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春燕
2009年我国实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简称“新医改”),新医改方案的发布旨在完善我国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切实减轻公民的医疗费用负担。新医改背景下,医院必须调整自身的运营模式,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改革财务管理的新思路,使其适应新的医疗制度,才能保证医院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医院作为特殊的服务行业,消费群体的特殊性是其区别与其他行业的关键特征,新医改要求医院更重视其社会的服务效应,目的是为了让群众获得更好的医疗资源,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局面,同时要求医院合理的获取和使用资金,关注自身的经济效益。
新医改的目标是追求医院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强调社会效益的同时,通过各种方式保证医院能够正常运转。如新医改倡导的是政府主导的多元的投入机制,通过提高政府投入的方式减轻群众的医疗负担,医院通过以收抵支的方式获取收益,这就要求医院加强自身的财务管理,控制成本,提高自给能力。
新医改为了促使公共医疗服务的均等化,降低群众的医疗负担,将医院的补偿渠道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以及财政补贴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贴两个渠道,逐步的推行医药分开,改变过去以药养医的运营模式,要求医院接受政府拨款,同时必须承担政府指定和委托的低价医疗服务,改变过去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运营模式。
医改之前,由于医院基本上保持自收自支的状态,因此医院的盈利目的性较强,医院为了维系自身发展,过分的重视获取经济利益,而忽略了自身的社会服务的重要作用。随着以药养医模式的转变和政府补偿机制的调整,医院面临着经营环境和经营方式的巨大考验,在各个医院竞争拼设备、拼技术的背景下,医院的投资管理势必应承担起更重要的作用,经验的缺乏是其面临最大的风险;另一方面从医院的领导层面来说,医院领导大都是业务界内的精英人士,重视的也是业务水平,财务管理的意识和水平仍是十分薄弱,成本控制意识亟需加强,否则医院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
医院预算本是实现预算目标,进行内部控制,保证资源合理优化配置的重要工具,但在我国医疗卫生系统中却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预算管理多流于形式,医院的预算大多是为了应付上级布置的任务和争取更多的预算拨款,对预算的管理和控制功能并未真正发挥作用,也缺乏相应的管理和评价机制,使预算的作用大打折扣。
目前,医院对资产管理能力还处于较低层次。如大型医疗设备采购,缺少财务部门的专业可行性分析,仅根据业务部门的需要就审批投资采购的方式是不科学的,会导致医院资金的浪费或可能引起的资金占用带来的财务状况恶化。而对于流动性较强,需求量大的各种医疗耗材的管理同样需要财务人员的专业指导以缓解利用率底、占用资金大的不良模式。
新医改的实施对医院的收入渠道进行了调整,医院为了维持自身的运营安全性必须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一方面医院领导和财务人员要树立理财观念,充分了解财务工作,摸清医院的运营流程和运营环境,为提高风险管理意识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要提高财务人员的介入范围,发挥财务预测和决策的辅助作用,提高风险警觉性,降低医院决策过程的风险度。
新医改要求加强医院的成本控制,要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控制和配置作用。首先是要加强领导的重视程度;其次是要运用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全面、科学的对各项收支统筹管理,控制成本的同时力争更多的财政补助;最后是建立预算的责任控制体系,提高预算的约束力,保证预算的严格执行。
对于占用资金规模较大的大型医疗设备,采购前应有业务部门立项讨论决定,同时应有财务人员介入做财务可行性分析,采购时应履行公开的采购招标制度,对于小额的流动性较强的医疗耗材,应由财务人员根据需求量和周转水平制定科学的采购计划;在日常的资产使用和保管中应由专人负责,对各项资金支出应定期的清查考核,防止资金的意外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