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康,金 靖
(江苏省邗江中学,江苏扬州 225009)
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信息的获取、传播和应用发生了深刻变化,也促使人们对与工业化时代相关的传统学习观念以及相应的教育、教学、培训形式所存在问题的认真反思。英特尔公司在总结美国多年的教育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推出了面向全球的教育培训项目“英特尔未来教育”,并于2000年7月在中国启动。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今天,英特尔未来教育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真正诠释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这一理念。
英特尔未来教育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任务驱动、资源共享、协作学习等一系列教学思路给师生带来了全新的感受。
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英特尔未来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此,强调从课堂走向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 “主人、主体、主角”的人格本位的学生观,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和学习情境,开启整个教与学历程,作为刺激学生的学习、引导其探究而发展未来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与解题技能的工具。[1]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研究性作业过程。在实施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目的,每一项活动都有活动的目标、方式、步骤和时间,每一项活动都有记录,单元计划有模板、实施计划,有评价学生电子作品的相关量规,并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找出相应对策。
“人的需要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性需要。无论是人的存在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都是发生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交往促使人的主体意识形成。”[2]而学习本质上就是社会性对话的过程,[3]因此,英特尔未来教育学习就是不断增加对社会共同体实践的积极参加与独特贡献,学习意义的制定是参与者通过对话及交谈相互协商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他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向导”,更是他们学习的“伙伴”,充当着“组织者”、“支持者”、“咨询者”、“参与者”等多种角色,而学生通过自主的个别化学习和分组的合作学习,相互帮助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最终构建新的理解和意义。这正如爱尔兰作家萧伯纳所说 “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
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旨在支持计算机技术在课堂上的有效利用,其核心在于强调技术的价值,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美国西北大学教授路易斯·戈麦兹 (Louis M Gomez)就认为“学习是一种建立在技术支持和有效服务机制上的促进过程”。“英特尔未来教育”作为一种基于开放性资源的,把研究性课程的学习放在信息技术平台上实施的模式,其技术理念是将信息技术既作为意识,又作为内容、方法和手段融于学科教学之中的理论与实践。换句话说,技术的使命在于建立新型的学习生态系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工具,使之能借助反思去积极探求解决任务。
图 英特尔未来教育模式在校本课程中的实施流程
如上所述,英特尔未来教育多是以研究性的主题学习为主,教学中不太注重学科内容的完整性和学科结构的严密性,强调学习体验,主要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这些都与新课程的内涵相吻合。而我校开设了符合学生需要、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目的在于给学生创建新型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收集、学会分析,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以笔者在高二年级开设的“致远电脑”校本课程为例,学生已经掌握较好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所以此校本课程不想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平面延伸,而是想让学生将获得的信息技术知识作为支持手段,为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服务,故笔者采用英特尔未来教育模式实施校本课程。
具体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此校本课程将分成若干个研究小组,学生确定研究课题后,通过查阅有关资料,进行调查、访谈,通过学习、合作、探究,最后形成科技小论文或调查报告等。
在实施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分组合作、制定计划:将全班同学进行分组,每3-4人一组,要求学生选择与学科知识紧密相关的、具有知识性、可研究性的课题,填写单元计划。确定的课题打破学科界限,涉及不同学科的内容、问题和活动,向课外、社区和家庭生活等各个领域延伸,需要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单元计划主要依据主题来制定,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单元计划概述;该单元涉及哪些课程领域;学生的学习目标;研究的过程及成果展示的形式等。如学生“电磁的应用”研究主题是通过收集和分析电磁原理,集合所学相关物理、医学、农业、生物、国防、节能、环保等等领域知识,创建演示文稿和以网页的方式汇报有关电磁应用和防制的研究结果。
(2)为单元计划查找资源。此模块教师预先准备了大量的学习资源,主要是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通过网络搜索、图书馆查询、实地考察、与人交流等多种渠道收集资料,学习对信息分析、评价、筛选和再利用,逐步学会从大量的信息中提取出符合需求的、有用的资料,解决其面对学习问题,发展自身分析、综合与评价等高级思维能力。
(3)创建学生多媒体演示文稿或学生网站。每小组根据事先的分工创建多媒体演示文稿,根据出现的问题,进行组内或组间的讨论,在此期间,教师要及时引导其他学生一起开展讨论,纠正错误,帮助学生进一步修改单元计划及多媒体作品,尝试创建作品评价表。 这一环节,切忌演变成信息技术教学课。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更多的关注于学习的内容,而不是如何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如何处理图片声音或插入动画等电脑技术操作问题。
(4)作品交流与评价:课程实施过半后,进行全班的小组展示评价交流活动,每小组代表阐述本组研究的主题和小组成员的分工情况,结合单元计划展示本组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进行组内评价、组间互评、教师点评,小组成员结合评价进一步完善单元计划及多媒体电子作品。这个环节学生间产生互动,交流各自学习的知识和学习方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惑,最终共同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
(5)形成成果:主要是成果展示的方式。学生依据之前制订的电子作品的评价量规,结合多种评价意见,完善电子作品,填写校本课程实施后的反思等栏目。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各自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概括,如总结出电磁应用与防制之间的辩证关系,完成从具体到一般的提升。另外,针对个别能力强的学生,提出更高级的主题研究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和探索的兴趣。
当然,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并非线性的,“主题”任务是学习的核心,而围绕该主题的探索环节如制订计划、收集信息,创造作品等是一种周期性活动。而重要的是,在此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信息技术是作为支持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探究学习的工具、合作学习的交流工具和学习评价的反馈工具来使用,教师是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教导,即引导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和分解,将大问题分解为子问题,逐步解决,提高他们处理和化解复杂问题的能力。
实施的校本课程要求学生从各学科体系中选择典型性的课题进行研究,很多研究小组选择了如“电磁的应用”、“光污染”、“李商隐的无题诗”等课题,采用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流程实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从开始的被动、敷衍式的学习到后来的竞相踊跃开展交流与评价的转变。学生感受到了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充分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活动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他们找到了学习方法。任课教师也一致反映,参加了《校本课程》的学生合作意识增强了,课堂发言积极了,课后提问增多了,作业中新思维、新解法也屡见不鲜。但在评价阶段,特别是教师的评价方面,由于学生所研究的课题,本人涉足不深,缺乏专业性的指导与评价,往往使评价流于形式,缺乏深度与广度。
从以上看来,英特尔未来教育模式的作用是明显的。学生在共同的探索新知的过程中,逐步学会了合作,学会了交流,学会了思考,进而学会了学习。这些源于学科知识、生活实际的研究项目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其产生了自觉探究、自觉合作的内驱力,为其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对笔者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采用英特尔未来教育模式的肯定,也让我们看到基于“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校本课程的实施前景。但我们仍需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融合 “英特尔未来教育”,真正发挥其优势。
基于“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校本课程的实施呼唤复合型的教师。教师在其中担负课程设计者、学生的学习伙伴或合作解题者、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和指引者以及学习结果的评价者等多重角色。学生选择的课题所涉及的知识是综合的、跨领域的,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引导、更好地评价,这不仅需要我们学习本学科知识,还要跨学科、跨领域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复合型人才。
基于“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校本课程实施倡导实践与探索、交流与共享。理论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来体现,学生做作业,再也不是简单地写一篇作文、解几个数学题、做几个英语填空,而是在学习了某个单元内容之后,以个人或者学习小组的形式设计并制作能反映他们学习成果的创新作业,如演示文稿、网站等,来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基于 “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校本课程在具体实施中,教与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当然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根据后现代主义一元观否定和中心消解的观点,在评价实施中应反对单一的评价模式,将目标模式、过程模式、情境模式及开放模式等加以统整,使新的教学评价话语更具有解释性、协商性和建构性。[4]所以,在相应的设计模块中应该嵌入 “量规”、“学习契约”、“反思表” 等,不仅关注学生演示作品的形式,更要重视学生研究内容上的创造性、思维的开创性以及研究结论的深度。这样,才能达到对学习绩效(效果、效益、效率)进行的价值判断。
在实施校本课程的实践中,笔者要求学生从各学科体系中选择典型性的课题进行研究,包括如“电磁的应用”、“光污染”、“李商隐的无题诗”等课题。可以看出,学科选题的不同决定了研究过程和最终成果展示的差异。由于学生所研究的课题,笔者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涉足不深,对其作品内容缺乏专业性的指导与评价,往往使评价无法突出学科的特色,缺乏深度与广度。因此,作为研究性学习可借鉴的一种较好模式,英特尔未来教育模式可以向各科教师进行推广,被其他专任教师在开设和本学科相关的校本课程时加以借鉴,定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基于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参考,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我们相信借鉴“英特尔未来教育”中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和学科的人文性,通过不断实践与探索,校本课程的实施会越来越完善,达到 “学以致用”与“用以致学”的双赢。
[1]杨坤原,张赖妙理.问题本位学习的理论基础与教学历程[J].中原学报(人文及社会科学系列),2005(3):220.
[2]庄秀丽.崛起的力量——由交往走向学习共同体[EB/OL].http://www.online-edu.org/htm l/39/n-4039.htm l,2007-07-4.
[3]Duffy,T.M.,&Cunningham,D.C..Constructivism:Implications for the design and delivery of instruction.In D.H.Janasen(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 communicationsand technology.New York:Scholastic,1996.
[4]刘万海.论课程评价范式发展的趋向与特征[J].课程.教材.教法,200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