业性文献提供机构,从该机构传递的任何文献都会面临着昂贵的版权费。TU Delft也因为复杂的数字版权问题而放弃了对赢利性机构的期刊的文献传递服务〔5〕。这些变化,使向文献提供机构申请文献的费用陡然上升。
作为重要的文献生产和收藏地,美国对我国的馆际互借国际业务至关重要。在文献版权保护呼声不断的情况下,美国的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界相对平静。这主要是因为美国的馆际互借服务是在互惠的模式下进行的,以多层次的图书馆联盟的形式表现出来,避免了文献提供相对集中于一个或几个图书馆;同时美国有着长期的电子文献传递实践,专业电子文献传递软件Ariel已经为馆际互借界广泛接受和使用,它的使用从技术上增加了再次传播的难度。另外,美国的版权法对有关图书馆服务做出了相关的规定,并成立了CONTU(National Commission on New Technology Uses of Copy-righted Work)对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做出了解释和规定,使出版商的利益和图书馆或大众的利益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6〕。
由于2008年的金融风暴,美国一些图书馆开始削减馆际互借的投入,减少人员配置,限定向外提供的馆际互借数量,同时,开始提高馆际互借提供费用,以确保在向外提供文献时,不给图书馆造成额外的负担。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馆际互借国际业务的快速发展始于“211工程”一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一期),CALIS一期拨出专门经费支持开展馆际互借国际业务。工程文献中心文献提供处从1999年5月开始为61所211工程院校从国外查找订购文献,为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的国际业务发展做了最初的尝试。
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期,大量的文献需求和国内的文献收藏的断层,致使馆际互借的国际业务量相对较大。以CALIS工程文献中心文献提供处为例,国外业务量占到总业务量的4%到10%之间,1999年大约有122件文献从国外获取,2009年有1440件文献来自国外图书馆(见图1),自2000年开始,每年从国外图书馆传递的文献量均超过1000件,传递量最高达到2005年的2784件文献。随着国内各图书馆馆际互借服务的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开展了国际业务,如何开展这项工作,馆际互借国际业务如何更具备可持续发展性,我们不得不认真地讨论。
我国的馆际互借国际业务主要是通过具有大型馆藏的的文献传递机构传递文献,比如大英图书馆(British Library)、加拿大科学技术信息所(CISTI)、德国Subito文献传递服务等。这些文献机构在某一特定时期均在我国的馆际互借国际业务中扮演过主要角色,为国内的读者传递了宝贵的文献。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版权政策的演变,我们曾经依赖的大型文献提供机构也存在或出现一些问题,大英图书馆的邮寄已经无法满足读者文献传递的时效要求,Infortrive昂贵的版权费使图书馆和读者无法承受,Subito诸多的版权限制和不确定的版权费也给图书馆带来诸多困扰。图书馆曾经享受的优越的文献传递服务正在发生变化,国内图书馆的馆际互借国际业务的发展模式势必需做出相应调整。
图1 1999-2009年馆际互借国际业务年文献量(篇)
当大型文献提供机构对我国馆际互借国际业务支持越来越削弱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再一次把视线重新放到图书馆联盟,发展互惠的馆际互借合作。
OCLC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组织为馆际互借国际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在国际业务的开展中,要兼顾传递速度、成本(价格、版权)、传递效率、服务质量、合作的可持续性等问题。在目前的国际环境中,从价格和传递速度的角度上看,OCLC似乎有先天的优势,作为研究型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通过OCLC传递文献均可以避免版权费用的发生;大多数文献可以进行电子文献传递,传递时间上大大优越于邮寄。
OCLC同样存在着先天的不足。OCLC是一个庞大的图书馆组织,每个图书馆可以自行定义出借类型、出借价格、结算方式,同时每个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也存在差异性,故在传递效率和服务质量上会有一定的不同。另外通过OCLC进行馆际互借必须加入OCLC成为成员馆,交纳年费,对申请量不大的图书馆来说得不偿失。
发展互惠型馆际互借的重要前提是互惠,由于我国的图书馆馆藏相对较少,在通过OCLC进行馆际互借时存在着一个可能影响其顺利发展的障碍,即借入和借出量的不平衡,借入的量大大超过借出的量。以清华大学图书馆为例(见图2),2009年通过OCLC借入文献178件,借出79件,借入借出量相差一倍多,由此可见通过OCLC进行馆际互借的互惠基础不是很牢固。当然如果一个图书馆的馆际互借收入足以支付馆际互借服务的支出,那么这种合作就变得更加可行。我国图书馆加入OCLC馆际互借的可持续性还有待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图2 2009年清华大学图书馆通过OCLC借入借出件数比较
发展区域性馆际互借合作向来是馆际互借的重要合作方式,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例如具有较长历史的Amigos馆际互借项目、一直以来的美洲地区的馆际互借合作实践、欧洲德语系国家的图书馆间的馆际互借合作等都是区域合作的典范。
馆际互借起步较晚的亚洲或更广泛的区域内是否可以发展馆际互借合作呢?2006年清华大学图书馆曾经承担了环太平洋图书馆联盟 (PRDLA)的一个馆际互借实验项目,该项目的目的是测试太平洋东西两岸图书馆之间进行馆际互借的可行性。在这个测试项目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太平洋西岸,即太平洋沿岸的亚洲、澳洲图书馆馆际互借的愿望特别强烈,这包括了亚洲和澳洲图书馆之间的馆际互借活动非常频繁,同时向对岸发出的馆际互借请求较之对岸向这些图书馆发出的请求多很多。由此可以推断发展太平洋西岸图书馆之间的馆际互借合作会有更大的可行性。
另外,因为地域很近,不存在时差问题,传递效率会更高;区域性合作存在定价优势,统一的可以接受的价格,更加便于操作,增强彼此的依存性。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亚澳区域性合作同样可能引起各图书馆、各国家文献的申请和提供不平衡的问题,所以应该先在小范围合作,以期有互惠的基础;有些国家的版权法不利于发展国际间的馆际互借,例如:新加坡的法律规定不允许文献的电子传递,这需要用图书馆集体的力量去争取。
经济萧条和电子出版的迅速发展给馆际互借带来挑战同时也带来机遇,经济萧条使图书馆大量削减期刊和图书订购,基于电子出版的单篇文献订购成为图书馆补充馆藏不足的新方式。单篇文献订购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出版商直接提供单篇订购服务,另一种是由内容提供商集成多家出版商的文献一起提供单篇订购服务。单篇文献订购的优点是文献获取的周期短,由于是电子出版,没有经过复印、扫描等二次处理,文献清晰;缺点是费用较一般的原文传递稍贵,同时,需要特殊的费用支付手段。为了应对图书馆预算紧缩和不断膨胀的信息出版和需求,国外许多图书馆已经开始将单篇文献订购引入图书馆读者服务中〔7-9〕。虽然国情不同,这种方式值得国内图书馆研究和尝试。
面对变化中的馆际互借国际环境,我国的图书馆应该重新调整思路,建设一种和谐、互惠、可持续发展的馆际互借国际业务模式。尝试多途径的馆际互借,积极推动区域性馆际互借合作,通过OCLC拓展互惠性的馆际互借合作、充分利用文献提供机构和其他手段为读者提供最快捷、全面的文献保障。
1.钱明丹,张宏.专业出版的由专而强之路.出版广角,2009(8):40-41
2.Subito - Document Delivery Service,http://www.subito - doc.de/index.php?lang=en
3.Andy Appleyard,British Library document supply - a fork in the road,Interlending& Document Supply,2010,38(1):12-16
4.NRC - CISTI,http://cisti- icist.nrc - cnrc.gc.ca/eng/services/cisti/order- documents/index.html
5.TU Delft,Library,http://www.library.tudelft.nl/ws/faq/Profitorganisaties/index.htm?language=EN
6.Harald Mueller,The legal problem of document supply by libraries: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interlending & Document Supply,2008,36(2):68-73
7.Tim Bucknall,A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journal literature access options at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Greensboro,Interlending& Document Supply,2009,37(3):140-142
8.Michael Hanson and Terese Heidenwolf,Making the right choices Pay-per-view use data and selection decisions,College&.research.libraries.News,2010,71(5):86 -588
9.Ryan O.Weir and Ashley Ireland,The effect of transactional access/pay per view implementation on interlibrary loan:the case of Murray State U-niversity,Interlending& Document Supply,2011,39(1):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