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东 (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急诊科,海南 三亚 572000)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由心肌缺血引起的一组较为严重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和急性心肌梗死(AMI),其中AMI又分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ACS起病急和病情进展快,易发生心肌梗死或心源性猝死,预后差,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故采取及时有效的救治至关重要。由于低分子量肝素(low molecular heparin,LMH)阻断活化的第X因子较阻断凝血酶在抗血栓方面更有效,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我院近年来采用LMH救治ACS患者,本文主要观察治疗前后对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6月至2011年6月我院救治的120例ACS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均符合WHO关于ACS的诊断标准〔1〕,并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入选标准:年龄≥65岁,无恶性肿瘤和其他严重心脏功能疾病,近2 w内未使用过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120例患者中男76例,女44例;年龄65~81〔平均(68.14±7.83)〕岁。根据《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和《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标准,UAP组48例,AMI组72例。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常规急救和治疗,包括低流量吸氧、卧床休息以及心电监护,同时给予抗血小板、抗凝、钙拮抗剂、硝酸酯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LMH(葛兰素史克集团公司,批号:H20080480)5000 IU,脐周皮下肌注,2次/d,7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评价临床疗效。随访6个月记录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1.2.2 观察指标 分别于入院24 h内和治疗后3 d抽取患者清晨空腹12 h肘静脉血3 ml,低温静置后,3000 r/min离心10 min后收集上清液置于-80℃冰箱待测。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操作严格按试剂盒说明进行。
1.2.3 疗效判定〔1〕疗程结束后评价,显效:治疗后无心绞痛发作,心绞痛症状被控制,心电图ST缺血程度明显好转或大致正常。有效:心绞痛程度显著减轻,心绞痛发作程度和次数减少,ST段回升≥1 mm,缺血心电图有所改善。无效:心绞痛发作的次数以及发作的程度无明显好转或者恶化,缺血性心电图无变化。显效和有效的病例数为计算有效的依据。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75.0%,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χ2=3.218,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治疗前后两组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 TNF-α、hs-CRP、MCS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 TNF-α、hs-CRP、MCSF 水平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2.3 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随访期间,对照组发生不良事件11例,发生率为18.3%,其中,再发性心肌梗死2例,心源性猝死1例,心绞痛8例;治疗组发生心绞痛2例,发生率为3.3%。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有显著差异 (χ2=9.864,P<0.05)。
表2 治疗前后两组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比较(±s)
表2 治疗前后两组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比较(±s)
与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治疗后治疗组 60 13.91±3.12 5.16±1.151)2) 9.74±2.15 2.18±0.491)2) 438.24±97.56 210.56±46.871)2)组别 n TNF-α(ng/L)治疗前 治疗后hs-CRP(mg/L)治疗前 治疗后MCSF(pg/ml)治疗前对照组 60 13.94±3.10 9.91±2.211) 9.73±2.17 6.90±1.541) 436.8±97.24 375.38±83.571)
近年来,众多的研究认为局部和全身炎症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发展以及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2,3〕,因而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是ACS治疗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目前一般主张采用β-受体阻滞剂及钙拮抗剂以降低心率和减少心肌耗氧量,采用硝酸酯类药物以改善ACS的心肌缺血症状,采用极化液以保护心肌,抗血小板以及改善血液高凝状态等联合用药的综合治疗方法。而抗栓治疗是临床广泛接受的治疗方案,但是强化抗栓治疗的利弊在临床上仍存在较大的争议,如长期服用强化抗栓药物增加出血风险等不良心血管事件〔4,5〕。
LMH是由常规肝素裂解后产生的小分子多聚体片段,相对分子质量小,有高度抗Xa因子和抗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力〔6〕,显著降低ACS患者的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在血浆中半衰期长,在治疗过程中不需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可根据具体治疗给药,临床上能达到有效的抗凝作用〔7〕。本研究对ACS患者在常规救治的基础上给予LMH治疗,并与常规治疗进行比较,治疗组临床疗效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随访期内治疗组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LMH不仅能够改善ACS的近期治疗效果,远期疗效也较好,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炎症在AS斑块的形成以及发展的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献报道〔8,9〕,TNF-α 具有吸引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向机体损伤区域不断聚集的作用,并不断地释放炎症介质;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刺激肝脏产生CRP,而CRP的大量沉积以及氧自由基的大量聚集共同参与了AS斑块的形成以及发展。文献报道〔10〕,当AS形成或者破裂发生后,心肌缺血缺氧会引起中性粒细胞和线粒体功能受损激活,从而加剧氧自由基的大量释放,加强炎症和氧化连锁反应并导致病情的进展。而研究已证实〔11〕,当机体内存在炎症反应、某些血液病以及恶性肿瘤时,血清中的MCSF浓度会异常增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血清TNF-α、hs-CRP、MCSF水平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提示LMH治疗ACS可以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TNF-α、hs-CRP、MCSF)水平,通过抑制炎性反应来达到抗血栓的目的。因此,在ACS发生和进展过程中炎性细胞因子(TNF-α、hs-CRP、MCSF)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采用LMH治疗ACS可以通过抑制炎性反应来达到抗血栓的目的。
1 杨新春,李延辉,王乐丰,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0-1.
2 吴庆深,张 城,奚雪梅.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0;35(1):158-9.
3 任玉华,张晓刚.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发展中的表现及作用〔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8;29(5):792-4.
4 索宝军,郑亚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抗血小板治疗〔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8;6(5):75-6.
5 李 靖.急性冠脉综合征抗栓治疗出血情况研究现状〔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09;36(5):270-3.
6 刘 颖,王长来,陈绍良.低分子肝素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心血管病分册,2004;31(2):105-6.
7 胡大一,孙艺红.低分子肝素与血栓栓塞性疾病〔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2):198-200.
8 杨 菊.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C反应蛋白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J〕.疑难病杂志,2005;4(2):68-70.
9 丛也彤,亓 波.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与冠状动脉斑块形态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2):1648-9.
10 Gori AM,Cesari F,Marcucci R.The balance between pro-and anti-inflammatory cytokines is associated with platelet aggregability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patients〔J〕.Atherosclerosis,2009;202(1):255-62.
11 蔡施霞,余细勇.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与不稳定斑块〔J〕.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5):17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