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国 (浙江玉环县第二人民医院 317605)
重症监护病房(ICU)相关性导管感染是指在ICU病房中由于侵入性检查或治疗操作后所致的感染,属于医院内获得性感染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ICU患者病情危重、基础疾病复杂、免疫功能低下、侵入性检查治疗操作等多种原因,ICU患者的相关导管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病房[1]。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9例确诊为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19例为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期间在我院ICU确诊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7例;年龄39~75岁,平均(62.5±4.4)岁。选择同期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但直至拔中心静脉导管前均未出现全身性感染征象的19例进行对比。
1.2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诊断标准[2]①导管相关性局部感染穿刺点局部红、肿、疼痛、有渗液或脓性分泌物,对分泌物进行培养证实为细菌感染。②导管相关血行感染(CRBSI)患者不明原因的发热、寒战,伴或不伴有白细胞计数升高,血液和导管尖端培养出同一种细菌[3]。
1.3 实验室检查 所有患者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前行各项血液检查,包括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血清免疫球蛋白等。血清白蛋白、血糖采用美国产自动生化仪及其配套试剂进行测定。对急起发热、寒战和伴低血压的患者,分别抽血行血培养及拔管进行导管培养,留取标本方法按照无菌标准要求。
1.4 病原体的种类 19例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患者中,共分离出菌株2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9株(40.9%),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4株,溶血性葡萄球菌3株,表皮葡萄球菌1株及肠球菌1株;革兰阴性菌6株(27.3%),包括铜绿假单胞菌3株,阴沟肠杆菌1株,鲍曼不动杆菌1株,大肠埃希菌1株;真菌7株(31.8%),包括白色假丝酵母菌4株,光滑假丝酵母茵1株,近平滑假丝酵母菌1株,克柔假丝酵母菌1株。
1.5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因素分析 与对照组比较,感染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较低,导管留置时间、入住ICU时间均较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中心静脉导管在危重症监护和治疗中是常用的医疗技术之一,随着血管内置管技术的普及,方便了输液、营养支持等治疗,但也增加了感染率[4]。据报道,在ICU中由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引起的病死率高达35%[5]。本组资料显示,所分离出菌株2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9株,占40.9%;革兰阴性菌6株,占27.3%;真菌7株,占31.8%。真菌感染比例上升,其原因可能与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以及患者免疫力低下导致二重感染有关。感染组血清白蛋白水平低,导管留置时间、入住ICU时间较长。因此,我们推断导管留置时间大于2周的患者导管感染率明显升高,ICU入住时间的延长也增加了导管感染率。血清白蛋白是反映营养状况的指标,本研究中感染组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提示营养不良可能是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又一个易感因素。营养不良加重了感染和免疫抑制,淋巴细胞总数减少;危重症患者蛋白质分解增多,合成减少,形成恶性循环。
表1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因素分析 ±s)
表1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因素分析 ±s)
组 别 例数 血清白蛋白(g/L)导管留置时间(d) 入住ICU时间(d)感染组 19 27.12±2.52 18.55±10.78 46.15±12.67对照组 19 31.82±4.87 12.12± 7.41 24.76±14.89 t 3.724 2.149 4.742
综上,ICU中由于长期频繁进行导管侵入性操作,其发生感染的几率显著升高;可能原因是患者营养状况差、住院时间长及导管留置时间长。提示,临床医师应加强无菌操作及置管的规范管理,同时注意患者的营养状况。
[1]韦思进. ICU相关导管感染病学研究进展[J].中外健康文摘,2010,7(24):28-30.
[2]章泾萍,鲍仕芬.CVC PICC置管后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J].皖南医学院学报,2006,25(4):315-316.
[3]王宇.ICU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治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0,5(4):88-89.
[4]陆文,陈晨,孙恩华,等.2004-2009年综合ICU中心静脉导管感染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2010,23(11):4000-4002.
[5]Dimick JB,Pelz RK,Consunji R,et a1.Increased resource use associated with catheter-re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in the 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J].Arch Surg,2001,136(2):229-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