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铁红 魏显敬
大连附属中山医院,辽宁大连 116001
随着医疗科学的进步,人类克服了许多疾病,但是心血管疾病还在对人类的生命造成威胁。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形成血栓或冠状动脉的分支堵塞,进而造成一些心肌失去血液供应而坏死的病症称为急性心肌梗死[1]。急性心肌梗死在中老年人中比较常见,是急性冠脉综合症中比较严重的一种疾病,随着人们研究的深入,发现了NT-ProBNP与急性心肌梗死这种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已经被广大学者证实,通过NT-ProBNP该院可以对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及诊断有一种更好的认识[2]。为了发掘NT-ProBNP在急性心梗患者预后中更多的作用价值,该文在前人的基础上,对2008年4月—2011年4月期间该院收治的90例急性心梗患者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该院选取了在该院确诊就治的急性心梗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有男50例,女40例,年龄40~79岁,平均年龄为(58±4.2)岁。这些患者在发病后都被及时送往了医院,并且经过该院仔细诊断,都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下面是该院使用的一些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①持续的胸痛30 min以上;②患者的心电图2个或2个以上相邻肢体导联抬高>1 mm或着胸导联>2 mm;③CK-MB或cTn-I比正常的数值大2倍以上。以上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A组,另外,该院还选取了非心梗患者90例作为B组与A组对照,B组中男49例,女 41例,年龄 43~78岁,平均年龄为(57±3.9)岁。
该院在凌晨,对空腹的A、B两组进行静脉抽血2 mL,保存于含有10%EDTA50 μL的试管内,并加入抑肽酶2 500 U,然后采用免疫荧光双夹心法测定NT-ProBNP水平。另外,在患者入院后,该院通过超声检查A组,去测量 LVEF和LVEDVI,计算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得出 LVEF增加多于20%的有30例为重构,其余60例为非重构组。该院还对A组进行了心功能等级分级,其中Ⅰ级有21例,Ⅱ级有34例,Ⅲ级有25例,Ⅳ级有10例。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来表示,对两组数据采用t检验。
表1 A、B两组的NT-ProBNP水平比较(±s)
表1 A、B两组的NT-ProBNP水平比较(±s)
组别 例数 血浆NT-ProBNP浓度(ng/mL)AB 90 90 98.6±31.3 74.8±27.9
由表1可见,A组的血浆NT-ProBNP浓度明显比B组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A组中重构组和非重构组NT-ProBNP的比较(±s)
表2 A组中重构组和非重构组NT-ProBNP的比较(±s)
组别 例数(n) NT-ProBNP(ng/mL)重构组非重构组30 60 113.6±30.3 100.1±29.2
由表2可以看出,在A组中的血浆NT-ProBNP浓度,重构组又比非重构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A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NT—ProBNP水平的比较[(±s),n(%)]
表3 A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NT—ProBNP水平的比较[(±s),n(%)]
等级 例数NT-ProBNP(ng/mL) 心血管事件[例(%)]Ⅰ、Ⅱ级Ⅲ、Ⅵ级55 35 105.7±21.6 115.3±31.2 8(14.5)13(37.14)
由表3可以看出,随着心功能的等级的增高,血浆NT-ProBNP浓度也在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对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A组和B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病,它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长久以来,人们都在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指标,以求找到新的发现,从而可以进一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改善患者预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研究方式和设备不断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来,动态测定一些代谢酶的活性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一直非常重要的标准,但是这种方法也有它自身的局限性,因为其对酶的检测不具有专属性,而且存活时间比较短[3]。因为急性心肌梗死这种疾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所以该院需要及时并准确地做出诊断,这就需要一种指标,能够明确评定心功能损伤程度,并能较好的判断其预后。从前对急性心肌梗死危险系数的分析通常采用心电图变化、心肌损害的生化标志物,对于神经体液因素应用较少[4]。随着技术和设备的进步,对急性心肌梗死指标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现已有学者研究证明,对于患有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人都存在血浆NT-proBNP浓度升高的现象。他们认为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粥样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导致冠状血流障碍,从而引发心肌缺血、左心室充盈压与张力增加,最终使NT-proBNP水平升高[5]。NT-proBNP的半衰期比脑利钠肽的明显长,在血浆中的浓度也比BNP高,另外还有研究发现近期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或死亡率与NT-proBNP水平有关,可以作为重要的预后指标,因此NT-proBNP广泛地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和预后分析中[6]。此前就有报道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存在增高的现象且升高程度与心衰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心功能分级越高,NT-proBNP浓度越高,而且发生心血管事件概率也越高,对患者预后的情况越差。这些都在该文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笔者认为血浆NT-ProBNP水平与急性心梗有很高的相关性,该院应该推广其在急性心梗患者预后中的广泛应用,它是对急性心梗患者进行心血管事件预测的重要因素,也是对其进行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
[1]金捷.微处理器控制的植入式心脏起搏器专用电路研制[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3,9(5):11-13.
[2]王选琦,王伯良.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老年患者16例[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10(20):12-14.
[3]王梦蛟.心脏起搏器的发展及新技术[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8,23(8):84.
[4]马娜,叶玉春,张帆,等.心脏起搏器囊袋相关并发症临床分析[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2,26(2):176.
[5]杨俊娟,丁燕生,周菁,等.心脏永久起搏器置入术后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治疗经验[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卿杂志,2008,22(5):411-413.
[6]张扬.心脏起搏器术后护理及出院指导[J].中国医药指南,2011,22(16):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