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登新
(作者: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
在今年人大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2012 年GDP 增长7.5%。这是我国GDP 增长目标8 年来首次低于8%。笔者认为,这是中央政府更加务实的具体表现,同时,这也是今年两会新闻的最大亮点。
GDP“保8”,曾一度是粗放式、外延型、总量扩张的经济增长的底线。过去,GDP“保8”做法十分简单,只要全力扩张重化工业的产能,尤其是“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行业的产能,工业GDP 高增长就不成问题,进而GDP“保8”就实现了。因为在GDP 构成中,工业贡献的GDP 将近半壁江山,因此,GDP“保8”,实际上就是保工业高增长。但是,由于工业只能容纳全民就业的20%略多,这与其近半的GDP 贡献极不匹配,因此,虽然保工业能够保GDP,但无法保就业。
如今,单纯追逐GDP 高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正在成为新时代最强主旋律。在GDP 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今天,我们不再片面地追求速度和数量,而是要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并以此来增进人民的福趾,尤其是要满足人民对体面劳动、有尊严生活的基本要求。适度放慢GDP 增速,不是代价,而是要谋求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因此,经济转型、产业升级需要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来给力。
事实上,中国要想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仅靠重化工业是绝对不够的。相反,随着工业化走向终结,工业的地位和比例将会从目前近50%降至30%以内,因此,提升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已成强国富民的希望所在。第三产业不仅是国民就业的巨大蓄水池,而且更是各类高、中、低端高附加值服务业的主战场,它包含有庞大的高科技创新体系及研发产业,以及围绕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物流支撑服务等。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主要差距不在制造业,而在服务业的质与量。
近10 年来,中国重化工业、两高一资行业、低端制造业产能高速扩张,现在均进入了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的时代,急需进行行业整合,产能淘汰,提高行业集中度,并以此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先进水平。与此同时,借机大力拓展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大举进军服务业。
注:数据摘自《
其中,原油和铁矿石的进口,不仅成本节节攀升,而且需求似乎是大得惊人、永无尽头。这种纯粹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增长格局令人担忧。2011 年,我国进口原油达2.5亿吨,原油的对外依存度创历史新高,达56.5%。更可怕的是,10 年前,中国原油日均消耗量仅为169 万桶,今天我们每天却要“吃”掉838 万桶,问题是这一日均耗油水平还在快速上升。
同样,中国钢铁产量分别是美国和日本的6 倍多,是世界前十大产钢国的总和。2011 年中国进口铁矿石高达6.86 亿吨,铁矿石对外依存度更是高达70%。更何况,近10 年来,世界铁矿石价格几乎年年翻番,中国为此浪费了不少外汇和成本。然而,作为世界头号产钢大国,我们每年还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高端钢(我们生产不出来),这是一种颇具讽刺意味的现象。中国作为产钢大国,却是大而不强!
此外,中国汽车产量世界第一,甚至遥遥领先于美国和日本。过去10 年间,中国汽车产量居然增长了10 倍,也就是说,中国差不多“贴牌”生产了世界各大主要品牌汽车,并且让这些“贴牌”生产的中低端杂牌车在短短几年间全面占领了中国城乡,尤其是让中国城镇交通拥挤不堪,汽车尾气污染成为中国城市的最大公害。更可怕的是,当汽车全面走进中国平常百姓人家时,当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时的我们却还没有一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真正民族品牌车走向世界。就连韩国的现代汽车也能占领中国市场的相当大份额。这又是一个中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的例证。不过,中国汽车产业正在面临着产能严重过剩和产能落后的双重困境!
据统计,水泥行业也是严重过剩的。目前,虽然我们的水泥行业产能逼近20 亿吨,但国内实际需求可能只有1 4 亿吨。与此相反,作为火电生产大国,我们不仅缺电,而且电企总是巨额亏损;我们还缺煤、缺水等等。
总之,粗放式、外延型、总量扩张的经济增长模式,就是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枯竭的代名词。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第二大GDP,但我们是真正的大而不强。要想步人世界强国,中国经济必须转型升级,除此别无他路。
今天,武钢的华丽转身就是中国钢企的一个表率和缩影,值得同行学习和鉴借。随着中国钢铁产能的严重过剩,以及铁矿石价格的节节攀升,钢铁行业的经营会越来越困难,这是大势所趋。在这一严峻形势下,居然还有钢企仍在上项目、铺摊子,继续顽强地扩张产能,然而,武钢超前而动,相机抉择,并创造了我国钢铁行业的神话和奇迹。2011 年,武钢的非钢利润首次超过主业,2012 年武钢再准备追加390 亿经营非钢产业。武钢现在经营的非钢产业主要包括涉及高新技术、钢材深加工、矿产资源开发、资源综合利用,还包括筹建“万头养猪场”,以及买地种菜,并成立“城市现代服务公司”,为城市居民生活提供全方位服务。这是武钢从单一的重化工业向现代综合服务业转型的一次努力尝试。这就叫“适者生存”!该醒醒了,我们的钢企!请不要再用昨天的老眼光决策今天的钢企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