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决定出路 细节决定成败——访梁朝友蜂场有感

2012-08-01 02:42刁青云颜志立刘世东
中国蜂业 2012年1期
关键词:蜜源蜂场蜂业

刁青云 颜志立 刘世东 朱 黎

(1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2蜂产业技术体系武汉综合试验站;3蜂产业技术体系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4武汉葆春蜂王浆有限公司)

近年来,不断传闻新疆梁朝友蜂场规模较大,虽听说也认识梁朝友本人,也听其介绍过相关情况,但心里始终有许多疑问。2011年8月15日,终于有了参观的机会,笔者一行在新疆蜂业发展中心主任、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站长刘世东的陪同下,慕名来到阿勒泰市北屯镇,参观了北屯朝友原生态蜂蜜联合体有限公司,见到了梁朝友董事长。

据梁董事长介绍,其饲养的蜂群大约有3500群,放在约60个场地。同行的人员皆认真之人,马上追问确切的数字,梁董事长的回答是他也不清楚到底有多少群。笔者一行颇感意外,从心里怀疑,自己的蜂群有多少会不知道吗?抱着怀疑的心理,在梁董事长的带领下参观他的蜂场。一天时间实地查看了其公司的14个蜂场。有意思的是,笔者就每个场地蜂群数量询问梁董事长得到的答案均小于实际现场点验的数量,这消除了前面笔者关于实际蜂群数量的疑问,证明其3500群的数量应该是保守数字。关于梁董事长的基本生产情况、收入支出情况和蜂场考察详细情况见2011年颜志立等发表在《蜜蜂杂志》第九期的论文,在此不再赘述。本文将从天时地利人和等多方面重点分析梁朝友的成功原因,并提出其待改进之处和自己的思考,以期对读者有所启发。

一、梁朝友成功之处

就笔者的亲历所闻,梁董事长之所以成功总结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充足稳定的蜜源条件

从气候看,新疆地处亚洲内陆,大陆性气候非常明显,气温变化剧烈,日照充足,降水量稀少,根据地区不同,最冷月平均气温为-52℃~-10℃,最热月平均气温在全国海拔最低的吐鲁番盆地为33℃以上,而高山地带气温仍在零下,全年无霜期为4~7个月,全区平均降水量为150毫米左右[2],但各地降水量相差很大。

新疆可供利用的蜜源植物品种众多,主要蜜粉源植物有油菜、棉花、葵花、山花、刺槐、铃铛刺、草木樨、骆驼刺等10余种,面积非常大;辅助蜜粉源植物有沙枣、苦豆子、打瓜、榆树、柳树等[1]。

由于新疆地域广阔,类型多样,因此蜜源植物可分为森林区的蜜源植物、牧区蜜源植物和农区的蜜源植物,蜜源丰富,面积大,花期长,泌蜜多,高产、稳产,是我国优良养蜂基地之一。晴天多,降雨少,日照长,温差大,利于蜜源植物生长、开花、泌蜜和蜜蜂的采集活动[3],利于成熟蜜的生产和巢蜜的封盖。正是丰富的资源条件和独特的气候条件,为原生态的成熟蜜和巢蜜生产创造了天然的最佳生产条件。这样的条件在中国内地很难找到。梁董事长的蜂场每年5月到新疆阿勒泰的北屯镇额尔齐斯河畔采集山花蜜至6月底,7月初回到农十师187、188团采集葵花等蜜源。北屯镇主要蜜源是山花、葵花、沙枣、打瓜、南瓜等,该地区得天独厚长达三个多月的稳定蜜源,这使他赢得了天时。

2.良好安定的社会环境

北屯镇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师部的所在地,20世纪50年代进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人员都是经过层层选拔,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和较高的素质。兵团的体制一直延续至今,造就了该地区良好稳定的治安环境。

梁朝友的蜂场主要分布在农十师的187团和188团所管辖的范围内,我们参观的14个蜂场中只有4个蜂场有人看管,其他蜂场均无人看管。就蜂群是否丢失一事,笔者询问了梁董事长,得知十年只丢失了12箱。经调查了解,兵团的性质特殊,因此具有良好的治安环境。此外,兵团连队每年付费租用蜂群授粉,无形承担了看管和保护蜂群的义务。兵团人员对蜜蜂授粉增产有充分的认识,并在生产中充分利用了蜜蜂授粉。每年每个兵团连队支付给梁董事长3000元的授粉费就充分证明了蜜蜂授粉增产的价值体现,付费授粉对双方无疑是双赢的事情。更有趣的是,我们在187团12连蜂场,看到不知是谁在靠近蜂箱巢门的地方放了一盆植物,其用意显然是让蜜蜂授粉。这个小小的花絮再次肯定当地民众对蜜蜂授粉作用的充分认识,在该地区养蜂能有如此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和良好的蜜蜂授粉意识,这使得梁董事长公司的蜂场赢得了地利。

3.历经十年建设养蜂团队

梁董事长在新疆养蜂长达十年之久,开始靠单打独斗,直到2004年组织当地蜂农生产成熟蜜,但以失败而告终。经过长时间的思考,直到2007年他再次购买200箱蜜蜂,专门从事天然封盖成熟蜜的生产,摸索出了一套成功的经验。随着经验日积月累日趋成熟,每年蜂群翻番发展,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养蜂团队。养蜂人员的年龄结构非常合理,从20至50多岁,虽然只有11人,可是梁董事长对该团队分工合作非常明确,7人从事养蜂生产管理,其他人员从事后勤包装发货等各项工作。团队的明确分工和该地区良好的社会环境成就了人和。

4.个人的善于思考

梁董事长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他的勤奋和勤于思考,这在笔者参观其车间时感受颇深。在临时租用的厂房里藏着很多独特的创新和改革。由于要大量使用巢础,他们就自己用纯蜂蜡生产巢础,为此厂房里有专门使用纯蜂蜡做原料生产巢础的巢础机。其巢础制作过程如下:将蜂蜡融化后,直接倒在不锈钢平台的巢础模板上,用与巢础同宽的磙子碾压均匀,然后把巢础片的毛边切割后,放在橡胶膜的巢础机上压膜而成。根据巢础长度进行切割,一次能切40片巢础,满足了生产巢蜜所需的大量巢础。由于每年需要15万个巢框,因此自行设计的巢框生产线只需两个人就可完成,1个工人摆放框条,1个工人用射钉枪加固。这样两人一天可生产1000多个巢框。巢础机、巢框生产线和射钉枪等的设计和使用,无疑显露出梁董事长是个善于思考和想办法的人。

5.独到的经营理念——只专注于生产

在笔者与梁董事长交谈中,笔者询问梁董事长既然有产品,而且是如此好的产品,为何不自己注册商标进行销售。梁师傅回答的是他只负责生产,销售市场由销售方去做。因为要从事销售,需要配备相应的销售人员,并进行投入。而目前他的情况,要从事销售需要投入很大精力。因此权衡之后,舍弃了销售,只从事生产。如此大的蜂场规模和产品数量,必然有很大的销售利润,梁董事长在利益面前进行了取舍,选择专注于生产,特别在生产上动了很大的脑筋,他所生产的封盖脾蜜和巢蜜大大地降低了劳动力。同时也降低了劳动生产成本,特别是他具有独特的经营理念,只抓生产和品质,放弃品牌和终端销售,这需要很大的智慧和勇气。其经营理念值得广大养蜂工作者借鉴和思考。

6.通过摸索,拥有固定的养蜂线路和养蜂模式

梁董事长从17岁开始养蜂,经过了40余年积累,达到现在的养蜂规模。梁董事长蜂场一年转地3~4次,11月离开新疆到云南石林采集山花、胡豆子、狼牙刺和苕子蜜越冬,然后第2年的4月到甘肃天水采集洋槐春繁,5月到新疆额尔齐斯河畔采山花蜜至6月底,7月初在新疆阿勒泰的北屯镇农十师187、188团生产脾蜜和巢蜜。每年只在北屯取一次蜜外,其他场地均不取蜜。云南和甘肃等地的采集只是为了蜂群自身繁殖需要,不到大流蜜期就离开了云南和甘肃。全年不喂糖,外界没有蜜源时以脾蜜进行饲喂。每3年将老脾彻底换掉。如此的饲养方式和方法获得了强壮的蜂群。2011年梁董事长获得可观的收入,与他的养蜂线路和养蜂模式是密不可分的。

二、今后发展必需的科技支撑

就目前中国的平均饲养规模和水平来看,梁董事长已经走到了很高的高度,堪称中国养蜂规模化第一人。梁董事长的蜂场是一种发展模式,但属于非典型例子。因为他需要上述的主观和客观条件来做支撑。要想作为典型进行推广,还需要在以下方面予以改进或提供成熟的条件,特别是机具的机械化方面亟需开展相关工作。

对于大规模蜂场,蜂群转场和取蜜都是非常繁重的工作,不仅需要占用一定的时间,还需要占用相当多的劳动力,消耗较大的体力。

首先,小型车载吊具的研发和使用迫在眉睫。

目前中国蜂场常用的生产工具无法满足大规模蜂场的生产需要。受中国蜂群放置场地不是很大,卡车等大型交通工具和大型吊装工具很难进入并使用,因此,可拆卸的小型吊装工具在蜂群转运时非常必要。使用时,安装在卡车上,不使用时,可放在车上。在目前养蜂专用车还没有批准使用之前,能适用于普通运载车辆的小型车载吊具的使用对于减轻蜂场管理和转场的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中国蜂场规模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是取蜜机械的应用。

中国蜂场取蜜普遍使用两框手动摇蜜机,人工割蜡盖。在大规模的流蜜期,取蜜是一个非常繁重的工作。要提高规模化程度,必须使用大容量的电动摇蜜机,有条件的蜂场还应使用电动割蜜盖和摇蜜设备,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规模化生产。

此外,成型设备的使用包括巢框成型设备、蜂箱成型设备的使用等。此类设备将减少工作量,降低劳动力成本。另外在蜂蜜的生产过程中,还有许多环节可以使用进行小型机械。

纵观国际蜂业生产,中国的蜂业发展得益于劳动力价格低廉。近年来,劳动力价格持续上涨,中国蜂业必须尽快开展机具的研发,以适应形势的变化,为蜂业的持续发展做好机具上的准备。同时,蜂业生产的机械化也有助于吸引年轻人加入到蜂业行业中。

具体到梁董事长的蜂场和管理,还要归整机具设备和包装的生产车间,使其更充分发挥作用;其次是利用现代化工具,加强蜂群的信息管理,如将蜂箱编号,将蜂群的日常管理信息纳入信息化管理中,提高蜂群的生产能力。

最后是“蜂二代”后备人员的配备和培养。

“蜂二代”后备人员不仅包括生产一线的养蜂员,也包括目前从事蜂业企业经营和管理的人员。目前,中国蜂业从业者年龄偏大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调查了2002年以后全国湖北、广东等7省20个县、市1000多名养蜂员的年龄。结果表明,现有养蜂人员平均年龄超过48岁,最高的广东省兴宁市达到54岁。其中50岁以上人员占养蜂员总数的43.7%,而30岁以下年青的养蜂从业人员,仅占总数的4.4%,部分县市竟没有年轻人养蜂。目前的蜂业企业经营和管理者年龄大多在45~65岁之间,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情况。造成目前局面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父母愿意儿女从事养蜂业,但儿女不愿意从事该行业;二是部分从业者不愿意儿女从事该行业。所以目前行业要想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利润空间,要有新的技术措施来降低劳动强度和劳动量,从经济、技术、生活等方面增加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否则只有经历“凤凰涅磐”,蜂业行业才能出现新的局面。

总之,中国蜜蜂规模化饲养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任重而道远。

三、几点思考

1.饲养模式的多元化。蜜蜂生产是一个个性化非常强的行业,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蜜源条件、不同的生产目的决定了中国的饲养模式必须多元化,梁朝友的模式需要有良好的蜜源条件作基础。

2.饲养技术的多元化。从饲养技术来讲,精细管理和粗放管理也不能一概而论哪个更优。某些时候,精耕细作的管理反倒是坏事,人为干扰了蜂群自身的繁殖和发展。

查阅以前的文献发现,新疆的养蜂业经历了一个循环,从上个世纪50~60年代的单一生产成熟蜜,到后来的蜂蜜、花粉、王浆等多种生产方式并存,再到如今的梁朝友单一生产蜂蜜。这个循环不仅仅是简单的循环,其中涉及到饲养技术和饲养模式的变化,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3.善待蜜蜂。充足的营养对于蜜蜂的健康至关重要。实验证明,蜂蜜是蜜蜂的最佳食物,是保证蜂群正常繁殖和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取蜜饲喂白糖的方式从技术上可行,但是综合考虑蜂群的健康以及经济上是否可行,恐怕还得做深入的研究和讨论。特别是当前白糖价格一直飙升,短期内无法下调的情况下,饲喂白糖还是蜂蜜,还需要仔细衡量。

4.模式的可推广性。新疆2010年底有蜂群76万群,其中新疆本地蜜蜂48万群,内地省份来疆蜂群28万群,主要分布在伊犁地区、吐鲁番地区、阿勒泰地区以及昌吉州的奇台县、五家渠市。另外,新疆建设兵团系统所属部分垦区农场也有相当数量的蜂群,特别是兵团农八师所属的石河子垦区农场、兵团农四师所属伊犁垦区的许多农场。从梁董事长的模式看,至少新疆有与梁朝友蜂场相同条件的蜂农可以参考此种模式发展规模化养蜂。

致谢 本文的成稿得益于梁朝友董事长的热情接待和新疆蜂业发展中心主任、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刘世东站长的精心安排、全程陪同,刘世东站长还提供了新疆蜂业的相关资料,在此表示感谢。同时对此次考察过程中给予帮助的朋友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1]刘世东,陈宝新,蔡继红.新疆蜂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新疆农业科技,2009,188(5):8-9.

[2]霍福山,梁诗魁,吴美根,张文松,王敏.全国主要蜜源植物资源区划和利用(六).中国养蜂,1984(3):26-28.

[3]夏平开.新疆的养蜂业.中国养蜂,1987(1):28-29.

猜你喜欢
蜜源蜂场蜂业
河南卓宇蜂业有限公司
林下拓蜜源 蜂业上台阶
河南卓宇蜂业
河南卓宇蜂业
河南卓宇蜂业
邢台县蜂群南繁培育工作启动
污水源是春季爬蜂的元凶
春季蜜源失收 转地放蜂步履艰难
指示蜜源的导蜜鸟
有计划安排蜂场确保稳产稳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