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胥苗苗
欧美债务危机的持续发酵,世界经济的疲软不举,使得世界造船航运业也深陷泥淖苦苦挣扎。为了自救,世界各船厂纷纷把目光转向海工装备制造业,从而掀起了新一轮海工装备投资热潮,尤其是中国,热情更加高涨。那么,世界海工装备制造业前景如何?是否已出现过热迹象?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克拉克松公司(Clarkson)常务董事Martin Stopford先生。
如何看待海工装备制造市场?Stopford认为,该行业长期以来都处于一种不景气的状态,大部分海洋石油公司勉强维持生计。20世纪90年代是该行业非常“贫困”的十年,平均日收益指数只有30个点。2000年开始出现转机,日收益指数一路攀升,2006年达到了178点的顶峰,2006年以后平均日收益指数又下跌到70点。综合来看,2000年到2010年这十年,平均日收益指数为92点,比20世纪90年代好很多。
油价是海工市场的晴雨表。Stopford分析指出,根据国际能源署(IEA)2010年对石油价格的预测,在现有环保政策下,到2035年石油价格将上涨到每桶140美元;如果限制二氧化碳浓度在450ppm以下的措施在全球范围得到有效实施,石油价格则可能降为每桶92美元。从这个角度而言,高价的“现行政策”是海工市场发展的最有利条件。因为海洋石油开发是一个高成本行业,而且随着开采深度的逐步加大和离岸的距离越来越远,成本会变得越来越昂贵。
Stopford指出,支持油价高企的还有经济因素。中国、印度、东南亚、南美洲等地区全球化进程加快,这意味着石油需求还会进一步增加。当然,OECD国家出现的需求减缓或下降从某种程度上会削弱这种需求,但非OECD国家需求的快速增长会对此进行抵消。目前,非OECD国家每年的人均石油消费量不到1吨,而OECD国家每年的人均石油消费量为4~5吨。
Stopford强调,现有海工设施的服役年龄为海工市场的长期发展提供了保证。根据相关数据,海洋平台的交付数量自1973年石油危机以后立即出现好转,在1982年曾创下500艘的峰值。1987年,交付的平台数量又降为不到100艘,并且这种水平差不多保持了10年之久。1997年开始,交付平台数量出现过几次小高峰,2008年交付量达到了顶峰。
基于上述分析,Stopford认为,现阶段海工市场正处于周期性巅峰向下的位置。
世界有10大主要产油区。其中,中东是最大的石油生产商,其次是西非和北美。据统计,目前世界海洋石油的日产量是2590万桶。综合来看,水深、离岸距离和天气状况对海洋作业以及生产成本都会产生重要影响。例如,中东地区油田的平均水深只有61米,成本相对较低。
谈到海洋石油生产增长趋势,Stopford指出,1984年到1998年间,海洋石油产量增长非常迅猛,达到了每天2500万桶的数量,之后一直徘徊在这一水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之一就是油田寿命,随着时间的推移,开采量会随之下降。原因之二是油价。研究发现,海洋石油产量与油价变化之间有一个大约8年时间的时滞。按此逻辑,石油生产应该在油价发生了大的变化之后8年的时间做出反应。
Stopford进一步分析指出,如果价格持续上涨,那么将带来石油产量的进一步增加,2020年日产量很有可能超过3100万桶。目前,全球有超过1700个有开发潜能的油田,其中132个位于超过1500米深的水域,还有273个位于500米到1499米的水深处。因此,如果油价合理,很多项目将陆续开工,特别是一些深水区的项目。
最近20年,近海石油项目的主要趋势是向深水区转移,开采深水油田将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因此,这对近海投资者而言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近海石油开发,Stopford预计,2010年到2015年这5年产量将上涨21%,其中增幅最大的区域主要在里海、南美和非洲。
20世纪70年代,繁荣的海工制造业陷入低谷,直到1983年,半潜式钻井平台都很难再吸引到投资者。因此,业界普遍担忧,海工市场从“繁荣到破裂”的周期性风险是否会再次发生?对此,Stopford分析指出,目前自升式钻井平台为924艘,其中移动式生产设施仅为302艘。这说明过去大多数近海开采使用固定平台。然而,随着水深的增加,这一趋势将发生改变。
Stopfrod表示,目前的海工装备制造订单中有1042个移动平台,118个固定平台,总价值1370亿美元。如果我们对这些订单进行认真分析,就能够非常清楚地看到重量级的订单都集中在一些结构物类型上。最大的订单是钻井船,目前有49个在建项目(占总量的79%),其次是深水区自升式平台,目前有150个在建项目(占总量的40%),再次是深水半潜式平台(占总量的28%)。2011年,移动钻井市场开始异常活跃,足以证明这些市场的发展速度。到2011年4月1日,移动式钻井装置订单达37个,这些订单主要来自于一些大的投资商。
在谈到海工装备制造方面是否存在泡沫时,Stopford表示,到目前为止,海工市场的投资主要集中在钻井领域,该领域与海工的周期性发展非常吻合。而且,随着钻井领域投资的饱和,其他领域的需求将开始被投资者关注。对于整个海工市场而言,这不失为一个利好消息。因此,未来将有更多“实力强大”的船企盯上海工制造业这块“肥肉”,并且进入海工装备制造业领域拼杀。这预示着海洋工程装备市场正进入一个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时代。
链 接
Martin Stopford先生,毕业于牛津大学,拥有伦敦大学国际经济学博士学位。目前,担任克拉克松公司的常务董事和克拉克松PLC的首席运营官。此外他还担任伦敦卡斯商学院、中国大连海事大学、纽卡索大学和哥本哈根商学院的客座教授。他撰写的《海洋经济学》第三版自2009年出版以来,成为被广泛采用的航运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