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师范学院商学院 尉静
2011年下半年以来,在欧债危机和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的影响下,全球经济前景相当不乐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月24日对2012年球经济增长预期,分别为3.3%和3.9%,比2011 年9月的上次预期值分别下调了0.7个和0.6个百分点。对中国经济今明两年的增长预期也分别下调了0.8个和0.7个百分点,分别8.2%和8.8%。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对我国的对外贸易面临新的挑战。
我国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是建立在充裕而廉价的资源投入和庞大而稳定的国际市场的基础上的。然而,随着国际市场上能源、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的攀升,导致出口产品成本上升,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外贸低成本优势弱化,粗放的数量扩张型增长将很难继续。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初级生产原料对国际市场依赖逐年增加,2010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急剧上涨,包括铜、铁、铝、煤炭、矿石等多种重要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带动了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一直以来我国存中稀缺要素在出口产品的生产成本的价值被低估,如土地等,并没有真正形成“要素价格”。然而,随着我国能源、土地、环境等要素价格改革不断推进,外贸出口企业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将进一步增强。充裕和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也在逐步减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出口集中地区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频频出现劳动力供应不足的 “用工荒”。二是“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形成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这将使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合理较快的增长。我国的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不断失去价格上的竞争优势。
成本上升会推动出口产品价格上涨最终导致我国出口在世界市场上的价格优势减弱,竞争力下滑,国外客户会积极寻找替代供应商。再加上我国出口产品多为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周边东南亚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步显现,如:孟加拉国、越南、柬埔寨等国家产业链配套日趋完善,加工能力也不断提高,我国产品在美欧日等传统市场份额逐步被挤占。
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各国经济的复苏进程依旧缓慢。据IMF对2012年经济的最新预测显示:2012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从2011年的3.8%,将为将为3.4%,其中美日分别为增长2%,欧元区仅增长0.2%.世界贸易将从2011年增长5.6%将为3.6%,并有可能为零增长。2012~2013年先进经济体的经济活动平均将扩张 1.5%。比2011年 9月《世界经济展望》的预测的 2012年增长率下调了 0.75个百分点。美欧是中国主要的出口市场,欧元区、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面临着高失业的困扰,持续的高失业率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需要。欧盟主权债务危机持续蔓延,各国政府为改善其预算收支状况,要么采取削减开支,要么采取增加税赋,这都会要抑制消费需求。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纷纷回归“实体”经济,重新重视生产、制造和出口,再工业化成为热门话题,超前消费的模式遭到深刻的反思。总体上来看,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将面临严峻的外部需求形势。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为了保护和支持本国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部门的出口,向外转嫁危机的意图愈加明显,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纷纷调整经济政策,我国不可避免地成为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目标。从欧美发达国家到部分发展中国家,频繁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而且贸易摩擦政治化倾向不断抬头,预计2012年贸易摩擦仍将处于高发期,我国应对形势将愈发错综复杂。各种直接或间接对中国产品的进口禁令、进口许可证管理、海关价格监管措施、卫生标准等其他贸易措施层出不穷,许多国家还将针对我国的技术标准、检验检疫、环境、劳工保护、人权等方面增加社会责任壁垒。“入世以来(截至 2011 年末)我国遭受国外贸易救济调查765起,连续17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6年成为全球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
随着国际产业梯度转移,发达国家主要致力于产品和市场的设计、研发,将传统的工业制造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我国劳动要素丰裕,而资本、技术的相对匮乏,巨大的劳动力供给,这使得我国可以承接发达国家的产品生产与加工制造环节的对外转移,尤其是低技术含量的加工与组装环节。这使得我国成为所谓成品出口大国,而在产品价值链的主导环节上,如研发、设计、营销、品牌,技术服务、原材料的采购供应、资金的筹集调度和财务控制等,环节上,我国基本上不具备任何优势。因此,就我国在全球分工仅限于产品生产制造链条的低端,表现为投入了大量劳动要素,但利润微薄。
虽然,我国劳动力以及要素成本在逐步上升,导致低端和低附加值出口产品的优势正在弱化。但是,我国的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现状并没有根本的改变,要素成本的上升不会促使现有优势产业(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机电产品)进行大规模的海外转移。如果我们茫然放弃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那样我国的外贸发展就会面临,新的高端的产业在短期内上不去,旧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又丧失了的困境。因此,转变我国的外贸发展方式,必须立足于实际,在保持现有优势的基础上,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我国今后应逐步增加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延长出口产业价值链,提高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在我国出口贸易中的比重。总之,我们既要保持和增强我国在传统优势出口产业的同时,又要积极推进出口企业的技术、品牌、质量、服务的创新。品牌的培育、创新以及研发能力的提高,在我国外贸方式转变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这些都取决于我国的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提升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积极培养人才。只有提升人力资本我们才可以吸收最新的科技知识,提升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附加值。
正确认识进口的对一国经济的推动作用,摒弃只有出口才能拉动一国的经济增长的思想。在转变出口产品结构的同时也要考虑转变进口产品结构。“外部危机的一个伴生机遇是,引进技术、人才、管理模式的障碍大大减少、可获得性大大增加、交易效率大大提高”。故我们要借此机会,优化我国进口产品结构,尤其是扩大国内紧缺的高技术含量的商品和资源性初级产品的进口规模;继续鼓励有利于推动我国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环境保护的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及零部件进口。这样一来,将引进的先进技术与到我国传统的优势产业相结合,必将有利于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适度扩大我国进口额,可以促进外贸的长期平衡发展。
应对后危机时代的新贸易壁垒,我们关键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首先,出口企业要主动适应国际标准,才能使我国企业的综合能力与发达国家企业可以匹敌。其次,全面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培育企业的自主品牌,加大企业的研发能力,增加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实现出口商品结构的转变,以减少贸易摩擦和贸易冲突。同时,要政府要充分发挥好其在外贸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政府要不断通过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贸易管理制度,为外贸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贸易环境。
[1]张茜倩.全球贸易保护风潮与我国外贸发展[J].湖北社会科学,2011(12).
[2]刘惯.超出口型企业扩大国内市场:问题、原因与对策[J].国际贸易,2012(1).
[3]吴桂华.后金融危机时期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