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桂芬 刘娟
河北省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战略选择
■康桂芬 刘娟
河北省第八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是我省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重大战略选择。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追求结构合理、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城乡一体的城镇发展过程。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作为新一届省委的高端谋划,将成为我省优化经济社会和城乡结构,打造区域竞争新优势的强力引擎。
为什么新一届省委要提出“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战略谋划呢?这是因为,实施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战略以来,虽然我省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聚集能力和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升,2010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4.5%,比2005年提高6.8%,但从总体上看,我省城镇化发展仍处于滞后状态——滞后于我省工业化水平、滞后于全国城镇化水平,突出存在“五个不够”:
城市空间布局“不够优”,大中小城市发展不协调。推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培育跨区域城市群,是当今国内外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形态,但我省城镇结构和空间布局欠优。一方面,大城市偏少,缺乏辐射带动能力,2010年石家庄在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仅为第46位,有7个设区市城市人口不足100万,衡水等市城市人口甚至不足50万;另一方面,中等城市断档,小城市彼此封闭,城市间经济互动性、开放对接性偏弱,难以形成有竞争力的城市群,难以获得“1+1>2”的集群发展效益。
城市繁华度“不够强”,对中高端产业聚集能力较弱。我省城市发展的产业动力不足,11个设区市创造的生产总值只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强,而浙江省11个设区市生产总值占全省的一半左右。从城市产业结构看,钢铁、建材、化工等传统工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凝聚、培育不足,尚未形成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的态势。
城镇规划建设标准“不够高”,质量和品位有待提升。部分城市缺乏科学规划,存在粗放化、破碎化发展现象,城镇发展演变成“圈地运动”,稀缺的土地、水资源被过度消耗,城市运营成本高,功能分区不合理。城市建设品位不够高,缺乏有特色、有文脉的精品建筑和重点街区,特别是对燕赵文化、民俗文化、地方文化的挖掘不足。
城镇设施“不够齐全”,承载功能有待增强。由于城镇投融资渠道不畅,许多地区的交通、通信、供热、供气、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交通拥堵现象有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蔓延的趋势。此外,文化教育、体育健身、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发展不足,覆盖面不够宽,服务标准偏低。
城建配套制度“不够完善”,民生问题有待解决。如部分地区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中,由于补偿标准偏低、补偿方式单一,导致社会矛盾、群体事件时有发生。而且,农民工进城涉及的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门槛仍然偏高,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尚未形成。
如何加快河北省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呢?根据省第八次党代会报告,2015年全省城镇化率要达到51.5%,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并实现城镇规模结构、环境质量、聚集能力、承载能力和文化品位的全面提升。为此,我们认为加快我省新型城镇化进程要遵循五大路径:
第一,积极打造以“两群一带”为核心,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镇空间新格局。环首都城市群要按照“四心”(承德、张家口、廊坊、保定)、“三区”(三河、大厂、香河为核心的京东新区,涿州、涞水、高碑店为核心的京南新区,怀来、涿鹿为核心的京北新区)、“多点”(14个环首都县、市、区)的空间布局,实现与北京在产业协作和交通、通信、信息、金融、市场、公共服务等体系的对接互通。冀中南城市群要按照“一核”(石家庄)、“三心”(邯郸、邢台、衡水)、“四区”石家庄正定新区、邯郸冀南新区、衡水滨湖新区、邢台新区)的空间格局,打造区域竞争新优势;沿海城市带要按照“三心”(秦皇岛、唐山、沧州)、一带”(沿海11县、市、区和9个产业功能区构成的沿海经济带)、“三极”(唐山湾国际生态城、北戴河新区、黄骅新城)的空间格局,建设成为环渤海地区新兴增长极。
推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石家庄、唐山要积极发挥省域中心城市的领跑功能,邯郸、保定等其他9个设区市要拉大城市框架、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迁安、任丘、定州等一批基础、潜力好的县级市要扩容升级为新型中等城市,同时打造一批特色县城和重点镇,从而构建起“省域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新兴中等城市——特色县城——重点镇”梯度分明、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的新型城市体系。
第二,加快城镇改造建设,实现城镇设施、功能、产业、管理“四个上水平”。省委书记张庆黎强调,必须着力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城市功能、聚集优质产业、强化精细管理,实现城市建设上水平。完善城市配套设施,按照“功能完备、风格多样、布局合理”的原则,推进基础设施扩容、升级和改造,到2015年,全省建成较为完善的交通、通信、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防灾等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城市功能,着力完善生态、宜居、服务、文化、管理等高级功能。集聚优质产业,按照以产兴城、城产互动的原则,加快建设一批产业聚集区,促进产业向园区聚集、园区向城镇集中。强化精细管理,突出人性化、标准化、数字化管理,整合市政、公用、公安、交通运输、市容、园林、环境保护等管理资源,促进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建立数字规划、数字城管和数字住房三大平台为基础的现代城市管理体系。
第三,创新发展理念,引领城镇转型升级。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的城市发展模式,助推我省从粗放型城镇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城镇发展方式的转变。如树立“低碳城市”理念,全面推广绿色建筑,鼓励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推广普及先进适用的节水节能器具,推行低成本、低能耗、低污染的城镇发展方式。树立“智慧城市”的理念,建设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和政府、商务、农业信息网络平台,用信息化提升城市发展的各个领域。树立“紧凑城市”的理念,杜绝“满天星”式的分散开发模式,在重要交通节点和街区,加大开发密度,实现城市集约发展。树立“品位城市”的理念,重点谋划精品建筑、文化片区、城市色彩,塑造富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品位的品牌城市。
第四,整体谋划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围绕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就业和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政策措施“六个一体化”,“十二五”期间,重点抓好石家庄、唐山两个城乡一体化试点市,环首都14县(市、区)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和冀州、任丘、巨鹿、涉县等一批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县建设。
第五,创新城镇发展的体制机制,强化制度支撑。为增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制度驱动力,要加快城建投融资、土地管理、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相关制度创新。如为强化资金支撑,要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采取市政债券、企业债券、增资扩股、上市融资、信托计划等形式加大直接融资力度,并广泛采用BOT、TOT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地方政府的城建债务风险。另外,持续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建设用地市场,健全对进城农民的就业扶持、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制度,使其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真正实现居住方式、就业方式和生活品质的全面升级。
作者:康桂芬为中共河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刘娟为中共河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责编/赵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