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镇和 王清水 谢家钱
(福建省立医院肿瘤外科,福建 福州 350001)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常采用全胃切除术治疗[1]。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胃癌全胃切除术后两种消化道重建术式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肿瘤外科收治的胃癌全胃切除术患者60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其中男性41例,女性19例,年龄37~60岁,平均年龄(47.5±10.3)岁,肿瘤部位:M区13例,C区30例,A区10例,AMC区7例;肿瘤临床分期:I期:9例,II期11例,III期30例,IV期10例,组织学类型:低分化腺癌39例,黏液腺癌6例,中低分化腺癌3例,印戒细胞癌11例,中分化腺癌1例。所有胃癌全胃切除术患者在知情同意情况下,依据消化道重建术式不同分为I组(P型空肠袢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治疗组)30例和II组(改良空肠间置代胃术治疗组)3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学软件比较观察,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P型空肠袢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在闭合十二指肠残端,将屈氏韧带下20cm处空肠切断,在提起结肠前,P式端侧和空肠远端进行吻合,形成约30cm的P型袢,端侧吻合食管和P型袢顶点,端侧吻合远端空肠和输入端空肠,距离吻合口下方的30~40cm;改良空肠间置代胃术:主要以食管吻合口和空肠十二指肠输出吻合口无张力为主要原则,Braun吻合到Treitz韧带15cm和60~70cm处得空肠,从而形成一个空肠袢长度为40~50cm,食管和十二指肠放置袢中间的空肠长度约为20cm,将食管空肠和空肠十二直肠进行端侧吻合,丝线结扎十二指肠空肠端侧吻合口和食管空肠端侧吻合口,阻断肠管。
①观察两组患者重建时间、术中出血量、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等情况;②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建立数据库,通过t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II组重建时间高于I组,而术中出血量、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均明显优于I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重建时间、术中出血量、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的比较
I组腹痛腹泻8例(26.7%)、反流性食管炎7例(23.3%)、“倾倒”综合征6例(20%),明显高于II组腹痛腹泻1例(3.3%)、反流性食管炎1例(3.3%),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全胃切除术术后患者失去原有消化道完整性,丧失了胃的贮存、混合食物及分泌消化液的功能,影响患者术后食物的摄入、消化吸收,严重者导致患者术后营养不良[2,3]。P型空肠袢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是临床较为常用的消化道重建术式,其是通过利用小肠环形圈循环功能,食物在P型空肠袢内循环,使其在上消化道有充分时间进行消化,延缓了食物进入小肠的速度,利于食物和消化液接触,促进营养的吸收,减少倾倒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改良空肠间置代胃术是将十二指肠和上提的空肠吻合,使摄入食物部分进入上提的空肠完全进入十二指肠内,气道代替胃的作用,较好的防治倾倒综合征和反流性食管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改良空肠间置代胃术还可以保持小肠神经-肌肉功能连续性,保证食物和胆汁、胰液的充分接触,促进胆汁和胰液等消化酶在食物刺激下充分分泌,更充分的帮助脂肪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消化吸收。本研究通过P型空肠袢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的I组和改良空肠间置代胃术的II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II组重建时间高于I组,而术中出血量、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均明显优于I组,同时II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I组。综上所述,改良空肠间置代胃术创伤小,更好的促进术后患者消化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包国强,李红梅,何显力,等.胃癌全胃切除后不同消化道重建术式对消化吸收功能的影响[J].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2008,2(1):40-42.
[2]董振江,武来兴,李恩军.胃癌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研究[J].河北医药,2009,31(21):2953-2954.
[3]束长新.胃癌全胃切除术后两种消化道重建术式疗效的比较[J].浙江临床医学,2011,13(1):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