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外国语学院文化传播学院 张恒军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推进文化体制的改革。2010年国家广电总局颁布的《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政策上首次对纪录片和纪录片产业做了定位,纪录片是形象展示我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文化载体,纪录片产业是我国重要的文化产业。为响应国家政策号召,2011年元旦,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正式面向全球开播。可以说,这一国家级纪录片平台的形成,将对我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主流价值的传播、文化生态环境的构建以及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它与包括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湖南电视台金鹰纪实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纪实频道和辽宁电视台北方频道在内的多家地方频道一起,构建了我国纪录片主流媒体传播平台的全新格局。
目前,我国纪录片企业的生力军不断壮大,制作团队专业化、资金融合的多渠道化等使纪录片产业经营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一个集研发、制作、交易和播映为一体的纪录片产业链业已形成。
纪录片的生产不仅仅局限于内容制作,还包括内容策略的制定、生产成本的控制以及品牌意识的培养。但就我国目前的现状而言,除了内容制作这一环节外,可以说,其他的各个环节几乎还没有建立,更谈不上完善了。目前,我国的纪录片产业链还有待加强和完善。
这也是中国纪录片产业链中比较普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各个业务环节之间不能按照其内在的要求来建立一个有效的利益互动机制,而是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去控制纪录片的生产。例如,业务链上游的调查、策划等环节落后,导致不能适应现阶段纪录片产业的发展要求,这就直接影响了纪录片产品的后期一系列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
主要表现在:下游交易市场发育迟缓,资源配置单一;中游市场化程度低,播放、传输只依靠行政力配置;上游的资金市场结构最为单一,其资金的主要来源依靠政府的财政支出或者电视台的内部出资。国内有众多的媒体资源以及各种题材资源,更是不乏纪录片的制作公司,但是,在中国并没有实现将这些有利的资源强强联合起来,这也就导致了我国纪录片产业的弱小。
国产纪录片产业上游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导致产业结构单一,不能实现跨行业生产。下游资金来源更为单一,主要来自政府或电视台的行政支出,这样就限制了纪录片的创新性。从销售角度来说,国产的纪录片不面向第三销售市场,只停留在各个电视台播出,这样就减少了票房的收入。
这是由于国家在纪录片生产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行政力的干涉导致了纪录片模式化、僵硬化。由于国产纪录片的资金来源单一,不能广泛地吸收社会资金,再加上目前大量缺乏制作型人才。绝大多数是电视台的工作者,这些纪录片制作中所涉及的资金和设备,也都是由电视台统一划拨,正是因为这种机制的存在,才导致纪录片的制作者根本不考虑纪录片的质量好坏,只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
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得以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历史事实早已验证了文化产业必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尤其是当前我国处于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转型期,文化产业凭借其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而成为了我国市场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朝阳产业,在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变以及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和作用。纪录片不仅是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同时也属于市场运作下最终进入流通领域的消费品。需要通过商业手段进行盈利,继而扩大再生产,而纪录片作为文化产品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都是在完成发行,进入接受环节之后,才能得以实现的。纪录片的产业化发展,具有经济价值,可以说,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的纪录片都赢取了相当可观的商业利润。
实践证明,作为我国文化产业整体中最为重要一环的纪录片产业,具有不断拉动国内经济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建立健全纪录片的生产、制作以及市场营销的产业链,走真正的产业化发展之路,使其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和手段,这是纪录片产业化发展的一大内驱力。
意识形态性是区别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一个最大属性和特征。文化产品作为精神消费品,必然会形成某种文化倾向,表现传播主体的文化意识,在我国的精神文化建设中具有非常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当文化以一种产业的形式存在时,它的经济、文化功能便不可避免地相互纠缠在一起,因此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的扩展市场的能力只是其基本,更重要的是它所承载的意识形态能够在更加广阔的空间内得以传播。政府扶持纪录片产业,把纪录片的生产、制作以及消费等各个环节进行有机的整合,将有效实现纪录片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实现宣传政治观念的隐性化,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广泛传播。像《故宫》和《大国崛起》这类纪录片,就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进行传播,并肩负着我国文化传播、社会价值引导的重要责任,但是最为重要的价值还是在于更加突出地体现了纪录片在市场经济运作之下,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加以塑造的强大的文化功能。对于全球市场来讲,意识形态性能够更加明确我国纪录片在全球政治文化宣传上的态度和立场。由于国家对外政治宣传的实际需要,推动我国纪录片市场发展,最终建立完善的市场运作体系,真正实现我国的政治表达,需要不断探寻我国纪录片流通的新出路,这也是纪录片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内驱力。
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不仅体现了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形象,同时还真实地反映了本民族的特性和民族感情。而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属于一种静态资源,所以必须通过市场运作来实现其本身的价值。民族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产业化的推动,民族文化要想跳出静态资源的固有框架,成为一种与市场有机结合的产业资源,就必然要经历商品化和市场化。纪录片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必须要满足人们的在精神文化层面的消费需求,同时也要肩负起一定的民族文化传播的使命。纪录片在生产、制作以及流通等环节都需要一个完善的市场运作机制和产业结构链。从国内现实角度来讲,纪录片能够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民族文化的融合和碰撞。纪录片属于一种集纪实性、客观性和无复制性于一体的艺术,可以包含不同的民族特征,能够真实反映不同状态下人们的社会生存环境,为各民族全面了解自身和他人的生存环境提供一个贴近事实的交流平台,有利于东西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进一步交流,互尊互重,在人类文化的发展中得以理解和传承,进而反思现实,谋求共同的进步。民族文化传播的使命成为我国纪录片产业化发展的又一内驱力。
现在,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处于后期阶段,我国的纪录片产业也面临着空前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我们应该积极地去应对机遇和挑战,做出一些重大的革命性的调整。
纪录片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承与宣传的重要载体,对此政府应重视纪录片在文化传承、保护以及对外传播中的独特作用,积极地实行“跳出来”战略,从以前旧的制度中跳出来,采取新的机制来刺激纪录片产业的发展,增强创造性的比例,对纪录片的质量有更好的刺激。要加大纪录片产业的规划步伐,将中国国内市场里的大量资源进行有机结合。更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与人文资源,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采取新的资金计划,改变原有的资金大部分由国家投资的传统局面,把纪录片向电影发展,利用资金的多元化与利益化来刺激制作者,以便提高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制作标准,结合中国实际现状,提高国内纪录片产业的新标准。基于此,一方面纪录片行业组织要加快调研,研究制定国产纪录片行业标准,能够与国际各大纪录片产业组织接轨。另一方面是充分发挥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以及各种电影电视节展等的作用,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和交易平台,促进我国纪录片产业的发展。
促进我国纪录片销售市场的发展。例如,刺激第一次销售,第二次销售与第三次销售的有效结合及互相配合协调发展。这样一来,不仅会提高我国纪录片的利润,还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刺激纪录片产业的发展与技术的革新,这样对纪录片的发展将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我们应该积极提高自己的生产制作水平和技术要求,来满足市场日益增高的要求。在充分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同时,巩固国内市场,开拓外国市场,把我国的纪录片产业打向国际,走向世界。
对纪录片进行分别管理、区别管理,以好的管理促进产业快速发展,要按照不同的标准,不同的原则,把纪录片分类管理起来。因为一个好的管理制度会使整个产业变得有条不紊,循序发展,健康进步。在管理中应制定如下制度:一是独立创作的管理。要积极鼓励独立创作性的纪录片作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通过政府的或者协会的行政力加大对纪录片产业的资金支持。政府也可以拓宽资金来源,不断地创新,这样就可以加快促进我国纪录片产业的发展。二是对非公益性的纪录片管理,重点是促进发展,要按照“政府引导、社会投资、市场运作、产业监管”的方式鼓励其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可以采用电影或者电视剧的制作方法和管理手段,由制片人投资,并由其进行销售,令其自己负责所制作纪录片的利润。这样会刺激制作者提高纪录片的制作水平,更会促进纪录片产业的全面提升。三是确定国家重大项目的纪录片管理,特别是重大的公益性纪录片;在确保指导方向正确的前提下,重点探索“项目招标、市场运作、社会生产、政府买单”的更多重大题材,例如,少儿题材、科技题材、公益题材等方面;鼓励和支持公益性纪录片项目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丰富广大观众的眼球。
[1]王忠丽.市场化环境下纪录片生存状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2]刘小文,吴木坤.市场·题材·形态——中国纪录片转型论[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03).
[3]程春丽.当前我国纪录片市场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电视研究,2012(01).
[4]蔡杰.中国纪录片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