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武斌
浙江经济增长会有个逐步回落的过程,但回落幅度不会太大;对于浙江而言,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要放在打造产业链上
2010年,在日本研修时,笔者曾经跟我的日本担当谈起过2011年的经济发展态势问题,当时笔者判断2011年日本经济会出现负增长,中国经济也会遭遇很大困难,比2008年还要困难。为此,还跟国内的一些朋友强调一定要做好现金储备,以应对危机。其实,当时并没有太多的数据支撑笔者的判断,只是一种直观的感觉而已。想不到,2011年的情形,比笔者想象的还要困难。2012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会怎么样?谈几点个人看法。
2011年,浙江经济增长率估计为9.5%左右,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10年32年间,这中间虽然有波动,但年均增长率达到13%。今后一个时期,浙江难以继续保持前一时期的增长速度。这一点,几乎已经形成共识,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理由:一是经济规模变大,保持高增长的难度增加。以目前的发展模式,要保持原有的经济增长速度,投入的资源会比以前更多,而且随着边际产出的递减,相同的产出需要的资源会比以前更大。发展模式不转变,高增长缺乏要素支撑。二是内外约束都在加强。外在来看,不考虑别的因素,直观的就能感觉到国际市场需求2012年还将萎缩;内在因素看,环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土地、电力等约束已经持续了好几年,特别是土地,很多项目都没办法落地生根。三是浙江已经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现象。这表面上看是因为市场需求不足,实际上是因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滞后,同一水平面的产能累积过多。浙江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前提是首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这绝非三两年时间能够完成。
尽管如此,今后一个时期浙江经济增长还会保持相当的速度,这主要是基于自身的增长潜力。从三大需求来看,虽然外贸出口增幅可能出现回落,但消费需求有能力保持一个比较长时期的稳定发展,投资需求在“三大国家战略”的带动下也将持续保持较高增幅,从而确保浙江经济能够持续保持较快增长。
一是消费需求。消费需求是以收入为自变量的函数。今后一个时期收入水平还将持续上升,随着社会保障水平的不断完善,消费意愿也会逐渐增强,消费需求扩大也自然在情理之中。“十一五”时期,浙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2%。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和消费环境的不断改善,浙江将进入一个消费需求加速期。
图/新华社
二是投资需求。可以预见的是,2012年宏观调控政策虽然不可能实现根本转向,但将比2011年有所放松。“三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将给浙江带来上万亿元的投资。仔细观察投资增长波动规律,除了受宏观调控影响外,投资周期与政府周期也有一定的关系。按照以往经验,今明两年的投资规模也会有所扩大。最根本还在于企业自身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在市场压力下,企业转型的步伐会加快,投资步伐也会加快。
三是外部需求。欧洲债务危机恐怕还得延续一段时间,即使危机缓解,缓解危机很大程度上也将压缩各国的财政开支,今后欧美的需求缩小基本上可以确认。但通过近年的努力,浙江在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虽然可能不足以弥补发达国家的减少,但保持外贸出口增幅基本稳定还是有相当大的机会。
因此,2012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浙江经济增长率会有个逐步回落的过程,但回落幅度不会太大,更不会像有些人担心的那样经济出现“硬着陆”。预计,“十二五”期间浙江经济增长率在9%左右浮动,呈“两头低、中间高”态势。
首先要明确一个观点,不是生产出新产品了,就实现了转型升级,转型升级关键要体现在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升企业效益上。苹果手机是高科技产品,但组装苹果手机的不能说是高科技产业,也不能说一个企业从组装发电机变成组装苹果电脑了,就说这个企业已经实现转型升级了。相反的,服装产业是传统产业,但如果开发出新的面料或者说设计出新的款式,更好地满足了市场需求,提高了企业的效益,恰恰是实现了产业升级。
实现产业升级,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该如何引导培育新兴产业,这是一个很大的难点。我们在这方面也有着很多的教训。前两年的太阳能产业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受利益的驱动,一些企业冲着财政补贴或各种各样的利益,不顾实际地上马太阳能项目,到如今短短两三年时间很多项目已经处于破产倒闭境地。实际上,政府引导应该“补贴两头”——“往前挪一步,支持研发,往后挪一步,补贴消费”,把更多的财政资金用在技术研发上、用在市场培育上来,减少具体生产项目的补贴。一来可以集中资金办大事,切切实实在核心技术研发上取得突破,同时减轻承担研发项目企业的失败风险;二来可以为新兴产业发展培育良好市场空间,促进新产业尽快形成市场规模;三来也可以避免补贴中间环节导致的财政补贴外流,还落得一身不是、贸易摩擦频发。
对于浙江而言,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要放在打造产业链上。浙江经济的特色,很重要的一点是块状布局。这种布局很大程度上是企业间相互模仿形成的,不仅技术模仿,连产品也往往雷同,但也正是这个原因,企业往往都缺乏内在的竞争力,造成企业间的恶性竞争。这也是浙江外贸迟迟走不出价格竞争的根本原因所在。变块状经济为链状经济,企业之间从水平状互无瓜葛变成垂直状分工合作关系,相互之间也就不再是相互竞争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引导好产业链顶端的大企业也就抓好了整条产业链;对于企业而言,也可以从分工合作中获得更加良好的比较收益,实现资源的更优化配置。
而对于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而言,要转变思路,要有做精、做专的理念,要甘于给大企业做配套,要先想着做强而不能一味想着做大。仔细看看这些年倒闭的大企业,2008年倒闭的几个大企业也好,2011年出现倒闭危险的大企业也好,都是贪大造成的。就像一个人,原本体质很好,但一旦虚胖起来,心脏必然首先受不了,中风猝死风险骤增。先养胖再锻炼体质好呢,还是先有个好的体质再强壮起来好,这个道理其实大家都能明白。
大家都承认中国的内需市场很大,然而实际上大家都在为扩大内需而苦恼。笔者认为,今后一个时期,应该放宽通货膨胀承受极限,着力稳定房价,加快实施收入倍增计划,提高全员收入水平,以增强整个社会的消费能力。
——必须稳定房价。应该承认,房价的上涨跟地方政府有着很大的关系。让刚刚购房的人,合几代之力,贷款购房,最终成为“负翁”,这不是一个负责任的做法,也容易引起社会的不稳定。调控房价,应该把重点放在控制房价继续上涨上,而不应该是打压房价。
——加快实施收入倍增计划。要扩大内需,改善消费环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增加百姓收入。这就涉及到一个财富分配问题,而且首要的是一次分配,企业要让一点、税收多减一点、员工多拿一点。笔者在日本时候发现,日本工资水平很高,而产业资本回报率、金融资本回报率都不高,一次分配主要向劳动工资倾斜。相比而言,国内现在的产业资本特别是金融资本回报率是偏高的。而只要百姓有钱了,不愁内需扩不大。
——增强通货膨胀的忍受极限。相对于通货紧缩,通货膨胀更有利于经济活动。一旦出现通货紧缩,整个经济将就冷却,投资、消费都将出现萎缩,这正是目前日本的情形。国人储蓄能力很强,储蓄偏好很重。在适度的通货膨胀形势下,特别是在银行存款利率保持低于通货膨胀率的形势下,有助于扩大消费。笔者认为,在人均收入年均增长7%的情形下,今后一个时期,物价水平应该高于一年期存款利率,至少保持在4%左右水平,而且只要保持通胀水平低于居民收入增长水平就不会有太大问题,可以把物价上涨的忍受极限设定在7%左右。
——适时引导推动流通革命。这个问题的提出似乎有些突兀,但也正是笔者考虑良久的问题。在日本时,特意关注过一个问题:生产企业产品出厂价和零售价的差距。在日本,一般产品零售价格都是生产企业出厂价的两倍左右。同时,也对国内的一些生产企业进行了了解。以日用消费品为例,国内一般日用消费品超市零售价格是生产企业出厂价格的3倍左右。流通环节的成本,我们是日本的两倍。这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得到验证,淘宝网上同样商品的价格一般是超市价格的50%-60%,甚至更低。由此可见,国内商业流通环节的低效率,是导致国内物价虚高的重要因素。如果商业流通环节能达到日本水平,物价可以在现有水平上降低33%。政府要控制物价,不妨从这流通环节去寻找突破口,适时引导创新流通方式,推动流通领域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