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现民,侯静玥
(河南中医学院,郑州 450008)
中风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对于其瘫痪的恢复过程,现代脑卒中瘫痪恢复论瑞典学者 Brunnstrom提出著名的瘫痪恢复六阶段理论[1],脑卒中弛缓性瘫痪应属于此6阶段中的第1期。其主要表现为患肢肌张力、肌力低下,仅能短暂抗重力,甚至不能抗重力,关节活动范围异常增大。本研究采用现代康复医学的有关疗效评定标准,并与电针阳明经穴组进行对照,系统观察电针“五泉穴”治疗脑卒中弛缓性瘫痪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40例脑卒中弛缓性瘫痪患者均为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康复医院住院患者,采用单盲法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发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所有患者经临床和CT或MRI确诊为脑卒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3]。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①符合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确诊;②临床表现为一侧肢体瘫痪,呈弛缓瘫痪状态;③年龄≤75周岁,病程2~30 d;④病情稳定,意识清楚;⑤肌张力消失或低下,属Brunnstrom1期;⑥首次发病或既往有脑卒中病史但无后遗症。
①既往有运动功能障碍,合并有严重的高血压、冠心病、肺部感染、肾功能障碍、重症糖尿病者及精神病史者,伴有失认证、失用证,视野缺损和智能障碍者;②年龄>75岁,病程>30 d;③体质较差,恐惧,容易晕针,不适合针灸治疗的患者;④近期服用过镇静药物及肌肉松弛剂;⑤蛛网膜下腔出血者。
所有患者均按脑卒中内科常规处理,进行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监控、调整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运用针灸分组治疗。
主穴取患侧五泉穴,即极泉、天泉、曲泉、阴陵泉、涌泉穴。配穴以内关、水沟、三阴交、百会、四神聪、八邪、八风为基础配用穴位。肝阳暴亢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加丰隆、合谷;痰热腑实加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加气海、血海、足三里;阴虚风动加太溪、风池[4]。针刺部位常规消毒后,采用 0.30 mm×50 mm毫针直刺,刺极泉时避开腋毛,沿经下移 1寸,刺入深度30~45 mm,采用提插泻法,以上肢有麻胀和抽动感为度;天泉、曲泉、阴陵泉、涌泉用直刺,用提插法使肢体有抽动感;内关用泻法;水沟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佳;刺三阴交时,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成 45°角,使针尖刺到三阴交穴,用提插补法;百会、四神聪、八邪、八风予以平补平泻法手法,均按虚补实泻法操作。刺入穴位有麻胀和抽动感为度,然后将针稍上提,避免针尖直接刺激神经干。上肢、下肢各选取 1组穴位,接G6805-2型电针治疗仪,选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能接受为准,使肌肉有节律地收缩、舒张,并能牵动肘、膝、腕、踝关节运动,尤其使手背、脚背能有节律地背伸外展,留针30 min。每日治疗1次,每星期治疗6次,3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取穴根据“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主穴取患侧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髀关、梁丘、足三里、解溪。配穴与治疗组相同。针刺部位常规消毒,用0.30 mm×50 mm毫针直刺,针刺得气后上肢、下肢各选取一组穴位(穴位交替选用)接G6805-2型电针治疗仪,其刺激方式、留针时间和疗程均同治疗组。
3.1.1 改良的Ashworth分级标准
两组患者肌张力均在入院前经改良的Ashworth分级标准[5]确定为0级。
3.1.2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采用 Barthel Index(BI)分级法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6]。
由于目前尚无统一疗效标准,参考有关文献[7-9],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作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组间积分比较。分值=(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显效 Barthel指数分值≥60%。
有效 Barthel指数分值≥40%且<60%。
好转 Barthel指数分值≥20%且<40%。
无效 Barthel指数分值<20%。
3.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由表2可见,治疗组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后Barthel指数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治疗组改善Barthel指数评分优于对照组。
表2 两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1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1个疗程后 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 20 41.00±10.94 49.36±11.661) 68.49±12.991)对照组 20 44.95±9.46 47.35±10.47 63.00±12.10
3.3.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3可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为9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脑卒中急性期出现弛缓性瘫痪是由于锥体束突然中断,无法抑制肌肉牵张反射而出现软瘫,即锥体束休克,又称“软瘫期”,其自然恢复时间一般需3星期[10]。五泉穴多位于四肢关节周围,与神经、肌肉群的分布有着密切联系。极泉穴深层布尺神经、正中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以及臂内侧皮神经等;天泉穴深层布有臂内侧皮神经及肌皮神经;阴陵泉穴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干,最深层有胫神经;曲泉穴深层布有隐神经、闭孔神经,深向腘窝可及胫神经;涌泉穴深层布有足底内侧神经。通过电针对神经细胞的刺激,促进其支配的肌群收缩、舒张功能的恢复,缩短肢体运动障碍的恢复进程。疏密波是由疏波和密波自动交替、轮流输出的组合波形,其动力作用较强,兴奋效应占优势,能够引起肌肉有节奏地收缩,从而加强血液和淋巴循环以及离子的调节,增强组织的营养代谢,改善微循环。通电状态下的肌肉能产生节律性收缩、舒张,肌张力提高较快,患肢可逐步摆脱弛缓麻痹状态。同时随着肌张力的恢复,能增加相应关节的稳定性,使关节逐步恢复应有的活动度,最终为整个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打下良好基础。临床研究表明,波型选用疏密波或断续波,能避免神经产生适应性,而且复合频率的电脉冲能使肌肉产生节律性收缩、舒张,对提高肌张力的疗效可以肯定[11]。经过电针治疗的患者,肌电图指标有明显的改善,感觉神经障碍也相应恢复,可以使原来失去神经支配的肌纤维重新获得神经支配。
中风瘫痪属中医学“偏枯”、“偏风”、“半身不遂”范畴,实则以风、痰、火多见,虚则以气、血虚为主,软瘫属虚者多,且有血瘀,因气虚则无以推动血液运行,故血必瘀滞。“脑为神明之府”,诸邪实上犯脑脉,蒙闭清窍以致神失所用,四肢经络无主,肌肉弛缓而瘫[12-15]。因此脑卒中主要病因病机为气虚血瘀、痰瘀互结。五泉穴中心经之极泉、心包经之天泉能疏通血脉使心血充足,神明得养,大脑功能得以改善,解除肘臂麻痹或挛急。阴陵泉为脾经之合穴,能健脾化湿,益气养血,增强经气和四肢肌肉之功能。肝经穴位曲泉穴,治下肢痿痹。肾经之涌泉穴,滋阴补肾,活血化瘀,生髓益脑,恢复足趾功能。诸穴相配可益气活血,化瘀通络,醒神开窍,从而促进瘫痪肢体的恢复。
[1]Brunnstrom Movement therapy in hemiplegin. A neuro physiological approach[M].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Publishers, 1970:5-15.
[2]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4]石学敏.针灸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17.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上册)[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59.
[6]王拥军.现代神经病学进展[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99:53-56.
[7]赵建国,徐振华.针刺锥体区治疗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7):10.
[8]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S].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59.
[9]缪鸿石,朱墉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9-22.
[10]张自茂.肌张力增高与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6):373.
[11]朱沁.电针神经刺激点治疗中风后弛缓性瘫痪的临床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6):469-471.
[12]田丰玮.分期平衡针刺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4):35.
[13]Zhang HM, Wu CH, Song ZB,et al. Study on rehabilitating effect of acupuncture plus kinetotherapy for early hemiplegia[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06, 4(6):342-346.
[14]宋怡琳,刘堂义,杨华元.运动结合针刺疗法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弛缓性瘫痪的比较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7):478-481.
[15]俞国桥.调督通阳针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10):57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