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山区县域工业发展现状及引发的思考

2012-07-22 07:52高延军
对外经贸 2012年5期
关键词:山区县平原县丘陵

高延军

(河南科技大学 经济学院,河南 洛阳471023)

河南省是我国中部地区的典型省份,山区、丘陵、平原三种地貌类型齐全,南部、西部、西北部为山区,境内有太行山、崤山、熊耳山、外方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和秦岭等山系,山地(含丘陵)约占省域面积的44%。山区县域经济是极具地域特色的国民经济,其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与历史演进的统一。基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山区县域经济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演进方式、区域发展模式具有明显的继承性、跨越性和超常规性。当前,在中部崛起战略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推动下,受历史背景、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经济基础和社会因素等方面差异影响,河南省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正处于大变动时期,涌现出许多新模式,既呈现了山区现代化的特征,也蕴涵了传统山区的痕迹。一些山区县依托其矿产资源、能源、区位、特色产业等优势,具备优先发展工业的条件,县域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快速提高,使一些落后、偏远、贫困的山区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经济发展走在了所在区域的前列。

以河南省县(包括县级市、区)为基本统计单元,本文对河南省的山区县、丘陵县、平原县发展的宏观背景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结论认为:河南省丘陵县、山区县的发展水平要高于平原县,这与全国山区县、丘陵县经济落后于平原县的整体发展态势存在很大的差异。尤其要说明的是,在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所确定的国家级贫困县名单中,河南省的17 个山区县中有11 个名列其中。近年来,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山区县域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些国家级贫困县在短短几年内迅速摆脱贫困,经济发展水平居河南省的前列,其工业主导型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集中体现了山区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但山区(含丘陵县和山区县)的资源加工型工业发展模式,及高能耗、高电耗特征和高成本的后续环境治理,成为当前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困境”,河南山区的工业发展模式可以带给我国其他山区一些启示和思考。

一、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丘陵县、山区县占全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优势明显

河南省是我国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省份,现已发现100 多种矿藏,其中已被规模化开采利用的近60 种,钼、锰、钒钛土、稀土、锂、铝土矿、耐火粘土、珍珠岩、铼、铯和天然碱等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在工业门类上,已形成能源、装备制造、机械制造、冶金、机电一体化、电子、食品、石油化工、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支柱产业。同时,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小麦主产区,小麦、芝麻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在此背景下,从河南省山区县、丘陵县、平原县占全部(指全省县域经济的全部)产业比重比较(图1)可以看出,丘陵县、山区县特别是丘陵县第二产业比重优势明显,平原县人口占全省的65%,而GDP 只占全省的54%;丘陵县人口占全省的23%,GDP 却占到全省的32%;山区人口占全省的12%,GDP 占全省的14%。在产业构成方面,就第一产业而言,平原县、丘陵县、山区县分别占全省GDP 的69%、20%、10%;就第二产业GDP 比重来讲,平原县、丘陵县、山区县分别占全省GDP 的49%、36%、16%;就第三产业而言,平原县、丘陵县、山区县分别占全省GDP 的53%、33%、14%。因此,与人口所占比重相比较,平原县第一产业GDP 所占比重十分突出,而山区县、丘陵县特别是丘陵在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优势明显。如果把山区县和丘陵县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图1 中丘陵县+山区县/全部),人口占全省的35%,而GDP、第一产业GDP、第二产业GDP、第三产业GDP 比重分别为46%、31%、51%、47%,与平原相比,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优势依旧十分显著。

图1 河南省山区县、丘陵县、平原县占全省产业比重比较

(二)丘陵县、山区县人均GDP 明显高于平原县

图2 河南省平原县、丘陵县、山区县人均GDP 及其构成比较

丘陵县和山区县是河南省矿产资源工业的集中分布区域,平原县是河南省的主要农作区。在河南省平原县、丘陵县、山区县人均GDP 及其构成方面(图2),丘陵县、山区县人均GDP 明显高于平原县,丘陵县(14903 元)、山区县(12383 元)分别比平原县(9141 元)高5762 元、3242元。在人均GDP 构成上,在第一产业人均GDP 方面,丘陵县、山区县分别比平原县少488 元、492 元;在第二产业人均GDP 方面,丘陵县(9088 元)、山区县(7404 元)分别比平原县(4434 元)高4654 元、2970 元;在第三产业人均GDP 方面,丘陵县(3815 元)、山区县(2983 元)分别比平原县(2219 元)高1596 元、764 元。由此可以看出,丘陵县、山区县、平原县间人均GDP 差距主要来自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差异,第一产业差异不明显,与全国山区县、丘陵县发展落后与平原县不同,河南省丘陵县、山区县高于平原县。

(三)工业模式是河南省优势县域经济特别是山区县和丘陵县的主导模式

图3 河南省27 个县(市)人均GDP与第二产业人均GDP 相关关系

本文就河南省人均GDP >15000 元的27 个县(市)进行统计,其中山区县4 个、丘陵县11 个、平原县12 个。对27 个县份的人均GDP 与第二产业人均GDP 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图3),结果表明,其相关系数为0.93,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河南省丘陵县、山区县、平原县中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县份都是工业为主导的模式,特别是对于丘陵县和山区县而言,工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更为显著。

由河南省27 个山区县、丘陵县、平原县主要产业类型(表1)可以看出,县域经济工业化特征显著,尤其是山区县和丘陵县,大多是资源加工型或资源消耗型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生物医药、新材料等现代工业比重偏低、规模偏小。回顾其工业发展历程,20 世纪主要是以矿产开采及其粗加工产品或初级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以“小煤炭”、“小矿山”、“小冶炼”、“小火电”等为主的“五小”产业是县域工业的主体,是典型的“资源销售型”工业,产品附加值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高耗能、高污染、低利润、产业链短是其主要特征。近年来,大多县域以煤炭、矿产等优势资源为基础,大力发展能源(火电)产业,然后依托能源优势,延长工业产业链,改造升级传统工业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由矿产开采和粗加工向矿产精深加工转变,由资源销售型向产品销售型转变,大大提升了县域工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以铝产业为例,河南铝土矿储量占全国的1/4,以前大多县是以铝土矿粗加工产品销售为主,而现在转变为“煤-电-铝”模式,即以煤发电,然后依托电力资源,发展铝深加工(包括氧化铝、电解铝、铝制品等)、煤化工(石墨电极)、建材等工业产业。

二、基于发展现状引发的的思考

(一)单位GRP 能耗、电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电耗明显高于经济发达省份

近年来,河南省山区县的工业发展主要集中在钢铁、煤炭、电力(火电)、铝等产业,这些大多属于资源加工型或资源消耗型产业,河南采掘业、原材料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低端产品占74%,轻工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占70%以上。为了说明河南省工业发展模式高耗能、资源依赖性强的特征,本文把2005年、2006年河南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GRP)能耗、电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与北京、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江苏六个国内主要发达省份做了比较(图4、图5、图6),由图可知:河南省单位GRP 能耗、电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明显高于其他几个省份,2006年,河南单位GRP 能耗分别比北京、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江苏高43%、35%、36%、32%、42%、34%;单位GRP 电耗分别比北京、上海、福建高35%、21%、10%,略高于浙江、广东、江苏;单位工业增加值显著高于其他省份,分别比北京、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江苏高65%、68%、62%、64%、72%、58%。这表明,河南经济发展还处在“高消耗、高污染、低增长”的低水平阶段,资源依赖性很强,资源利用方式粗放。

表1 河南省27 个县(市)(人均GDP >15000 元)主要产业类型比较

(二)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图4 河南省与国内主要发达省份单位GRP 能耗比较

图5 河南省与国内主要发达省份单位GRP 电耗比较

图6 河南省与国内主要发达省份单位工业增加值电耗比较

对河南省大多山区县而言,资源加工型工业经济发展模式是一个两难的抉择,一方面要依托优势矿产资源,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另一方面应高度重视由于长期的对资源粗放利用所带来的河流污染或大气污染、区域生态环境恶化、挖掘沉陷区治理和移民搬迁等问题以及后续环境治理成本过高问题。有关报道显示,2005年河南省几大水系受严重污染河段达2938 公里;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居全国第一位。同时,郑州、洛阳、开封、平顶山、焦作等城市还要面临资源耗竭而后续产业培育乏力的尴尬处境,据有关资料显示,河南省储量、产量都占全国1/4 的铝土矿,开采期已不足10年,其中,富矿2006年底就将消耗殆尽,铁矿资源2010年自给率仅为30%,金矿开采量已占总储量的74%,许多矿山已经枯竭;1980年煤炭储量居全国第十位的河南,煤炭开采量连续19年以居全国第二,预计到2020年,河南全省将有总量超过4000 万吨生产能力的矿井陆续报废,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平顶山这座“煤城”的原煤储量曾超过100 亿吨,但现在已同鹤壁市一起被列入了全国47 个资源枯竭性城市。

三、河南山区县域工业发展模式面临的抉择

河南省27 个经济发达县(含县级市)人均GDP 与人均第二产业GDP 的相关系数为0.93,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县都是工业主导模式,特别是对于丘陵县和山区县而言,工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更显著。

近年来,河南境内很多山区县又相继发现多处矿产,桐柏县(国家级贫困县)发现特大天然碱矿,陕县发现中型隐伏铝土矿、小型煤矿和耐火黏土矿,汝阳县发现特大型钼矿等。由此,工业发展模式的抉择再次摆到河南省各级地方政府面前,是继续走高耗能、高污染、开发利用方式粗放的资源加工型工业的老路,还是大力调整工业内部产业结构,延伸矿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加强研发投入和配套项目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选择基于核心企业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建设具有区域优势的工业产业集群,做强做精下游产品,同时积极培育替代产业,以生态技术为支撑,实施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和节能减排战略,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良好型”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区域经济的升级转型,是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战略性问题。

[1]陈国阶. 中国山区发展报告[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8 -12.

[2]陈国阶,方一平,陈勇. 中国山区发展报告-中国山区聚落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陈国阶. 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战略思考[J].决策咨询通讯,2004,15(5):41 -45.

[4]陈国阶,王青. 中国山区经济发展差异与非农产业贡献[J].地理学报,2003,58(2):172 -178.

[5]高延军,陈国阶,沈茂英. 山区发展对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影响[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4):280 -282.

[6]高延军. 中原城市群高技术产业联盟的组织机构创新[J].郑州航空管理学院学报,2009,27(4):32 -36.

[7]王海圣. 河南:资源诱惑下的刀尖舞[N]. 经济视点报,2006 -5 -31.

猜你喜欢
山区县平原县丘陵
北方某县靠罚款撑起地方1/3财力
加快推进丘陵山区农业生产托管服务
果园天敌(续)
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平原县大田栽培果树品种调查(续)
平原县大田栽培果树品种调查
山区县农村环境问题的思考与实践
关于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考
关于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山区县推进就业创业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