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黄河文化产业集团充分发挥黄河岛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响应中央 “启动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开展奶牛优质苜蓿标准化高产基地创建工作。利用水利、生物、生态、农业工程等综合技术措施改良盐碱地,达到沟、渠、路、林、桥、涵闸配套,引进种植抗盐碱树种白蜡、香花槐、9901速生柳等60万株,繁育种植地方紫花苜蓿良种“中牧3号”,引进美国“WL343”紫花苜蓿新品种,实行林草间作立体种植, 播种面积3000亩。近日,其首次收割就喜获丰收。
以往岛上普遍采用化学手段清除杂草的传统管理方式,导致林下大片耕地浪费,树下土壤板结严重、有机质含量下降,树木成活率降低。针对这些情况,黄河文化产业集团主动邀请上级科研人员进岛做科学研究,探索适合盐碱地(林)草间作的新型栽培模式。引进美国等国家的牧草资源,结合产量、品质、耐阴性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选育出紫花苜蓿等适宜岛上林草间作的草品种。
据岛上工作人员介绍,苜蓿封闭了树下85%的地面,不但涵养了水分,减少了泥土裸露,还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氮、钾等的含量,改善了土壤结构。同时促进了苜蓿良种繁育、加工销售、林业生产、苗木繁育一体化产业发展,实现生物生产力和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提高的良性循环。
黄河岛这一举措突破了传统林业、草业单一的生产方式,形成“林草间作”开创盐碱地栽培新模式,为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改良与林业发展提供了范例。(摘自《农村大众》)
在农村,大家都看到过圈养或者放养的羊群,不过江苏省张家港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常红社区山羊良种养殖合作社的山羊,却住上了“两层小楼”,吃的还是“营养套餐”。走进山羊良种养殖合作社,让人惊奇的是,这里的“羊房”都是两层标间,每个标间的大小约8平方米,每间里面养了15~20只山羊,每个羊圈还都安装有风扇和换气设施。山羊全都住在两层羊圈的上层,下层的水泥地面上铺着一层羊粪。由于不与地面接触,每一只羊显得格外干净。山羊良种养殖合作社负责人朱相虎:“这个是环保型的养殖,我这里一只羊实用占地面积才0.5个平方。我这里总共一千五百来个平方的建筑面积养一千七八百只羊的。一年可以养到两期。我们养羊的话,为什么不站在地上呢,主要是因为羊喜欢干燥、卫生(的环境)。所以把它架空以后羊不容易的毛病,那么密度可以加高,这样污染比较小。”
山羊集中在一起养殖,最大的担忧就是疾病。“防在先,治在后”,据朱相虎介绍,除了初期的“药补”,山羊平常的“食物”是秸秆、青草以及酒糟等搭配而成的“营养套餐”,酒糟里面富含益生菌,一天两顿可以增强小羊的免疫力。那么如此大成本的养殖法,朱相虎还有多少的利润空间呢?“现在环保型的养殖和传统型的养殖相比的话效益要成百倍的增长。人家养一只羊要一年多甚至两年。我这个羊的话也就六个月就可以出售。像我那个小羊买回来要五百多块钱一只,成本在七百来块钱,卖的话像我这个羊卖一千多块钱,利润的话就是四百到五百之间,传统型养殖两百到三百最多了。”
山羊本身赚钱,作为生态肥料出售的羊粪也可带来额外“红利”。笔者看到,羊圈的下层有专门的羊粪收集设施,不仅环保卫生,羊粪还一粒不漏地变废为宝。朱相虎告诉笔者,全年光是收集的羊粪就有20万元左右的收入,由于目前大批量的有机肥不好找,合作社全年的羊粪都会提前被预定。“这个羊粪是蔬菜基地全部包的,全年包掉的,360块钱一吨。前两天还卖掉七十来吨,一只羊从小到大的羊粪也能够卖到八十到一百块钱。”(摘自《张家港电台》)
采用“鸡-草-肥-林(果)”的“林果鸡”生态循环新模式,通过种草养鸡、鸡粪还林利用等现代技术,实现种养殖的良性循环,既减少了农村面源污染,又助农增收。在四川省丹棱县,这样的模式近年来发展得风生水起。
陈国忠是丹棱县杨场镇林果鸡养殖大户。走进他的鸡舍,呈现在笔者眼前的是标准化的基础设施:蓝色的彩钢、红砖,白色的水泥路;在鸡舍内部,自动喂食器、饮水器等喂养设施一应俱全。
陈国忠原本是苗木种植大户,当他了解到林果鸡养殖项目无论是在政策扶持、还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很有保障后,毅然决定在林地里养鸡。
“为了建鸡舍,县上专门聘请了工程建设技术人员对我们进行指导。鸡舍建多大,建在哪儿,配备些什么,县上都有统一规定。”陈国忠告诉笔者。
笔者了解到,为了减少养殖风险,丹棱县畜牧局出台了畜牧师挂牌联系制度,每户养殖户都有挂牌联系技术员进行指导。同时,丹棱县畜牧局组织专门的技术人员编写了指导手册印发至项目区群众,还邀请川农大教授、省畜科院专家到项目区传授林果鸡饲养管理及疫病防病技术、种草养林果鸡生态循环等先进技术。
“鸡-草-肥-林(果)”的生态循环新模式对农民而言,增收幅度究竟有多大?陈国忠给笔者算了一笔账:“我一次性养鸡2万只,成活率达到95%以上。一栏鸡纯利润就有5万元左右,一年下来,利润大概10多万元。鸡粪又是很好的有机肥,为我承包的120亩经济林供肥,有肥料作保证,20年就可以多产一批林,按每亩林地收入2400元算,此项又可以多收入10多万元。”
张场镇小河村养鸡大户罗成敏家也通过林果鸡模式走上了致富路。说着自己的致富经,罗成敏也是喜上眉梢:“利用‘鸡-草-肥-林(果)’的生态循环新模式,不仅鸡的价格高,而且果园、藤椒也增加了收入。我家的60亩果园每年可收入12万元,20亩藤椒收入10多万元,再加上养鸡赚的15万元,年收入可达到30多万元。”(摘自《四川农村日报》)
广东省怀集县闸岗镇是一个山多地少的山区镇,在这个耕地面积仅一万多亩的镇里已建立“温氏猪、基良鸭、金宝鸡”等多个农业品牌,其中“基良鸭”获得农业部颁发“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作为省级、市级禽畜养殖专业镇,闸岗镇如何运用科技为地方发展添活力?
闸岗镇为有效利用自身优势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确立了以“发展畜禽养殖为主的农业主导产业,以主导产业推进全镇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工作思路,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以现有龙头企业和养殖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养殖业,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发展现代养殖,资金支持犹如生命最初的“乳汁”,为个体养殖户强壮“体魄”提供基础“营养”,而科技必不可少,助其茁壮成长。为解决资金瓶颈,拓宽融资渠道,该镇建立政府、社会、企业、金融、风险投资机构等多元化、多渠道投入机制。同时,支持镇龙头企业或民营资本为行业协会提供融资担保,解决中小个体养殖户融资难的问题。在技术方面,该镇与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科院等高等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路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并依托温氏集团、基良公司等龙头企业的科技队伍,引导该镇养殖业的科技创新、科技知识培训及指导农民向规范化、标准化生产。与此同时,该镇实行养殖技术人员联村联大户制度,直接将养殖技术服务送到养殖户;组建以养殖技术人员、合作社负责人和养殖专家为主的技术服务队伍,科学安排禽畜养殖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养殖户的技术水平。(摘自《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