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道路自信

2012-07-13 04:12李君如
前线 2012年12期
关键词:道路特色建设

李君如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党的十八大报告以“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为题,把历史、现实和未来串联起来,回顾过去五年和十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所做的工作,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夺取新胜利的基本经验,确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部署今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和改革的任务,提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历史使命。学习十八大精神,落实十八大提出的各项任务,最重要的就是要增强“三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我以“道路自信”为题,谈一些心得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途径

众所周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这是我们党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高高举起的一面旗帜。党举起这面旗帜,向全社会昭示:我们党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不移地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就论述了这个问题。他说:“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十八大报告重申了这一论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实现形态,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科学社会主义从诞生以来,就具有学说、运动、制度三种含义或三种实现形态。它不仅是一种学说,而且是一种运动,是一种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制度而诞生的学说和运动。在这三种实现形态中,“运动”是一种实践,既是“学说”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又是“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基石;而“学说”是“运动”及其要实现的“制度”的理论指南;“制度”是创立“学说”、推进“运动”的目的和归宿。

社会主义运动作为一种体现着无产阶级自觉能动性的实践活动和实践过程,存有无产阶级怎样把握好社会主义运动“从何处来”、“往何处去”的问题,即“道路”选择的问题。1843年9月,马克思在写给阿尔诺德·卢格的信中述及工人运动内部思想混乱时说,看来内部的困难几乎比外部的障碍更严重。虽然对于“从何处来”这个问题没有什么疑问,但是对于“往何处去”这个问题却很模糊。不仅在各种改革家中普遍出现混乱,而且他们每一个人都不得不承认自己对未来应该怎样没有确切的看法。1844年10月初,恩格斯在巴门给马克思写的信中也说:“我在科伦逗留了三天,我们在那里所开展的巨大的宣传工作使我惊奇。那里人们非常活跃,但也明显地表现出缺少必要的支柱。只要我们的原则还没有从以往的世界观和以往的历史中逻辑地和历史地作为二者的必然继续在几个著作中发挥出来,人们就仍然不会真正清醒,多数人都得盲目探索。”恩格斯还深刻地指出:“如果把道路指给他们该多好!”他在信的结尾对马克思说:“你要设法赶快把你所收集的材料发表出来。早就是这样做的时候了。我也要把工作加紧干起来,今天就要重新开始写作。”从这两封信中,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这一革命学说,是为了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特别是为了解决工人运动“从何处来”、“往何处去”这一根本问题,向斗争中的无产阶级“指明道路”。换句话说,讨论“运动”问题,必定会涉及“道路”问题。

与诞生马克思主义的欧洲国家不同,在中国,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更要从本国实际出发,找到符合中国社会各个发展阶段实际的正确道路。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都经历了寻找正确道路的艰难过程。这是因为,近代中国是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具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具有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条件,无论是当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进行革命,无论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还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的新政策,都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从未遇到过的新课题,必须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我国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探索。”

回顾历史,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赢得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既坚持学习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又反对“本本主义”,并为此进行了长期的艰辛探索,在实践中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形成了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如果把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就可以注意到两点:一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不仅是理论创新的过程,更是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过程和制度创新过程。另一点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实践在先,道路的探索在先,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都是在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推进的。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一样,也有学说、运动(实践)、制度三种实现形态,但是它的次序有特殊性:一是实践(道路)形态,二是理论形态,三是制度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实践形态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中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必须指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当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时候,就意味着在实践中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唯一途径;就意味着在理論上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就意味着在制度上要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党的十八大深刻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实现形态之间的关系,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中发展中国的道路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第一位问题。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振聋发聩地指出:“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之中发展中国的唯一正确道路。

“文化大革命”使党和国家面临着十分困难的局面,同时把人们的思想搞乱了。从“文化大革命”走出来的中国,是继续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老路,还是走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邪路,抑或是闯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路?党和国家面临着向何处去的历史抉择。在这个重要的历史关头,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挺身而出,以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从党的路线破题,领导全党进行拨乱反正。一是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领导和支持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二是果断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全党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到经济建设的战略转移,并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党的政治路线;三是大刀阔斧地平反冤假错案,在解放大批老干部的基础上提出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标准,形成了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组织路线。在此基础上,以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为重点,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完成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的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全党实现工作重点转移后,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那么,在实践中我们是怎样探索并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

历史告诉我们,邓小平同志领导的探索有两个起点:一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二是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过去,我们讲得比较多的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对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强调不够,这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我国农村区域广大、农民人口众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作为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基础作出了很大贡献,也受到很多束缚;我国经济文化的落后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生活贫困也主要体现在农民贫穷上。因此,农村的改革牵动全局,影响深远。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原有的农村经济,总体上没有完全摆脱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的小生产状态,农村通过改革解放出来的生产力还不完全是现代社会化的生产力。而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对我国的生产力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包括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这种现代化的生产力,可以通过自主创新和艰苦奋斗逐步达到,也可以通过借鉴、利用和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管理方式和经验来实现。因此,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10月就提出:“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后来又提出利用外资的问题:“利用外资是一个很大的政策,我认为应该坚持”。这就提出了一个新的发展思路,即在对外开放中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这个思路的创新意义和历史贡献,直到现在才被充分认识,但在当时许多人看来,这仅仅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辅助手段。邓小平同志的这个思路,首先体现在四个经济特区的创办上。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5月,决定将这四个出口特区改为经济特区。邓小平同志把这些特区看作是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同时看作是一个“基地”,现代经济发展的基地、培养人才的基地。实践证明,创办经济特区的试验是成功的。因此,从实践上考察邓小平同志的探索过程,创办四个经济特区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样,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起点。

邓小平同志领导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这两个起点,是实践的起点,影响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两个历史特点:

其一,从中国实际出发推进经济体制和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农村改革起步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央决定把改革从农村推向城市的时候,也就是开始全面改革的时候,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深刻地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一科学结论,标志着我们的实践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主题。这一科学结论的鲜明特点,是强调建设社会主义要从中国实际出发,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國情出发;要敢于承认落后,不能重犯超越阶段急于求成的错误。但是,承认落后不要固守落后,要善于改变落后。因此邓小平同志不仅提出要从中国实际出发,而且提出要改革、要发展。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践,就包含了从中国实际出发和改革发展两方面的意义。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进程及经验,首先要认识到,从中国实际出发推进经济体制和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这一伟大实践的极其重要的历史特点。

其二,在与经济全球化相联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兴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开始,我们相继开放了沿海十四个城市,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批准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一步一步走上了在对外开放中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在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开放与改革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特别是在扩大对外开放过程中,使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供了有利条件。值得提出的是,邓小平同志作出对外开放这一重大决策,不仅是因为实现现代化的需要,而且是因为他敏锐地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的走向,看到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可能和条件。他在1978年9月最初提出对外开放问题的时候就说:“我们现在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有好多条件,毛泽东同志在世的时候没有,现在有了。中央如果不根据现在的条件思考问题、下决心,很多问题就提不出来、解决不了。”“经过几年的努力,有了今天这样的、比过去好得多的国际条件,使我们能够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吸收他们的资金。这是毛泽东同志在世的时候所没有的条件。”确实,从上世纪70年代起,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显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对外开放政策,抓住了这个难得机遇,抓住了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难得机遇。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鲜明的特点,但是,90年代末出现了一个反全球化的潮流,并不断发展。1999年11月30日,世界贸易组织第三届部长会议在美国西雅图开幕,会场外来自世界各地的4万名反全球化人士集会抗议,与警察发生冲突。这起抗议事件标志着世界范围反全球化序幕已经拉开。现在,有两个世界性论坛在对抗:一个是总部设在瑞士达沃斯的世界经济论坛(1971年成立),是经济全球化声音比较集中的场所;另一个是在巴西南部城市阿雷格里港成立的世界社会论坛(2001年成立),是集中反映反全球化要求的场所。这就给我们党出了一个难题:是参与经济全球化还是参与反全球化?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认真研究这个问题,强调“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看到:“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不仅加剧着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资金、技术、市场和资源方面的竞争,也加剧着一些国家内部的贫富矛盾,引发社会冲突。”因此,我们作出了既参与经济全球化又坚持独立自主,努力维护我国经济安全的战略抉择。从邓小平同志提出对外开放,到江泽民同志决策参与经济全球化,使我国走出了一条在与经济全球化相联系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由于这条道路是在世界市场的竞争中,达到互利、双赢,而不是通过军事扩张或集团对抗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因此又被称为“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可以说,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中的又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特点。

研究上述两个历史特点,就要如胡锦涛同志所多次强调的,努力从国际国内形势的相互联系中把握发展方向,从国际国内条件的相互转化中用好发展机遇,从国际国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从国际国内因素的综合作用中掌握发展全局。

改革开放的这些生动实践,为深化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提供了鲜活的经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理论概括,完善和发展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十一届六中全会在系统总结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经验时,首次对我国要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现代化建设的步骤和阶段、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完善、正确处理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社会主义民主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基本问题,作了初步概括,并且明确指出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所确立的“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的“主要点”。

在这样深刻的拨乱反正和创造性探索过程中,邓小平同志开始思考中国究竟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的基本问题。1982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大,是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后召开的第一个党代表大会。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性时刻,邓小平同志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来自于实践的“基本结论”。这意味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拨乱反正、全面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仅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而且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独特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命题的提出,使得中国共产党人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有了一个科学的方向和目标。从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成了中国共产党历次党代会报告的主题,成了中国共产党人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从此,中国的社会主义走上了蓬勃发展的新路,中华民族走上了伟大的复兴之路。

因此,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重要的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胡锦涛同志要求,我们必须毫不动摇走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解放思想始终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改革开放始终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必须毫不动摇推进改革开放,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信心百倍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现代化为目标的全面发展的道路

坚持改革开放,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那么,什么是中国特色社會主义道路?理论界的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就是怎么概括和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党的十七大破了题,十八大予以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按照十七大的界定,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十八大进一步作出表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者最重要的变化,一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中增加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使之成为“五位一体”的布局;二是在奋斗目标中增加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这条道路,形象地说,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沿着“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行进,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全面推进,最终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走向具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个元素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十分丰富,至少包括了五个基本元素: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从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坚持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四大发展目标。

关于经济建设问题。十八大报告强调了三个重要问题: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是胡锦涛同志一再强调的一个重大是非问题,澄清了近年来有人以中央强调加强社会建设为由头否定经济建设是中心的错误观点。二是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这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个重大判断,回答了邓小平同志的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澄清了有些人把两者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三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因此,我们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关于政治建设问题。十八大报告强调了四个重要问题: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把政治体制改革摆在改革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坚定不移加以推进,取得了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就回答了一个长期困扰许多人思想的重大问题——中国有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事实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是在民主政治建设上取得了重要突破,才为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条件。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与政治是不能机械地割裂的。中国的第一场改革,即建立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改革,就是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并取得成功的。经济体制改革每深入一步,都需要政治体制改革加以保障。反过来,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上犹豫不决,经济体制改革也难以推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时,胡锦涛同志就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中取得了七大进展。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了这个重大问题。二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是我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始终不能忘记的根本原则。三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是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的人民民主,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此,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应该讲,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我们在民主政治问题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其中之一就是形成了社会主义民主的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两种形式。我们要善于把这两种形式结合起来,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同时,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治的统一、尊严、权威,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关于文化建设问题。去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已经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榮的决定。十八大进一步强调,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其中有四个重要任务: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十八大报告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了阐述,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三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四是增加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关于社会建设问题。十八大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此,报告强调了三个重要问题:一是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二是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三是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任务,包括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等。特别是,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论述“全面小康”的新要求时,已经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十八大进一步把它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指出: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此,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报告强调,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现代化为目标的全面发展的道路,是在改革开放中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被实践反复证明的唯一正确道路

在十八大召开期间,国内外舆论都认为,在过去五年和十年,中国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了“黄金十年”的辉煌成就。

党的十八大在回顾过去五年工作时指出:十七大以来的五年,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的五年,是我们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五年。报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两个方面,对过去五年的工作作了总结:一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面,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二是在党的建设方面,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继续推进,思想理论建设成效明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重要成果,党的建设改革创新迈出重要步伐;党内民主进一步扩大;干部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才工作开创新局面;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进行,基层党组织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

报告在回顾和总结过去十年的成就时指出,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十年来,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如果联系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的历史,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30多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我们锐意推进经济体制和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激发了整个社会的生机和活力。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在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我们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不断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的体制机制,为我国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30多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我们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二,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一;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对外投资大幅增长。

30多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的位次由1978年第10位上升到目前的第2位,仅次于美国。我国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30多年也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30多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日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有效实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不断扩大,人权事业全面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更加和谐。

30多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建设卓有成效,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民道德建设、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文化事业生机盎然,文化产业空前繁荣,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人们精神世界日益丰富,全民族文明素质明显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增强。

30多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我们以民生为重点大力推进社会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和谐稳定得到巩固和发展。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高等教育总规模、大中小学在校生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全社会创业活力明显增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

30多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我们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全面加强,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扎实贯彻,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加速推进,中国特色精兵之路成功开辟,裁减军队员额任务顺利完成,军队武器装备建设成效显著。人民军队在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特别是抗击各种自然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0多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我们成功实施“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迈出重大步伐。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得到全面贯彻执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保持繁荣稳定。祖国大陆同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不断加强,反对“台独”分裂活动斗争取得重要成果,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呈现新的前景。

30多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我们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出了一条和平发展道路。我们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同发达国家关系全面发展,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不断深化,同发展中国家传统友谊更加巩固。我国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承担相应国际义务。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显著上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建设性作用。

30多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我们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明显提高。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推进,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深入进行,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增强。

这一切成就的取得,都是因为我们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解决。

坚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提了出来,这是本次党代会在思想理论上的最大亮点。无论在党的理论创新历史上还是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党代会是党的最高权力机构,具有最高的组织权威性。通过党代会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導思想提出来,可以以这样的组织制度的权威性“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作为献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中国共产党人,我们信奉科学性是为了增强思想认识和行动的自觉性,尊重组织权威性也是为了增强思想认识和行动的自觉性。正如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四个更加自觉”的要求,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科学发展观之所以要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确立起来,是因为这一科学思想理论具有长期的理论指导意义。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就理论意义而言,就是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认识。我们都知道,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发展问题,有过大量的丰富的论述。一是强调发展是在事物内在矛盾的推动和外在条件的影响下,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变化的过程;二是强调在经济领域特别是物质生产领域,发展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主要是工具),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变化的生产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三是强调在社会领域,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过程中,推动社会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变革的过程。邓小平同志的发展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哲学思想,借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发展研究成果(包括发展经济学、发展政治学、发展社会学),重点论述了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变革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的发展特别是关于中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关于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关于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关系等重要思想,就是邓小平同志发展理论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在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过程中,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认识。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我们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最需要的理论,是能够指导我们的事业长期发展的科学理论。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一历史性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我们都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中形成的。这次飞跃的任务,就是要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为了完成这一历史性任务,从毛泽东同志开始就作了艰辛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毛泽东同志的未竟之业和留下的思想财富,重新开始探索。在当时的条件下,无论是拨乱反正还是改革开放,重点都是从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破题,把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上来,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动员大家集中力量发展经济。世纪之交发生的国内外政治风波,把执政党建设的问题凸显了出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运而生。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问题破题,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结合起来,进一步通过一系列“两手抓”的决策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战略决策,解决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问题,聚焦发展这个执政的第一要务,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在人们对于社会主义和执政党建设已经确立了全新认识的基础上,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同时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直接从“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破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可见,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不仅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而且直面“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个历史性课题,提出了解决这一历史性课题的战略思想。因此,这是一个可以长期指导我们改革发展的科学理论。

再次,科学发展观在过去的十年里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我们党也面临着来自国内和国外的、自然的和经济社会的一系列风险考验。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着发展的黄金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以及实践中出现的困难、矛盾和问题,我们是用改革开放前的老办法还是搬用西方那一套做法来解决问题,又一次出现了“走什么路”的选择问题。在这个重大考验面前,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旗帜鲜明地回答了这个问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深入分析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来的新的阶段性特征,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中的经验和存在问题,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提出了发展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不断化解经济社会结构性变革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特别是在应对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提出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重大决策以及一系列具体措施,在世界各个大国同时参加的这场“大考”中考出了一份骄人的好成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过去十年,既是在实践中提出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十年,又是实践检验科学发展观的十年。因此,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因此,“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國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我们一定要通过认真学习十八大精神,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总之,进一步学好科学发展观,掌握好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对于进一步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责任编辑:叶再春

猜你喜欢
道路特色建设
道听途说
寒露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城市的道路为什么叫马路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