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庸
当受邀成为西湖·类型文学双年奖的终评评委时,我首先注意到它的“时间性”。它2011年开始举办,首届“双年”评奖遴选2010-2011年完结的作品,评选却跨越2011-2012年。这样的“时间轴”有什么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式造富时代从第一个十年,向第二个十年转移;国民心态从“全民奋斗1.0时代”(朝外部进取的十年),转向“身心灵2.0时代(向内转的十年)”;而类型文学,特别是基于网络的类型文学,也正在从第一个十年向第二个十年转移。
当下,类型文学最主要的出版阵地,是在互联网上;类型文学自身发展和演变的历程,基本上都是在网络上完成的。“类型”是网络文学从“网络”向“实体出版”、“大众文化”传播轨迹中“那条看得见的抛物线”——从“类型”入手,更容易把握网络文学与我们的时代、生活和阅读的接触点。
我们应该以“网络”文学,而不是“文学”出版(即以图书出版或杂志)作为类型文学的落脚点——这样会导致我们考察类型文学发展和演变的轴心和轨迹的偏移。
我们追溯一种“类型”文学的4+2段论(溯源-精神鼻祖或传承、萌芽、发展、成熟-跟风系列、没落、重生),大多数情况都应该基于网络来进行,其“落地”为图书或杂志,不过是从互联网向传统媒体的身份确认和认同,至于所引发的一系列跟风和跟进出版,不过是另外一种形式的“类型塑形”。网络自身已经将这种类型“塑造成形”,只不过,我们基于纸媒的阅读传统,使我们下意识仍然需要通过图书出来为这种类型定义、塑形和界定。
比如说,2006年清穿三座大山(《梦回大清》《步步惊心》《瑶华》——编者注)的出版,使得2007年成为“穿越出版年”。虽然,它造成穿越这种类型文学在图书出版方面的泡沫化繁荣,并反过来促进网络上这一类型的细分、分化、升级换代。但是,究其本质来说,这一类型本身的细分、分化,以及升级换代的自我进化,仍然是在互联网上完成的,而不是通过图书出版来完成的。比如,穿越文学越来越“低龄化”,并根据这种低龄化的90后甚至是00后少女阅读等倾向,在潇湘等网站,从语言、题材、人物和价值观等进一步发生蜕变。
因此,我们研究和评论类型文学,绝对不能以图书出版和杂志发表为落脚点,这将使得我们的“聚焦点”发生偏移,不能真正把握住类型演变的轴心和发展的历程——这是一种轴心的把握不准。我们应该以“网络”文学,而不是“文学”出版(即以图书出版或杂志)作为类型文学的落脚点。
但是,我们为什么要从互联网跨越到实体图书,甚至到以影视等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商业消费领域呢?因为,如果不进行这种“跨越”,我们将无以把握网络文学以“类型”为抛物线的传播、影响和接受轨迹。
以《步步惊心》为例。2006年,《步步惊心》实体书的出版,使穿越类类型文学达到了一种巅峰和标杆。从2002-2006年,就是穿越这种类型在网络上萌芽、形成、成形并臻于成熟,达到了一个相对的网文潮流和阅读巅峰。但是,这种潮流兴于网络,却又局囿于网络。以至于,它再火似乎也只是网络上的自娱自乐。《步步惊心》却将这种潮流引向了传统的实体图书出版,并直接引爆了持续一两年的穿越文学泡沫化的商业出版繁荣。
但是,阅读是一个圈,阅读穿越这种类型的人,也只是一个圈子,而且这个圈子和互联网相通相联,构成了循环经济式的封闭小众圈,与隶属于更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的“大众”无关。但这一类型在网络上仍然在自我演变。2011年《宫:锁心玉》和《步步惊心》电视剧的播出,使“穿越”终于进入普通大众的视野。
这是一种文化的娱乐普及,亦是一种大众的消费狂欢——虽然,这种文化的娱乐普及和大众的消费狂欢,对于穿越这种类型的发展演变,没有任何助力,甚至带来了阻力——比如,管理者要求慎拍穿越剧,网络文学中要清除穿越低俗文化——但不管如何,一种类型的网络文学却从此迈过了大众文化商业消费的门槛,甚至带来了新公共话语的交锋和争议。这种传播轨迹,比起网络文学“类型”自身的演变逻辑,更值得研究。
2006年清穿三座大山的实体图书出版,穿越这种类型从网络跨越进传统出版和阅读视野,这是第一种“打通”两者之间壁垒的传播路径;2011年前后穿越系列剧陆续播出,这种类型从“文学”跨越进普通大众的文化消费和商业娱乐视野,这是第二种“打通”两者之间壁垒的传播路径。这比类型文学自身演变更为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在于,它让我们直面一种全新的“文学生态”甚至是“生存政治”:你谈网络文学类型,如果还局囿于类型和文学自身,那将无法正确描述它真实的处境,以及这种处境所决定的走向。比如,穿越剧播出之后,遇到文化管理者的申斥,从而导致对网站穿越类的整顿。2012年,连网络小说改编成影视剧,都要“慎拍”或者“不建议”了!
我们该从类型文学自身发展的时间节点,来为它们定位?还是根据其为大众熟知的角度,来进行定位?尤其值得我们关心的问题是:如何从“类型”自身的角度,选择类型发展史上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上的作品?是选择那些在类型文学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传承”意义的作品,还是那些最有大众影响力的作品?我们的标准是什么?
比如,官场文学。在这十多年的官场文学类型发展中,从传统到网络“类型”,有两部作品具有“标杆”、“转折点”或者“承传”的意义——一部是2000年左右出版的《沧浪之水》;一部是《侯卫东官场笔记》。
《沧浪之水》展现了一个人从“士”到“仕”的转变:前半部是“士”和“官场”对峙的阶段;后半部是两者融合后成为“仕”的阶段。这是一种知识分子或精英意识形态的官场小说,代表了这十年传统官场小说的典型风格,即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知识分子心态和精英立场。最重要的是,如果跟时代对应,这部作品中有一个心态极具时代标杆的意义:从“士”到“仕”,非不能也,实不愿耳——不是我没有能力做好官,是我不愿意放低我的身段、理想和情结;因此,从士到仕,会经历长时间的心理冲突、转型和蜕变。这是一种传统阅读时代的典型心态。而这部作品,宣告了这种心态所植根的一个旧时代行将远去而尚未远去,一个新时代即将到来而未全部到来:从2002年起,开始进入了“全民奋斗”、“全民攻略”的时代——做不做官,成为一种交易;做官成为一种技术。士和仕的理想、情结都已经扔掉。
从商业、职场到官场,每个人都想方设法包装自己,吸引买家,想把自己卖一个好价钱。这种国民心态的转变,对官场小说的影响和改变是很明显的。在这条时间轴上,《侯卫东官场笔记》遥相呼应,代表着这种从传统官场小说到新官场小说的类型发展彻底扭转的“关键点”:不是传统精英立场的仕和士,而是草根奋斗的职场和官场;没有理想、信仰和情结的挣扎和蜕变,而是一种实用主义和商业消费的技能交换、交易。
《侯卫东官场笔记》就立足于传统官场小说和新生代官场小说之间的起承转合之间,从此,网络上官场小说的写法,从小单位变成大官场,从仕和士变成了游戏和交易。
《侯卫东官场笔记》,小桥老树著,凤凰出版社2010年6月版
文学永远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后宫文学同样基于这些人的生活体验和阅历。类型文学只是一种表达的形式和载体,它的内核永远是人的阅历与体验、人性与人际。因此,我们在分析某种网络文学类型的发展和演变逻辑时,应该基于“人”来进行考察和梳理。
因此,我们在考察后宫文学从网络向实体出版与大众文化跨越时,应该认识到,在当时的时间节点上,中国人正在直面加速度增长和全民奋斗潮中的巨大压力,从而产生了“抗压”和“减压”两种典型的阅读和消费心态——这直接催生了后宫文学的诞生。可以说,女人们在后宫中勾心斗角的体验和经历,录入了80后年轻人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际关系、成长感受和职场心理困境。后宫亦是一种职场。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应该把《后宫:甄环传》等后宫文学当成一种“职场小说”来阅读,至少,应该和《杜拉拉升职记》等现实版的女性职场小说对照起来看。这种出身于网络的“类型文学”,相较同时期的纯文学而言,更真实、更贴切、更有力地描述出了当代人尤其是当下女性的处境,她们在这种处境中的感受,以及她们对这种处境和感受的反应和对抗。文学是“人”学——在这个意义上,如果我们局囿于文学本身来看待《后宫:甄环传》等作品,将会削弱它本身的意义和力度。
从2006年的《后宫:甄环传》跨越到2010年起点年度女生作品《庶女攻略》,都能看出一种“灰色现实处境”的人生轨迹——拼尽全力,不过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这种对人真实处境的关照和精神力度的抗争,在我看来,是这几年网络文学在类型化、商业化发展中所形成的难能可贵的“优秀传统”之一——尽管偏灰色,但是,灰色不正是生活的原色和文学的底色么?
但是,很大程度上,我们对这种类型文学中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地方视而不见,相反,却竭力在类型自身演变的轨迹,或者从网络向实体图书和大众文化传播的跨界过程中,把它扁平化、消解化。比如,《后宫:甄环传》从影视剧到图书、网络小说互动时,所谓“甄环体”作为一种新语体的流行,成为大众消费的言语狂欢——这进一步消解了它从“类型”向“文学”迈进的价值和意义,相反,让它从“文化”向“娱乐”解体的消费。这没有对和错。但问题是,媒体倒逼文学——当适应了大众商业消费和文化娱乐,《后宫:甄环传》续集的创作,已经完全是一种“剧小说”(为影视剧而写)创作了——这在类型自身的演变和发展上,不是“进化”而是“退化”。这其实是类型文学发展和演变过程中的一种尴尬。
当网络文学,以类型传播为抛物线,从“网络”、“实体出版”和“大众文化消费”跨越的传播轨迹,最终会影响到类型文学自身的发展逻辑和演变轨迹——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对此鲜有研究和对策。而且,这种影响和作用,同样会影响我们对于某些网络文学作品,在这种类型文学发展逻辑和演变轨迹中地位和作用的评价。
比如,我们如何评价《杜拉拉升职记》?它是否在此种类型文学史上占有里程碑上的位置?单就《杜拉拉升职记》本身而言,它似乎是一个“孤例”——然而,这个“孤例”却与一个阅读与出版板块的强势崛起相关联——女性职场小说。
《杜拉拉升职记》在2007年底至2008年初的出现和热销,拉开了两个维度的“类型化”写作和阅读。一是,它创造了一种我称之为“职场阶梯”式的类型化故事创作模式——它将外企从基层到中层的“晋级”过程细化成N个阶梯,然后,按照这个阶梯严格界定故事和情节模式;因此,当把故事和情节的血肉抽离,你基本上可以将它视为一本外企晋级指南。二是,它拉开了“女性职场小说”板块化运动的序幕——这是“她世纪”在类型文学中发力的重要板块之一,在其后两年内,职场小说特别是女性职场小说,成为最热门的创作和出版类型。
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杜拉拉升职记》都应该在所谓“女性职场小说”类型文学发展史上占有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式”的位置。但是,奇怪的恰恰在这里——“杜拉拉升职记”拉开了女性职场小说出版和阅读的泡沫化繁荣,却并未出现能够与它比肩或者接踵而至的系列“类型化”作品;而且,从“杜拉拉”系列四部曲自身来说,它们之间的创作逻辑,也并没有一种内在的“类型”结构——从第一部到第四部,除了人物设定,几乎没有彼此间的衔接。
然而,这丝毫不妨碍杜拉拉成为畅销书中的标杆,影视剧的宠儿,大众文化消费的极佳范本。这似乎向我们暗示,“女性职场”的消费市场的庞大,让这个类型有着广阔的钱景和前景:工作成为当下人们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版块,女性在职场上的问题远超男性……这都从“理论上、现实上和政治上”指明女性职场小说具有极其重要的“类型化”可能。
然而,我们找不到“类型化”的路径。在这方面,《杜拉拉升职记》对于现实版职场文学“类型化”的贡献,甚至还不如从《后宫:甄环传》到《庶女攻略》对于虚拟版职场文学“类型化”的探索。
文学是生活的风向标;这是硬币的一面。硬币的另一面是,现实决定了文学的向度:在现实的起点上,文学能够向前走多远?想清楚这个问题,或许我们能够弄清楚:孙二狗的“东北往事风云”和“黑道悲情”为什么会那么火?
它这种火,与当初血红“流氓系列”以及网络早期黑道小说的畅销,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类型;一种是作为“纯类型”在网络上的热销,而一种,却是从一诞生,就卷到了社会现实生活中的画卷——如果硬要区分,那么,一个是虚构中的“第二人生”,一种却是基于现实生活中的“第一人生”。这是另外一种现实主义。
这种现实主义,已经不仅仅是基于社会现实生活来创作的定义;而是,社会现实生活,为某一部作品提供一个“引爆大众心理”的着力点——毫无疑问,“打黑”等社会现实政治语境,为孔二狗系列提供了这样的“引爆点”。
从一开始,孔二狗的作品,就站立于“非网络”与“非生活”、“非类型”与“非文学”、“非文化”与“非作品”之间。恰恰是这种中间地带的接触点,使它同步跨越这两种壁垒成为可能。如果说,《步步惊心》《后宫:甄环传》《杜拉拉升职记》都是借助不同媒介的转换(从网络到出版再到影视),完成这三界的跨越(网络阅读、传统阅读、大众文化),这是一种历时性的跨界;孔二狗的黑道系列,却是从一种共时性的角度,在这三界之间完成了全部的跨越,甚至,并不需要借助媒介的转换。
《黑道风云二十年》,孔二狗著,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
这是一种很罕见的文化现象,它也成了一个“孤例”——孔二狗的黑道系列自成一种“类型”,它的诞生、畅销和传播,都具有不可复制性。但是,如果非要建构一种类型文学演变史,这种“类型化模式”的可复制性,是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因此,随后催生的所谓黑道或泛黑道新类型小说,其实跟“孔二狗的黑道系列”没有关系。虽然,在同期或后期产生的各种变体类型小说中,处处可见这种“黑道悲情”的影响,但是,就其类型文学自身的发展逻辑和演变轨迹来看,孔二狗的黑道系列,还不如《陈二狗的妖孽人生》和《橙红年代》等作品,更容易在这个谱系中得到界定。
我们该如何评选和研究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类型作品的评选不能不讲导向性。这种导向性有两个维度:一是具有商业价值,对类型自身的发展逻辑和演变轨迹,具有重要的参照功能和推动作用;一是政治正确,要把握主旋律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取向。
当下整个主旋律的文艺政治纲领正在发生某种变化:从国家叙述模式到个人叙事模式的变革,带来文艺作品中对“政治正确”要以“软实力”来表现的新要求。而这方面的尺度和分寸把握,从《亮剑》到《潜伏》再到《借枪》,都进行了从边界到内核的勘探;从《中国形象》外宣片,到《舌尖上的中国》,都进行了从内涵到外延的探索。然而,在类型文学领域,我们还没有相应的理念、体系和操作模式,以至于当穿越、后宫、悬疑等类型从网络和实体出版走向大众文化时,必然就面临着这样一种“导向性”的质疑!
这其实是类型文学演变逻辑和传播轨迹中,最重大的危机和契机,是我们亟需解决的第一要务和最根本的问题。否则,如果接连出现从穿越到网络小说慎拍影视剧的管理措施,整个网络文学的生态环境,将发生极大的“恶化”。 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类型文学,有很多类型,就有可能被束缚在瓶中,只能作“瓶中之舞”——你的舞蹈再美丽,也不过是在花瓶中而已。
其次,是网络文学类型研究如何把握三性:当下性,经典性,权威性?
所谓“当下性”,是能够把握当下的潮流和趋势——不一定是把握住当下的文本,但应该把握住交叉点、跨界点:网络文学的类型发展和演变史,以及类型和大众文化潮流的引爆轨迹。这是一种流行性和鲜活力。
所谓“经典性”,是能够把握住那些在类型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以及在大众文化潮流中具有标杆性的价值。
所谓“权威性”,是能够捞出有分量的作品,能通过自己的原创评论,做到导向性——你能评出那些值得评出的作品,并且能够给出有价值的评论,不但能够对类型文学自身的演变,进行有力的推动,也能对大众文化的潮流进行正确的导向。
这些,都是在进行西湖·类型文学双年奖终评,以及整个网络文学评论与研究时要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