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状结肠的解剖学观测及临床意义

2012-07-11 07:22冉茂成余勤荣朱世清代雪莲郭孟萍郑丽钦王楚瑛邓春东叶珍丽汪大敏王丽娟张建国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界线系膜管径

冉茂成,郭 旺,赵 军,余勤荣,叶 洪,朱世清,代雪莲,郭孟萍,姜 居,郑丽钦,王楚瑛,邓春东,叶珍丽,汪大敏,王丽娟,莹 杰,杨 和,张建国

(1.川北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室;2.川北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四川 南充 637007)

教学中发现,乙状结肠的形态存在多种变化和类型,而有关乙状结肠形态差异的个例报道不多,系统观测方面的文章较少[1-2]。我们所用的一般教材针对乙状结肠的描述较为简单,这导致学生对乙状结肠的形态学认识偏少,不能很好地与临床应用相结合。为了进一步充实形态学数据,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多的参考资料,本文利用教学用标本,对乙状结肠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观测,现总结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选取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教学用尸体标本54例(男性50例,女性4例)。打开腹腔和盆腔,分离相关结构,原位观察乙状结肠的外形、走行、位置及其系膜情况,并使用游标卡尺等器械进行相关测量。

2 结果

2.1 乙状结肠整体外形、走行、空间位置

观察发现,乙状结肠的外形、走行和位置复杂多样。我们将其分为以下8种类型。Ⅰ型,起于左髂嵴,向下经左髂窝跨左腰大肌入小骨盆,续于直肠,整体呈“乙”字形,无袢样折叠,22例,占40.74%(图1A)。Ⅱ型,在小骨盆内形成1~3个肠袢,折叠方式多样,有的呈“麻花”状袢,且袢的整体低于界线平面,然后与直肠相续,15例,占27.78%(图1B)。Ⅲ型,入小骨盆后中段或返折入左髂窝(肠袢后壁贴于髂窝)、或返折入左腰区(肠袢后贴于小肠,最高点可达左肾下端平面),形成1~2个肠袢,再向下入盆腔,5例,占9.25%(图1C)。Ⅳ型,跨左腰大肌后在盆腔中央形成“N”形、“W”形或“M形肠袢(隆凸处高出界线),然后续于直肠,4例,占7.40%(图1D)。Ⅴ型,在左腰大肌与骨盆上口交界处形成1~2个肠袢后降入小骨盆,3例,占5.56%(图1E)。Ⅵ型,斜向右上方跨腹主动脉前面(高出界线),再斜向右下方降至小骨盆与直肠相续,2例,占3.71%(图1F)。Ⅶ型,向右横行跨左髂总动脉行至正中线右侧(在界线平面),再降入小骨盆与直肠相续,2例,占3.71%(图1G)。Ⅷ型,向右横行跨腹主动脉后至右髂窝,覆盖盲肠和阑尾后经右腰大肌前面降至小骨盆,1例,占 1.85%(图1H)。

2.2 乙状结肠长度

测量其自左髂嵴至第三骶椎平面的距离。长度为(35.54±12.14)cm。17例长度超过40 cm,占31.48%(表1)。

2.3 乙状结肠管径

将其压扁后分别测量起端、中段、末端管径(外径)。起端管径:(3.38±1.26)cm;中段管径:(3.83±1.36)cm;末段管径:(3.24±1.16)cm(表1)。

2.4 乙状结肠向右凸出度

以正中矢状面为参照,测量其与正中矢状面的距离。凸向右侧共47例,占87.03%,凸出度均值3.62 cm;凸向左侧6例,占11.11%,凸出度均值1.92 cm;位于正中1例,占1.85%。

2.5 乙状结肠向前凸出度

测量乙状结肠向前隆突处与耻骨联合中点之间的直线距离,均值为8.10 cm。

2.6 乙状结肠系膜最大长度

选取系膜最长处,测量肠管系膜缘至系膜根之间的距离。最大长度为(6.50±2.12)cm,见表1。

表1 54例尸体标本乙状结肠长度、管径及系膜最大长度值一览表

2.7 系膜内动脉血管分支

观察自肠系膜下动脉发出的主干分支。乙状结肠动脉均发自肠系膜下动脉,主干有1~4支不等;二级分支起点变化较多,或平行起自一条主干,或呈“鸦爪”形分支。分支进入肠壁前呈2~4级弓型吻合。

3 讨论

有学者对乙状结肠进行了长度、整体外形、管径、行程及系膜内血管的观测,并对整体外形作了分型[1]。本文发现,乙状结肠在人群中差异较大,提出了不同分型供大家参考。

乙状结肠的管径数值范围较大,可能与乙状结肠的过度收缩或疏张有关。图1B所示的管径甚至小于小肠,表明乙状结肠可能长期处于收缩状态。

乙状结肠的长度、管径与形态走行的关系。Ⅰ型占40.74%,长度一般小于30 cm,管径大小不等,整体呈单纯的“乙”形,教材中描述的即为此型。Ⅱ型在骨盆内低于界线平面形成肠袢,管径较小,长度多在25~40 cm之间。其余6种类型,明显较长,在30 cm以上;随着长度的增大,其空间位置与弯曲越复杂。长度超过40 cm者有17例,占31.48%。王正康[2]认为,长度超过40 cm,即可诊断为乙状结肠冗长症。这与临床上乙状结肠扭转发病率相关,同时给乙状结肠镜检带来了困难。肠管过长、肠袢较多,加之管道狭窄等因素,则容易导致大便运行不畅,这极大可能是便秘的原因之一,也是内镜检查失败甚至导致肠穿孔的主因。

文献[3-4]报道了有关乙状结肠变异类型,本文通过观察发现高度变异型(Ⅷ型),降结肠向右横行跨越腹主动脉前方再与乙状结肠相续,乙状结肠继续向右行至右髂窝并覆盖盲肠和阑尾,之后经右腰大肌降至小骨盆。此变异有可能导致临床上将乙状结肠疾病误诊为如阑尾炎、肠套叠、升结肠疾病、女性的右侧附件炎、卵巢囊肿、男性右侧精索静脉曲张,右输尿管结石和淋巴结炎等[5-6]。因此,临床医生在进行右腹部疾病的鉴别诊断时应注意。

乙状结肠的动脉的分支与走行也有较大的差异。分支情况各异,大多数分两支后再发一较大属支,且起点也不尽相同[7]。因此进行乙状结肠动脉结扎时应特别小心。

鉴于上述,乙状结肠的位置、形态及血供极为复杂,临床内镜检查、疾病诊断、手术治疗等应充分顾及各种变异。本文对其位置的8种分型是否应进一步简化,有待继续研究。

[1]戴正寿,邱云芳,陈丁惠.乙状结肠位置和行程的研究[J].解剖学杂志,2000,23(2):174 -175

[2]王正康.乙状结肠冗长症的外科治疗[J].中华实用外科杂志,2002,22(12):710 -711

[3]朱应利.成人乙状结肠冗长症引起肠梗阻8例的诊治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8):114

[4]李俊通,徐俊钊.乙状结肠异位一例[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5,22(1):70

[5]林志明.乙状结肠异位、阑尾位置上移[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88,6(4):252

[6]唐同继,许华刚,马 良,等.乙状结肠扭转致肠梗阻106例临床分析[J].西部医学,2010,22(3):485-487

[7]匡 毅,李 卫.肠系膜下动脉的临床解剖[J].现代肿瘤医学,2010,18(2):325-326

猜你喜欢
界线系膜管径
大管径水平定向钻在沿海滩涂施工难点及措施
白藜芦醇改善高糖引起肾小球系膜细胞损伤的作用研究
大管径预微导纠偏防护窗顶管施工技术研究
The Beasts Within
有界线性算子的Drazin逆的逆序律
丹参注射液治疗小儿系膜增生性肾炎的临床观察
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维护边界地区社会稳定的意见
腹腔镜下直肠癌系膜全切除和盆腔自主神经的关系
婚姻的智慧,是分寸和界线
拓扑缺陷对Armchair型小管径多壁碳纳米管输运性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