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晓沫
长期以来,版权贸易逆差严重、版权输出乏力一直是我国出版人心中的隐痛。对此,我们不能靠降低版权引进的数量或者减缓引进的速度来解决,只能大幅增长版权输出的数量,提高输出的速度,逐步减少逆差。加强图书版权输出,不但对于我国出版业在国际图书市场立足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更关乎中华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本文将总结2001年~2010年10年间我国版权输出活动的主要特点,分别分析主要输出地的基本情况,指出不足,提出对策,希望对我国出版企业增强版权输出能力有所裨益。
2001年~2010年我国版权输出总计19535种,占这10年版权贸易总量的14.6%。常为人诟病的版权引进输出比也在不断变化,从2001年的13.0:1缩小到2010年的3.5:1。由于版权输出数量的大幅增长,我国版权贸易逆差现象出现了明显改观。
从这10年的输出地情况来看,可以总结出以下两个主要特点。
从国家版权局公布的2001年~2010年的统计数据来看(见表1),亚洲地区的输出地主要集中在韩国、日本、新加坡三国,以及我国的台港澳地区。
10年中,对这6个国家或地区的版权输出数量达12589种,占总数的64.4%。欧美地区的输出地主要集中在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俄罗斯。对这6个国家的版权输出数量达3018种,占总数的15.4%。这说明,我国内地的图书版权从华人核心文化圈向东亚文化圈,乃至西方主流文化圈拓展,成绩显而易见。
自从2003年全国新闻出版局长会议正式把中国出版走出去战略作为我国新闻出版业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一系列重点工程相继从2005年被推出,对我国图书版权输出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如“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自2006年起,已同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等56个国家和地区的351家出版社签订了资助出版协议,资助出版图书1690种;分别于2009年和2010年启动的“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和“中国出版物国际营销渠道拓展工程”,为我国2010年图书输出种数的高增长(在英、美、法、德、东亚和我国台港澳地区,2010年的版权输出总量为3022种,比上一年增长了35%),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在走出去政策以及一系列具体项目的推动下,我国版权输出量从前5年的4881种变为后5年的10255种,增长了一倍多。
我们将2001年~2010年间我国主要图书版权输出地分为英美、法德、东亚和我国台港澳四组,分别分析其10年来版权输出量变化情况。
从图1可以看出,2001年~2010年间,我国在英美地区的图书版权输出量增长迅猛,从2001年的7种上升至2010年的420种,增长59倍,10年的总量达到1741种。其中增长较快的是英国,从2001年的1种增至2010年的176种,增长了175倍,对美国的输出量大多时候多于英国,10年间增长了40倍(从2001年的6种增至2010年的244种)。10年中后5年的输出量明显高于前5年,前者共1592种,是后者的10倍有余,除2008年有明显降低和2010年有小幅回落外,其余几年上升明显。
从图2可以看出,2001年~2010年间,我国在法德地区的图书版权输出量虽然与英美地区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增长的速度更为迅猛,从2001年的1种上升至2010年的209种,增长200余倍,10年的总量达到806种。输出法国的图书种数除了2009年有明显降低,总体处于稳步上升的态势,从2001年的一种都没有增至2010年的120种;对德国的输出量则时有升降,起伏较大,最高的2009年有173种。10年中后5年的输出量明显高于前5年,前者共750种,是后者的13倍有余,除2007年有明显降低和2005年有小幅回落外,其余几年都处于上升状态。
如图3所示,2001年~2010年,我国在东亚地区的图书版权输出量一直明显高于英美和法德地区,从2001年的20种上升至2010年的810种,增长近400倍,10年的总量达到3596种,分别是英美地区和法德地区的2.1倍和4.5倍。其中对韩国的输出量一直高于日本和新加坡,处于稳步上升的态势,最高的2006年达到363种,是2001年的38倍;日本和新加波则旗鼓相当,处于交替上升状态,在2010年达到前者最高,前者为207种,后者为260种。10年中后5年的输出量明显高于前5年,前者共2814种,是后者的3.6倍,除2007、2008两年有明显降低外,其余几年基本处于快速上升状态。
由于我国台港澳地区的文化和语言与祖国内地同根同族,一直以来是我国内地图书版权输出的重要地区,输出量大大高于上述三个地区。2001年~2010年,内地在台港澳地区的图书版权输出呈现出“两头快、中间稳”的态势,即2002年和2010年的增长明显(2002年为1107种,是2001年的6倍;2010年为1583种,是2009年的1.7倍),中间几年各自的输出量相差不大,总量达到了8993种。其中香港和澳门地区的输出量10年来变化不大,处于小幅升降态势;台湾地区输出量的曲线变化与总量相仿,2002年和2010年分别为755种和1236种,是各自前一年的4倍和1.8倍。10年中后5年的输出量高于前5年,但没有上述三个地区增长的幅度明显,其中前者共5099种,不到后者的两倍。
2001年~2010年间,我国版权输出虽然逐渐呈现出从华语文化圈向欧美主流社会拓展的态势,输出量也有了大幅提升,但是仍旧存在着引导机制不够健全、层次和渠道不够丰富、版权贸易人才匮乏等一系列问题,亟需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国家有关部门要逐步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强走出去项目的最后落实和后续监管。而那些享受国家财政资助的走出去项目,应该诚实守信,主动接受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的监督,把国家的有限资金花到需要的地方,用在关键的环节。另外,由于很多走出去项目没有中介服务机构、社会团体代理,难以顺利完成,因此应该将与此相关的中介服务机构、社会团体代理纳入政府扶持范围之中。
目前,我国许多出版社在版权输出时缺乏把握国外市场动态需求的能力,缺乏走出去的渠道,不知道怎么将国内优秀图书的信息送达对方面前,并引起他们的兴趣,进而展开版权谈判。因此,要懂得借助国外出版公司在版权推广时的宣传方法和营销手段,针对不同图书、不同客户和不同的外界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加强品牌战略的实施。例如,针对那些在国内已经形成影响力的图书,相关出版社在进行国际市场推广时,可以加上故事梗概、作者介绍、国内市场销售现状、评论家等对该书的高度评价、国内媒体的热烈反响,以及该书策划者对其全球市场发展前途的预测等方面的宣传,从而达到让国际出版商关注、了解和引进相关图书的目标。
国内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版权代理商机制,专业的版权海外代理机构也不多。这部分业务一般由出版社的国际合作部(或者版权部)来承担,零散而且不顺畅,不利于图书版权的输出。因此要建立版权海外代理机制,培养优秀的版权贸易人才,为我国图书版权输出提供必要的人才储备,促进图书版权买卖完全市场化、商业化、国际化。
通过实施一系列国外本土化战略可有效提升中国图书的国际吸引力,促进版权输出的实效。我国一些出版集团或者大出版社在这方面大有可为。他们可以在输出对象国设立海外分社,打通当地的主流发行渠道;聘请当地人员参与图书的编辑、策划、印刷和发行工作,发挥他们的视角和语言优势,提高图书出版的针对性;在装帧编排上加入本土元素,吸引当地读者眼球。比如在阿拉伯地区,图书应采取翻口在左、从右到左的编排方式,色调以绿色等当地读者喜好的颜色为主。
[1]徐建华.版权贸易新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
[2]石宗源.实施“五大”战略发展新闻出版事业[J].中国出版,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