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农资》记者 张艳潇
3年前,我国缓控释肥行业唯一的国家级科技研发平台——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落户山东金正大公司,标志着我国化肥行业跨入发展新时代,在缓控释肥产业的研发、工程化及推广应用上步入快车道。近日,“中心”召开2012年度工程技术委员会会议,重点讨论了关于“中心”3年来的建设成果和未来3年的发展规划。工程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朱兆良,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山东金正大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万连步,工程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沈其荣,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上海)常务副主任刘刚以及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的工程技术委员会委员参加了会议。“中心”副主任张民对“中心”建设进展情况进行了全面汇报。
据介绍 “中心”筹建的三年间,严格按照科技部下达的计划任务执行,得到依托单位金正大公司人、财、物等各方面全力支持,在缓控释肥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工程化工艺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与人员培训及开放服务、内部管理与自我发展、带动行业发展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基本完成了建设任务。尤其在植物油脂和水性聚合物等新型控释材料研发、60万吨/年作物专用控释肥工业化工艺设备开发、农机农艺结合的高效肥料施用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中心”副主任张民介绍说,3年来,“中心”通过强化软硬件建设,使得“中心”的研发能力不断提高。2012年,“中心”综合科研楼与现代化温室建成并投入使用,总面积达成2万平方米。大型进口仪器设备购置及应用,明显提升了研发技术水平。同时 “中心”打造的缓控释肥关键共性技术工程化和产业化研究的多学科、多专业的高素质研发团队,对科研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正是源于对软硬件的不断升级完善,使“中心”在缓控释肥产业的研发、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方面快速发展。目前,“中心”以集成创新为重要手段,加快推进缓控释肥技术成果的应用转化,并积极承担国家及行业重大科研项目。其中以“中心”为核心申报的“缓控释肥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得到初评专家一致认可,通过国家科技进步奖初评并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公告。“中心”腐植酸包膜缓控释肥研究与开发、玉米专用控释肥研制及应用研究、脲醛缓释复合肥料的研究与开发等11项成果通过省级成果鉴定,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
“中心”自筹建以来,通过研发作物专用缓控释肥、脲醛缓释复合肥料、腐植酸包膜肥料等新型肥料,引领了行业技术进步,带动了产业技术升级。目前, “中心”共进行产品试验示范面积8500多亩,推广6000余万亩,为治理因化肥施用不当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提供了技术支撑,对于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走环境友好型农业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而在为农服务,促农增收等方面, “中心”也积极开展工作,力争为农民提供更便捷、更贴心的 “一站式”服务,把服务 “三农”落实到田间地头。鉴于我国农村存在劳动力短缺、农民施肥习惯不良等多种问题,“中心”一方面对缓控释肥料使用方法、技术进行创新,大力推广 “种肥同播”技术,使得作物产量明显提高,同时节约人工成本,经济效益逐渐显现。2011年 “中心”依托金正大公司投入1万台种肥同播机,成立了500个农化服务队、500台农化服务车,开展缓控释肥 “种肥同播”技术服务、2012年又购置15000台种肥同播机,培训30000人次的机播手,配备700余辆农化服务车,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 “中心”大力普及缓控释肥的科学知识,通过开展缓控释肥普及大讲堂、全国缓控释肥示范推广万里行等一系列科普活动,培训农技服务人员、推广人员、农民32万余人次,提高了农民科学施肥和种田水平。
“中心”主任万连步表示,3年来, “中心”始终坚持开机制和产学研合作机制,目前已与国内4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通过技术研发合作、共建研发机构、科研基金、专家顾问、人才培养、市场推广服务和战略联盟等不同形式建立了紧密的战略或科研合作关系,致力于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共性研究。
“中心”还先后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红壤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及27个省农科院、土肥站联合在39种作物上进行缓控释肥应用试验研究。在缓控释肥农学效应评价、高效施肥技术、作物专用肥开发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资源共享和技术合作。
本次会议的召开,深入探讨了产业发展过程的共性和关键问题,明确了今后3年将以新材料新产品研发、工程化技术开发、产品检测评价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其他新型肥料以及磷资源综合利用等7个方面为工作重点,为 “中心”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