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颖,李兴林,吴参,3,陈国建
(1.浙江财经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杭州 310018;2.杭州轴承试验研究中心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杭州 310022;3.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杭州 310018)
“块状经济”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形成的一种产业集中、专业化极强的,同时又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区域性产业群体的经济组织形式,即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一方面描绘了企业如同生物一样集聚于特定环境的现象及其共生关系;另一方面又突出了专业化分工、地理性临近、组织性临近、群内组织相互关联、协同与溢出效应等5大特性[1]。
根据浙江省经贸委2009年开展的第四次全省“块状经济”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浙江省共有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312个,实现销售收入2.81万亿元,出口交货值6 122亿元,从业人员831万人,分别占全省工业总量的54%,62%和56%。2009年,中国社科院联合研究中心公布的“中国百佳产业集群”榜单中,浙江共有24个产业集群上榜,从总数上位列各省市之冠。综上所述,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是浙江省工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轴承是机械设备、飞机、汽车、家电等工业的基础元件,轴承产业在浙江的发展也同样呈现集聚化发展态势。2010年,根据对浙江省279家轴承企业的统计,轴承产量达45亿套,销售收入354亿元,出口创汇9.1亿美元,同比增长分别为41%,34%,51%。目前浙江省已有近2 000家民营轴承及配件企业。其中,年产值超亿元企业31家,年产值超30亿元企业3家,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轴承生产大省,在全国轴承行业轴承主营收入前40强中,浙江占13席。新昌、慈溪、常山等地的轴承产业集群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全国重要的轴承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
新昌县轴承产业已成为新昌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截至2011年,全县共有轴承企业1 000多家,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18亿元,轴承产业对新昌工业经济贡献率达20%。轴承产业集群内部具备从锻造、套圈车件、成品轴承到轴承装备制造的完整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链。2009年,“新昌轴承”荣获浙江区域名牌称号;2011年,新昌县从浙江省科技厅捧走“轴承之乡”殊荣。目前新昌是全国最大的轴承套圈生产加工基地,其特色产业是中小型轴承及其车加工件。
慈溪市是国内最大的微小型轴承出口基地,全市共有轴承企业(包括配套企业)1 6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轴承工业企业386家,安排就业4.28万人。慈溪的横河镇,有“中国微型轴承之乡”的美誉。全镇已有轴承企业410多家,生产400多个轴承品种,每年生产轴承10亿多套,外贸出口额达10亿多元。
常山县现有轴承生产企业100余家。2009年,全县轴承产量达3 021万套,实现销售收入7.6亿元;2010年完成产值14.4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3.8%。在四通、皮尔、捷姆、环宇等龙头企业的引领下,常山轴承产业集群迅猛发展,圆锥滚子轴承和大中型轴承产量都居浙江省第一,常山县也被浙江省经信委授予“浙江省轴承产业基地”的称号。
由2007年底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浙江省民营企业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艰难。2008年全省民营企业注销2.2万家,同比增长11%,为近6年来最高,新登记企业数却仅为7万家,同比减少10%,为近6年来最低。大量民营企业经营困难,生产难以为继,甚至破产倒闭。
危机同样波及新昌、慈溪、常山3大轴承产业集群。2009年新昌全县轴承行业主营业务收入103.79亿元,比2008年同期下降17%;出口交货值8.3亿元,同比下降41.54%,利税总额同比下降15.77%。2009年慈溪市出口轴承9.02亿套,价值2.6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14.9%和25.7%。2009年1~9月份常山轴承产业累计出口1 350.7万美元,同比下降63.6%;其中龙头企业四通出口不及上年同期的1/2,环宇不及上年同期的1/4,皮尔不及上年同期的1/3。随后,一方面由于全球经济复苏,对工业基础零件轴承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在全球通涨背景下,轴承的基本原料钢材、塑料等价格上涨,带动轴承价格上涨,致使浙江省轴承产业集群的出口险情得到扭转。如2010年上半年浙江慈溪市企业出口轴承6.2亿套,价值1.8亿美元,比2009年同期分别增长75.3%和74.6%;再如2011年一季度浙江宁波口岸出口轴承3.6亿套,价值1.5亿美元,比2010年同期分别增长16.1%和35.9%。但在金融危机中已充分暴露了3大轴承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新昌轴承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为:轴承规模企业出口所占比重高(约占35%),广大车加工企业也多为出口企业配套;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抗风险能力弱,特别是缺少国内著名品牌,很少能够直接配套国内知名企业,所以对国家促进内需政策的受益较少。
慈溪轴承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为:缺乏品牌优势,商标假冒侵权现象严重,产品档次低,品种单一,单纯依靠“低价格”战略打入国际市场;行业集聚发展滞后,企业外迁及环保、安全隐患等问题较多。
常山轴承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为:技术装备落后,轴承加工设备需到湖北、河南、江苏等地采购,生产优势不明显;产品竞争力低,产业总量不大,发展水平不平衡,制约瓶颈较多。
从以上分析不难发现,产品档次低、品种单一、缺乏品牌优势成为了制约3大轴承产业集群发展的共性问题;同时出口依赖度高、促进内需政策的受益少,也是其存在的问题。
新昌轴承产业集群主要从4个方面寻找对策[2]:(1)从“价值链管理”的角度做强企业;(2)高度重视营销网络建设和品牌建设;(3)产品转型升级,重点瞄准替代进口产品;(4)加快技术改造,促进优势企业的快速提升,带动新昌轴承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慈溪轴承产业集群从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角度,重点开展5个方面的革新[3]:(1)加快技术创新,提升技术、品牌等核心竞争力;(2)重点发展国际市场,积极开拓国内市场;(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树立战略联盟理念;(4)倡导集聚发展,加快规划建设轴承工业区块,加大规范市场竞争秩序的监管力度。
常山作为县域轴承产业集群的典型,主要加强以下6个方面的工作[4]:(1)制定集群规划,以重塑轴承产业区块;(2)加强政府沟通,以开拓国内、外市场;(3)着力固本强基,以培育集群龙头;(4)规范集群行为,以防止柠檬市场(柠檬市场也称次品市场或阿克洛夫模型,是指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即市场中产品的卖方对产品的质量拥有比买方更多的信息,在极端情况下,市场会止步萎缩和不存在);(5)培育服务体系,以强化产业支撑;(6)培育创新体系,以加快产业升级。 新昌、慈溪、常山轴承产业集群面对危机的发展对策统计见表1。
表1 新昌、慈溪、常山轴承产业集群面对危机的发展对策
从表1中发现,3大轴承产业集群“战危机、抢机遇、谋发展”的对策存在差异,但是这些策略都可以归结为3个方面:政策、技术和市场。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可推动轴承产业的转型升级。
政策、技术和市场在这里都可以称为推动轴承产业集群升级的共享性资源。它对于集群外部企业具有排他性,而对集群内部企业却具有公共物品特性,是集群内部企业相对于集群外部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之一。通常,共享性资源包括集体声誉、资源交换与组合渠道、集体学习与知识共享网络、紧密的竞合互动氛围、当地机构的参与和支持等方面[1]。
政策是政府实现既定目标的有力工具,轴承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离不开政策的引导。政策通常有3类:法律类、经济类和行政类。法律类政策具有强制性、规范性、稳定性等特点,能够保证轴承产业集群发展环境的优化以及集群内部关系的协调;经济类政策具有利益性、间接性、诱导性等特点,运用价格、信贷、利率、税收、奖罚等经济杠杆和方式,调整经济利益关系;行政类政策具有权威性、垂直性、具体性等特点,运用指令、计划的方法,贯彻实现轴承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从表1可知,新昌、慈溪、常山3地政府应对危机所采取的对策都集中在规划、服务和监管3个方面。
3.1.1 合理规划
规划是产业集群建设的灵魂与先导,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是产业集群建设健康、有序、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新昌、慈溪、常山3地政府应该做到统一规划、科学布局、资源整合、梯度发展,在加大构建轴承产业集群空间平台的基础上,细化产业区块,着力打造高水平的核心区、延伸性的配套区、专业化的特色区3级梯度轴承产业集群区块。
3.1.2 完善服务
政府要加快职能转变,强化“小政府大服务”意识,在当前宏观环境趋紧,要素制约加剧的大环境下,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政府应千方百计为轴承企业排忧解难,优化软环境,统筹协调好各种重要物资和紧缺生产要素的调配,实实在在地帮助轴承企业度过难关、公平配置稀缺社会资源。同时,新昌、慈溪、常山政府可以完善孵化服务体系,比如人才、技术培训服务、政策咨询服务、网络信息化服务、市场拓展服务、融资服务等。
3.1.3 加强监管
一方面,新昌、慈溪、常山3地政府可以扶持发展行业协会,依靠行业协会引导行业自律,促进同行自我约束、形象共树、资源共享、利益共图、权益共维、良性发展,使无序激烈的竞争纳入规范、有序、公平的竞争中;另一方面,在轴承产业出现困境时,政府更应该加大对企业的监管力度,规范轴承企业的行为,找准市场定位。目前,新昌、慈溪、常山的轴承产业集群呈现中小型轴承及车加工件、微小型轴承、圆锥滚子轴承和大中型轴承3个差异化的市场定位,但各个集群内部的轴承企业均呈现“低端混战,高端失守”的局面。因此,各地政府需要适时地淘汰粗加工、高能耗、高污染的轴承“作坊”,引导企业向高精度、高可靠性、高稳定性和长寿命的方向开拓。
轴承工艺和装备技术相对落后,车加工数控率低,磨加工自动化水平低,最终导致产品尺寸离散度大,内在质量不稳定等。因此,轴承产品的升级首先依赖于生产工艺改进和生产设备更新。在这个问题上,政府需要发挥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示范性,定期组织学术、技术专家和企业的研发人员共同开展技术攻关,使产品由普通轴承转向精密轴承,企业由劳动密集型转为科技导向型。比如慈溪三通公司和新昌五洲新春集团在当地做了很好的示范,三通公司采用了轴承套圈自动化生产线,机床的加工精度比较稳定,1名工人可以轻松操作4台机床,产品质量也比较稳定。这对于提高轴承产品的档次、降低生产成本、缓解企业“用工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五洲新春集团对退火炉进行了改造,率先使用双层辊底式保护真空换气全电加热等温球化退火炉,实现余热交换利用,单位能耗节约达33%,将轴承产业发展引向绿色、低碳方向。
轴承企业需要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同时也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新昌龙头企业五洲新春集团成功实施了国家和省级技改项目30多项,拥有技术专利16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以其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逐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确定了自己的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
此外,标准的制定引领轴承行业走向规范化和有序化。在这个方面,新昌轴承协会首创深沟球轴承套圈车加工件联盟标准,引导会员企业按标准生产,这是我国首个深沟球轴承套圈车加工件标准,目前推广实施该联盟标准的企业已达到70%以上。同时,五洲新春集团参与制定《滚动轴承汽车发动机张紧轮和惰轮轴承及其单元》标准,皮尔针对农机轴承制定了《滚动轴承、异型孔球轴承技术条件》行业标准。企业主动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通晓行业规则,降低企业准入门槛。
3.3.1 集体声誉
轴承产业集群内数目众多的中小企业一般缺少塑造国际品牌的能力,而产业集群的集体声誉又是中小企业走向全国市场乃至世界市场的有力武器。在产业集群内,各轴承企业是分散的利益主体,利益上的不对称使得各企业很难在品牌塑造和维护上采取统一行动。因此,政府需要协调集群内的企业建立自律制度,推广使用统一的集群品牌;组织各类针对性的推介活动,提高集群的集体声誉。比如新昌政府严格审核使用“新昌轴承”这一浙江区域名牌标志的准入条件,宁缺勿滥,全县已有9家企业经考核授权使用“新昌轴承”浙江区域名牌标志。
3.3.2 自主品牌
政府还可以引导、帮助部分有能力的轴承企业进行品牌注册。2010年8月,慈溪市周巷镇制定下发《商标品牌发展建议书》,上面印有申报中国驰名商标和省、市著名商标的资格条件及品牌发展对策、建议等,引导、鼓励、支持企业注册商标、使用商标、保护商标,形成“小企业有品牌、大企业创名牌”的创牌氛围,推动慈溪市轴承产业的发展。2009年以来,慈溪市新增国际注册商标115件,实有量达到1 015件,增长13%,国际注册商标总量位居宁波市各县(市)区首位。2009年,慈溪市自主品牌产品出口额超过7亿美元。其中,环驰轴承集团有限公司则通过在20多个国家注册“HCH”品牌,将产品直接销往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政府还可以与新闻媒体联合,动态监测市场情况,及时发现破坏品牌形象的行为,及时予以曝光和惩处。
现在的经济形态处在后危机时期,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同时,新一轮增长周期的步伐已经悄然逼近,谋划新的发展,应对新的竞争,提升新的优势,应当坚持在创新中加以实现。轴承产业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轴承企业应当继续保持清醒头脑,克服盲目乐观,依托政府、技术、市场的引擎,实现后危机时期轴承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
还应该进一步发挥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和可靠性分会、全国滚动轴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学会,以及中国轴承工业协会、浙江省轴承工业协会的作用,加强学会与协会间的交流。学会有专家的资源,协会有企业的资源,两类组织加强交流,可以为专家和企业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促成协同创新,共同发展。政产学研用结合,一定要遵循“价值、交换、诚信、契约”的原则。科研成果要有价值,不能是空中楼阁,要在生产领域转化为生产力。研究者与生产者都要讲诚信,并以契约的方式规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