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三 吕航
摘要:目前,相当一部分人对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存在理解误区,或认为“不需要信仰也可以活得很好”,或认为“有信仰有理想就是要当官”,或认为按需分配就是按“想要”分配。因此,只有澄清人们对于信仰的理解误区,让广大干群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真正理解,才能帮助他们重新建立当代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信仰;误区;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0-0249-02
今天,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全球化、地球村的网络时代,信仰却前所未有的遭遇到生存危机。一般说来,信仰是属于高层次的东西,它直接决定着人的理想目标、价值追求等。当前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状,导致当代部分人对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的认识模糊不清、似是而非,甚至进入误区。而要使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人们观念的一部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解决人们的信仰问题。只有澄清人们对于信仰的理解误区,让广大干群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真正理解并坚信不移,才能使他们全面了解当代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一、当今国人理解信仰的四大误区
1.误区之一:不需要信仰也可以活得很好。常常会遇到有年轻的学员这样说:我没有信仰,可我一样活得有意义。问他如何解释,他会说:我在老家有一个非常好的女朋友,她要我好好工作,所以,我觉得我的人生、我的工作很有意义。是的,如果这么理解意义,那么,大多数人的人生都不缺乏意义。但是,这些都是小意义,不是大意义。生活中的小意义,的确可以由一些比较现实的个人目标追求来赋予,比如金钱,比如爱情,比如人的功利之心;但是,生活中的大意义,往往是由超越个人功利、为他人、为群体、为天下人民的大信仰赋予的。作为生命的个体,我们不缺乏小意义,我们所缺乏的是大意义。生活中的小意义往往是脆弱的、短暂易逝的。而大意义才是相对永恒的。比如,刚才我们所提到的那位学员,因为有一个女朋友而觉得人生有意义,那么,如果有一天女朋友离开他了呢?同他分手了呢?这下,他感觉好像天塌下来了,生活变得毫无意义啦。其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因为感情的问题而失去理智、杀人和自杀的大有人在。可是,有谁听说过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因为失恋而自杀的?为什么?那是因为他生活中除了小意义外还有大意义。如果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理想信仰,就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失望乃至绝望了。小意义脆弱易逝,大意义才相对永恒。一个人是渺小的,其生命也是短暂的,只有把渺小的个人投入到集体之中,才能体会到生命的永恒。就好像一滴水,很容易就蒸发掉了,但汇集到大海里,就能获得持久和永恒。如果自己的目标定得很低,就是生活中的一些世俗名利,那么就很容易陷入种种烦恼之中。反过来,如果建立了自己的大信仰,把自己的理想信念定得很高,那就不会因为生活中的一些小挫折而灰心丧气,失望甚至绝望了。
2.误区之二:只有大的理想信仰,没有小的具体目标。刚才我们谈到,没有信仰的人生容易随波逐流。反过来,我们也常常会发现,当代也有不少大学生只有大的理想信仰,而没有具体的小目标。这样的结果往往使得他们在遭遇挫折时灰心丧气,最终放弃自己的信仰。大的信仰要有,小的具体目标同样要有,小目标是为大信仰服务的。就像人生目标一样,小目标是为大目标服务的。如果只有小目标没有大目标,那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当小目标暂时实现以后,突然会不知所措,会发现当得到所想得到的一切之后,生活突然变得没有意义了。比如,有的人的目标是考个好大学,等考上好大学之后,发现生活突然失去了动力,一切都变得不再有意义,于是得过且过,得天混日,最终彻底迷失自己。还有的,比如一些暴发户,他们当初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为了赚钱可以不择手段,等赚够了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之后,他们突然发现自己穷得只剩下钱,怎么办,剩下的就是花掉这些钱。于是就吃喝玩乐,无所不为,纯粹为了感官刺激而生活。
3.误区之三:把按“需要”分配理解成按“想要”分配。有人不相信共产主义社会,就是因为把共产主义所提倡的“按需分配”理解成按“想”分配,认为如果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想拿什么就拿什么,这样的社会永远不可能实现。的确,无论什么样的社会,都是无法满足这样的人群的。通过这种想法体现的正是现代人的一个思想误区——分不清楚自己的“需要”和“想要”。在英语里,“需要”和“想要”对应的分别是“need”和“want”。把“想要”当成了“需要”的人,将永远在自己的欲望下苦苦挣扎。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贪心不足蛇吞象”,说的就是人对于物质的“想要”的无节制扩张,如果人的这种欲望被唤起,那么就会出现“欲壑难填”的现象。当代革命军人,一定要分清出自己的需要和想要,否则就会一辈子跟在自己“想要”的背后,成为自己欲望的奴隶。
4.误区之四:有信仰有理想就是一定要当官。“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很多年轻的军人都志存高远。但置身军营我们往往会发现许多实际的工作常常是很平凡很琐碎的,并不总是像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那样轰轰烈烈。中国的传统文化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有抱负有志向的人,要按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线展开自己的人生追求。但是,现在我们中的不少人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有理想有抱负就是一定要当官、当大官,因为只有当官才能“平天下”,而所谓“平天下”也就是当官。这样的想法如果在封建社会还有一定市场,那么,在今天的社会已经远远不合适了。如果我们今天还固执地认为干事业就是当官、当大官,那么,这会让我们的人生之路越走越窄,甚至走入死胡同。其实,很有可能你的性格特点、自身因素决定了你不适合这行工作而适合另一项工作。当官不是人人都适合当的,也不是像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美好。例如,南唐后主李煜,虽然出身皇族世家,但从无鹤立群雄当皇帝的心思。然而,历史总喜欢开这样那样的玩笑——他还是被推到了皇帝的“宝座”上。其实,李煜诗书琴棋无所不通,尤其是写得一手好词,如果他就把自己定位于诗人、词人,那么,他一定能在这些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可是,他是一个皇帝。这就注定了他的不幸,因为作为皇帝,他就得把管理国家、治理朝政作为头等大事,而这些方面的能力才是衡量他是否称职的标准,而决不是字写得有多好文章写得有多棒。他的结局是当了三年阶下囚后服毒身亡。又如明朝皇帝朱由校,木工活做得非常好,连那些老工匠都赞叹不已。他做的木工活派人拿到市面上去出售,市人都以重价购买。有人甚至说他是鲁班在世,可是,他也偏偏是皇帝。所以,他不能成为鲁班,而只能成为一个昏君。在“文革”时期,有一个学大寨的典范,叫陈永贵,指挥大家抓生产,非常好,后来调到国务院当副总理,却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邓小平曾经这么说:“他本来可以成为出色的农村基层领导人,可硬要把他放在国家副总理的职位上,这不是让他活受罪吗?”[1]正因为如此,后人作诗云:“隋炀不幸为天子,安石可怜作相公;若使二人穷到老,一为名士一文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