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大学体育学院 周振海
体育产业是当前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第三产业升级发展的亮点,鲍明晓(2011)指出,在未来的中国经济增长中,体育产业将成为创造财富的重要领域和全新热点。我国体育产业在经过了30年曲折前进的成长过程之后,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尤其是随着《体育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出台和各地配套政策文件的推出,未来几年体育产业集聚发展和联动升级的态势日趋明显,在这种园区化、集群化发展的思路和导向指引下,如何通过培育具有各地特色的体育产业增长极,以核心增长产业的极化增长和示范、引领带动区域体育产业乃至整个国家体育产业的发展,成为研究者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二战之后,世界经济处于恢复性增长中,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和前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纷纷把巩固国防、发展科技作为首要的战略考虑,各国经济恢复发展的竞争日趋激烈,随着时代变迁和科技发展,一国经济发展的均衡性与侧重性的矛盾和争论甚嚣尘上,究竟一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变迁的思路该指向何方,优先发展还是共同发展的问题不得不被各界所重新认知。
20世纪50年代初,经济学界爆发了关于一国经济平衡增长或不平衡增长的论战,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rançois Perroux)首创的针对传统的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提出的一种非均衡增长理论。佩鲁在他的著作《经济空间:理论的应用》、《略论发展极的概念》中率先提出了以增长极为标志,以不平等动力学为基础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的理论,其出发点是抽象的经济空间,以部门分工所决定的产业联系为主要内容。
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是增长极理论的重要推动者,他的相关论著丰富和发展了增长极理论。他在1957年出版的《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s)及《亚洲的戏剧:各国贫困问题考察》(Asian Drama: An Inquiry into the Poverty of Nations, 1968)等论著中使用回波和扩散的概念,说明经济发展及对其他地区的作用和影响,并指出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并不是同时产生和均匀扩散的,而是从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一旦这些区域由于初始优势而比其他地区超前发展,这些地区就能不断积累有利因素,从而进一步强化和加剧区域间的不平衡。
20世纪80年代增长极理论开始传入我国,时值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时期。国内一些学者借鉴和吸收了增长极理论中的合理成分,在理论演绎和实证研究方面展开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并将相关研究成果应用到我国经济建设实践中。我国实施的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等,都可以理解为增长极理论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创新与实践。
第一,我国体育产业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当前,我国体育产业主要集中在京—津、江—浙—沪、珠三角等沿海经济发达的省份,广大内地省份和西部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则相对落后,而且呈现出较大的区域特征。根据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的统计数据,2007年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存在明显的“东强西弱”,表现出东部、中部、西部各区域间在地域上的发展不平衡,呈现出东、中、西部梯度发展的差序格局。2009年北京市体育产业实现总收入500.2亿元,实现增加值91.4亿元,吸纳就业人口10.3万人,分别比2006年增长91.3%、51.6%和16.6%。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达到15%以上,超过国民经济整体增长速度。为了促进区域体育产业的发展和进步,西部地区政府部门也高度重视体育产业的发展,纷纷出台“十二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划、设立特色体育产业园区建设项目等,但是,受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西部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还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
第二,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在同一省域的不同地区也呈现显著的不平衡性。体育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高度相关性。受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在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大中城市体育产业发展水平较高,而中小城市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以广东省为例,珠三角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较快,投资结构多元化、项目多元化、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其中,广州的体育产业增长值为21.66亿元,深圳8.643亿元,珠海0.42亿元,佛山6.86亿元,东莞15亿元,中山5.741亿元,江门1.33亿元,惠州2.459语言,合计增长值62.113亿元,占全省体育产业增加值的91.477亿元;粤西、粤北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其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8.523%。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较快,但是发展质量与人们的期望还有明显的差距,且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在诸多领域内产权不清晰,产业组织不完善,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竞争力不强等。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体育服务和劳务部门发展滞后、体育用品业所占比重大、其他相关联部门作用不突出,各个子行业之间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不能实现协调发展。以2007年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构成为例,仅体育用品服装鞋帽制造业一项所占的比重就高达70.98%;另外,体育用品服装鞋帽销售业增加值占8.82%;体育组织管理活动实现的产业增加值占7.06%;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仅占4.65%,体育场馆建筑业占3.53%,体育彩票业占2.34%,体育场馆管理活动占1.82%,体育培训活动占0.63%,体育中介活动占0.24%。2006~2008年全国体育及相关产业统计公报显示:2008年全国体育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1554.97亿元,就业人数达到317.09万人。在体育产业各主要组成类别中,体育用品、服装鞋帽制造的增加值最高,为1088.31亿元,吸纳的就业人数也最多,为234.13万人;体育健身休闲业实现增加值74.49亿元;体育组织管理业实现增加值117.56亿元。另外,体育组织管理业和体育健身休闲业仅排在第三、四位,难以发挥其核心产业应有的作用。根据国外经验来看,体育产业发达程度越高,体育服务业等核心所占比重越大。所以,体育产业结构失衡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产业增长极的培育对于提升区域体育产业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培育壮大产品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高、市场需求大的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竞赛表演业为主导产业,可以有效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进程,以点带面、分层推进,实现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第二,优化的区域产业布局。在动态上,产业布局则表现为各种资源、各生产要素甚至各产业和各企业为选择最佳区位而形成的在空间地域上的流动、转移或重新组合的配置与再配置过程。因地制宜,整合区域体育产业资源,以区域性核心城市为依托,以中心城市为重点的副手周围腹地的增长极网络不仅有利于形成极化效应,还有利于增长极扩散效应的有效发挥,带动周边地区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
体育产业增长极的培育有利于充分利用不同区域各自的特点和资源禀赋等方面的优势,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之间的比较优势。最终实现整个地区体育产业的协调发展。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各地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及资源分布及状况也各有差异。有针对性地选择市场较大、辐射性强、影响力大的城市或地区作为增长极;培育资源丰富、关联度强的地区作为产业次级增长极。一方面,可以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所以,增长极推动下的区域体育产业发展,具有重点明确,序列性强的特点,在充分积聚各地区人、财、物等资源优势前提下,可在较短时间内使某些先发地区的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核心增长极和次级增长极的吸引能力和辐射能力,可以充分发挥这些城市对周边地域和相关产业的辐射和引导作用,实现体育产业增长核心区和增长辐射区的相互支撑,共同发展。
增长极的培育与发展有利于增强区域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首先,主导产业不仅本身有较高的产业增长率,对其他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的带动作用;而且是将来在产业生产总值中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部门,代表着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以主导产业为核心,能将区域体育产业结构迅速地向更加合理的方向推进,使其促进和带动地区体育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其次,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各类体育产业园区为载体,培育城市体育产业增长极网络,有利于增强城市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力与带动力,缩小区域体育产业发展差距;有利于以差异化、互补化、协作化的竞合发展,有效弥补现有行政区规划带来的不足;有利于破解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分工与合作度低、产业同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要素自由合理流动不足等难题,提高区域发展的可持续力。
培育产业增长极的前提是挖掘利用好区域优势资源,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新体育产业增长极的培育,需要紧密结合现阶段区域体育产业的发展实际的基础上,立足于当地的资源条件,充分发挥地区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等比较优势和特色;同时,吸收国内外体育产业发达地区的产业发展先进经验,走出富有地区特色的体育产业发展道路。西部地区体育产业园区的建设,可以区域内的传统体育文化、体育旅游资源、资金和技术优势等为基点,有选择性地集中力量挖掘一两个体育产业园区,形成产业园区主题。然后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产品的创新和开发,形成产业链。在整合利用这些有很强的区域性体育产业资源的同时,可以避开同质竞争,走上难以被模仿和复制的区域特色体育产业发展道路。
[1]鲍明晓.财富体育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2]刘扶民,章建成.中国体育及相关产业统计[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3]曾明星.极化增长区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为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