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玲,刘明华,褚玲玲,王亚玲,黄志玉
医务人员是“健康使者”,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集多重角色于一身,常常处于各种角色的矛盾冲突中,经常面临各种应激事件。军队医院医务人员除了承担普通医务人员的角色外,还常常需要执行一些特殊的紧急的任务,承受着更多的职业压力,更容易发生职业倦怠,这将严重困扰医疗护理行业,导致医疗护理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下降而直接危及病人安全并进一步恶化医患关系和增加医护人员工作压力。为了解军队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状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现对军队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1.1 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法于2011年5月23日—27日对某市3所部队医院部分科室的医生和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96份,获得有效问卷868份,有效率为96.88%。其中男195人(22.47%),女673人(77.53%);年龄21岁~50岁;医生268人,护士590人,其他10人;高级职称27人,中级职称111人,初级职称730人;中专3人,专科400人,本科377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88人。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本研究采用李超平修订的Maslach职业倦怠普适量 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general survey,MBIGS),具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1]。问卷共15个题目,包括情绪耗竭(5题)、人格改变(4题)和个人成就感(6题)3个维度。由受试者依据自己的感受,对量表的描述进行自我评估,评估采用Likert 7点量表计分,从0分~6分依次表示其感受出现的频率。在情绪耗竭和人格改变方面,得分越高,倦怠程度越高;在个人成就感方面则与之相反,得分越高,倦怠程度越低。本研究根据大量的文献[1-5]确定的倦怠评定标准如下:被试者情绪耗竭得分高于15分则表明被试者情绪耗竭程度较高,低于8分则表明被试者情绪耗竭程度比较低;被试者人格改变得分高于11分则表明其人格改变程度比较严重,低于5分则表明被试者人格改变程度比较低;被试者个人成就感得分高于29分则表明其个人成就感比较强,而低于23分则表明其个人成就感比较低。
1.2.2 调查方法 采用团体测试法,向受试者介绍测试目的和方法,所有测试使用统一指导语,在问卷中增加了性别、年龄、职业、职称、学历、婚姻状况等项目。
1.2.3 统计学分析 将数据录入Excel系统,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军队医务人员工作倦怠情况(见表1、表2) 82.03%的军队医务人员有一定程度的情绪耗竭现象,66.94%的有一定程度的人格改变现象,79.95%的没有个人成就感。
表1 军队医务人员工作倦怠程度(n=868)
表2 医生和护士的工作倦怠情况比较 分
2.2 不同性别、年龄和婚姻状况的医务人员工作倦怠情况分析(见表3)
表3 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的医务人员工作倦怠情况比较 分
3.1 军队医院医务人员总体职业倦怠状况 本组军队医务人员的情感耗竭和人格改变维度得分较高,平均分达到了中度水平,说明医务人员对情绪和生理资源被过度消耗的感受较深。较高的人格改变得分意味着医务人员对病人表现出消极、冷酷或过度客观化的反应。个人成就感得分低于低限分,说明医务人员的个人成就感降低,倾向于对自己的工作做出消极的评价。工作量大可能是导致军队医务人员产生严重情绪耗竭和人格改变的主要原因。被调查的3所部队医院均属三级甲等医院,每家医院长期收治住院病人数在2 000例次~3 000例次,床位使用率常超过100%,而相对于实际收治病人数医护人员的配置是严重不足的。除了繁重的临床工作任务外,相当一部分医务人员还要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有时部分医务人员经常被抽调参加一些突发事件的救援。部队医院的人员结构变化是导致医务人员产生严重情感耗竭和人格改变的另一个主要原因。连续几年的部队编制体制调整使得部队医院的人员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军人医务人员越来越少,招聘的医务人员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人员类别更加复杂化,有军人、非现役文职人员、招聘人员、回聘人员和返聘人员,而医院的管理机制还没有能够很好地适应这种复杂的情况,这些都给部队医院的医务人员带来很大的压力。该结果比李超平等[2]调查的职业倦怠率要高,与任霞等[3]调查结果基本一致。李超平等[2]调查表明,42.1%的被试者有一定程度的情绪衰竭现象,28.3%有人格改变,48.6%的个人成就感很低,进一步表明了我国军队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状况不容乐观。
3.2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军队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程度的影响本研究发现,情感耗竭维度得分很高,个人成就感维度得分较低,且人口统计学变量差异不显著,只有不同职称医务人员情感耗竭维度存在差异,不同婚姻状况和不同年龄的医务人员个人成就感不同,人格改变维度得分也存在差异。
3.2.1 不同性别、年龄和婚姻状况的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水平可能不同 既往的研究表明,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会影响职业倦怠,本研究也印证了以往的部分研究结果。本研究显示:在人格改变方面女性医务人员得分显著高于男性,而在情绪耗竭和个人成就感方面无性别差异,这与国外的研究一致,与国内任霞等[3]的研究不太一致。因为在医院女性所占比例相对较大,有的医院女性所占比例高达76.23%[6],因此女性的职业倦怠应受到高度重视。本研究还发现,30岁以下的医务人员比30岁及以上人员的人格改变得分高,个人成就感得分低,情感耗竭方面没有显著差别,这与冯霄等[7,8]的研究结果有相同之处。婚姻关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在和谐的婚姻关系中,配偶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支持。在婚姻状况方面,由于已婚人士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职业倦怠程度低于未婚者。本研究中未婚医务人员个人成就感得分显著低于已婚者,其他两个维度无显著差别。本组达适婚年龄而未婚或离异或丧偶者431名 ,高达49.65%。这样高比例未婚状况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3.2.2 不同岗位、学历和职称的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水平不同从表2可以看出,护士的职业倦怠重于医生,护士人格改变得分显著高于医生。学历越高的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程度越轻。专科学历的医务人员人格改变得分显著高于本科及以上学历医务人员。与中高级职称者相比,初级职称医务人员具有更高的情绪耗竭和人格改变特征。护士的职业倦怠程度比医生高,可能与医生、护士的工作性质和社会地位有关[9]。虽然医生、护士是医疗工作中不同的独立岗位,但医生下达的医嘱通过护士执行,护士发现病人病情变化需及时向医生报告。另外,长期以来,重医轻护的社会现象一直存在,这些都使得护士与医生相比处于相对的低自尊状态,从而更易发生职业倦怠。本科及以上学历医务人员与专科学历医务人员相比在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上都更有优势从而有更好的职业生涯发展空间。中高级职称的医务人员与初级职称医务人员相比,工作经验丰富,对工作有更多的掌控,社会地位也相对较高。因此,学历和职称较高者职业倦怠程度也相对较低,这个结果与以往的报道一致[10]。可见,护士、学历和职称相对低的医务人员是职业倦怠预防和矫治的重点人群。
[1] 李超平,时勘.分配公平与程序公平对工作倦怠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3,35(5):677-684.
[2] 李超平,时勘,罗正学,等.医护人员工作倦怠的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3):170-173.
[3] 任霞,孙红,杨凤池.北京市三甲医院医生职业倦怠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6):15-17.
[4] 李永鑫.工作倦怠及其测量[J].心理科学,2003,26(3):556-557.
[5] 李永鑫,李艺敏.工作倦怠评价标准的初步探讨[J].心理科学,2006,29(1):148-150.
[6] 张庆玲,刘明华.在医院管理中引入EAP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J].激光杂志,2011,32(2):96.
[7] 冯霄,叶正平.医生职业倦怠情况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10,22(2):24-26.
[8] Maslach C,Schaufeli WB,Leiter MP.Job burnout[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1,52(3):397-422.
[9] 朱云,林琳.护士职业倦怠的研究进展[J].家庭护士,2008,6(9B):2366-2367.
[10] 张晓莉,田淑华.医务人员职业倦怠与压力水平的关系[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7,22(6):53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