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立新 张晋敏 赵春娥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 宁夏银川 750004)
凝血四项检测是临床诊断出血性或血栓性疾病、抗凝药物用量的监测、疗效评估和手术前予测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1]。现已广泛地应用于外科手术科室、内科、新生儿科、产科等临床科室。作为诊断和治疗的监测。该试验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本文将从标本的采集量、标本放置时间和离心时间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1.1 材料 本院2011年3~9月住院的35例患者,患者均无出凝血功能异常疾病,未口服抗凝药,未进行溶栓治疗。
1.2 仪器与试剂 采用希森美康CA-1500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试剂采用希森美康全套原装试剂,真空抗凝管(内含109mmol/L枸橼酸钠0.2mL),中佳SC-3610型离心机。
1.3 方法 受检者清晨空腹从肘静脉采血,沿管壁缓漫注入装有109mmol/L枸橼酸钠0.2mL的真空抗凝管中,轻轻混匀5~7次,使血液与抗凝剂充分混匀,标本无溶血、脂血、黄疸。
1.3.1 第1组为标本抽血量不合格组35例,为出凝血功能正常的住院患者,采血量分别为 1.2、1.4、1.6、2.0mL,通知临床科室重新抽血1.8mL,二者同时进行测定,在室温下2h内测定PT、APTT、FIB、TT。
1.3.2 第2组为标本采血量合格组35例,采血量为1.8mL,在室温条件下立即测定和放置2、4、8、24h测定的 PT、APTT、FIB、TT,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1.3.3 第3组为标本采血量合格组35例,采血量为1.8mL,在室温条件下,2h内3000r/min,分别离心5、10、15min后测定 PT、APTT、FIB、TT,并与离心10min 进行比较。
2.1 采血量不合格标本与重新送检标本检测结果 见表1。
表1 不同采血量凝血四项结果比较(n=35,±s)
表1 不同采血量凝血四项结果比较(n=35,±s)
注:与重新送检标本(9:1)测定结果比较,#P<0.05
采血量(血液与抗凝剂比例) PT(s) APTT(s) FIB(g/L) TT(s)1.2mL(6:1) 13.1 ±0.6# 30.0 ±3.08# 2.70 ±0.34# 15.1 ±1.77#1.4mL(7:1) 12.9 ±0.6# 30.2 ±2.76# 2.87 ±0.37# 14.7 ±1.57#1.6mL(8:1) 12.7 ±0.56# 29.3 ±2.37# 3.02 ±0.40# 14.7 ±1.48 2.0mL(10:1) 12.2 ±0.52# 27.5 ±1.86# 3.27 ±0.43# 13.9 ±1.28重送标本1.8mL(9:1)12.4 ±0.56 28.3 ±2.57 3.01 ±0.41 14.2 ±1.38
2.2 采血量合格标本(9:1)室温下不同放置时间凝血四项测定结果 见表2。
表3 不同离心时间凝血四项测定结果(n=35,±s)
表3 不同离心时间凝血四项测定结果(n=35,±s)
注:与3000转/分离心10min比较,#P <0.05
离心时间(min) PT(s) APTT(s) FIB(g/l) TT(s)5min 11.8 ±1.51# 28.1 ±2.22# 3.12 ±0.71#14.11 ±3.46 10 ~ 12.7 ±1.61 29.4 ±2.41 3.21 ±0.72 14.20 ±2.11 15 ~ 12.8 ±1.61 29.5 ±2.40 3.21 ±0.73 14.21 ±3.37 20 ~ 12.8 ±1.60 29.7 ±2.40 3.22 ±0.72 14.32 ±3.39
表2 室温下不同放置时间凝血测定结果(n=35,±s)
表2 室温下不同放置时间凝血测定结果(n=35,±s)
注:与即刻测定结果比较,#P <0.05
放置时间 PT(s) APTT(s) FIB(g/l) TT(s)即刻12.1 ±0.47 26.7 ±1.53 2.81 ±0.35 15.6 ±1.72 2h 12.2 ±0.57 26.8 ±1.51 2.83 ±0.35 15.5 ±1.63 4h 12.2 ±0.76 28.0 ±1.58# 2.84 ±0.36 14.8 ±1.62#8h 12.9 ±0.77# 29.4 ±1.68# 2.93 ±0.37# 14.1 ±1.81#24h 13.5 ±0.79# 31.4 ±1.91# 3.01 ±0.38# 14.0 ±1.80#
2.3 离心速度3000r/min不同离心时间凝血四项测定结果见表3。
在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全过程中,实验结果会受到受血者状态、标本采集后放置时间及处理、抗凝剂与试剂、设备、仪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2]。血液自离体即开始变化,随存放时间和方式的不同凝血因子逐渐消耗而导致检验结果不同[3]。PT是反映外原性凝血系统凝血因子是否异常的较为敏感和常用的筛选指标,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先指标。APTT是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较为敏感的指标和常用筛选实验,是监测普通肝素的首选指标,其准确性测定即可取得最佳抗凝疗效,又无严重的出血风险[4]。TT主要是对血中循环抗凝物质如肝素的筛查,FIB用于纤溶的筛查[5]。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会碰到采血不合格的标本。有的患者不配合不愿意重新采血,还有的象新生儿、休克患者很难再次采集到血标本,因此采血不合格标本没有重新送检就直接进行了测定。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当抽血量在1.6mL和2.0mL时PTT、FI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当抽血量在 1.2mL 和 1.4mL 时,PT、APTT、FIB、T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这是由于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不合适,血液被稀释或血量过多造成的,因此对采血量不合格标本,必须重新采血进行测定,这样才能保证结果准确性。
在表2中,室温放置时间对测定结果也有较大的影响。室温放置4h,APTT、TT 差异有显著性(P <0.05),PT、FIB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室温放置8h、24h,PT、APTT、FIB、TT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凝血四项标本采集后应尽快测定,最好于2h测定完成。
在表3中能够看出离心时间对凝血四项测定结果也有影响,标本离心5min与10min相比,PT、APTT、FIB差异有显著性(P<0.05),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离心15min和20min与10min相比,PT、APTT、FIB、T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可能是标本离心不充分,红细胞沉淀不彻底,红细胞干扰血浆的测定;标本离心不好,血小板去除不彻底也影响测定结果,因此标本应以3000转/分离心10分钟为宜。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采血者操作不熟练、急诊或工作量大等原因,使得在标本的采集、采血后对标本的处理等方面人为加入了一些不必要的影响因素,使得凝血四项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影响。凝血实验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该严格按照标准化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做好检测前的质量控制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 刘成玉.临床检验基础[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3-55
[2] 陈林兴,黄 华.时间和温度对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检测结果的影响分析[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04,17(1):42
[3] 丛玉隆,王淑娟.今日临床检验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004 -207
[4] 丛玉隆.血栓与止血试验诊断的现状及发展[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4(1):5
[5] 孔建新,姚丽娟,李 洁.CA-7000血凝分析仪性能评估与临床参考范围建立[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1,13(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