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勇,黄明祥
(1.麻阳县农业和扶贫开发局,麻阳 556000;2.黔东南州农业委员会,麻阳 556000)
2011年11月初,中共黔东南州委州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蓝莓产业发展的意见》指出: “在推进工业强州、城镇带州、旅游活州的战略中,蓝莓是高档水果、高档保健品、高档化妆品的加工原料,通过发展蓝莓产业实现资源发展工业,对山区工业化具有示范价值。发展蓝莓产业是实施我州 ‘三大战略’的重要途径” 。这为麻江县加快蓝莓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方向。该文就目前麻江县蓝莓产业生产现状,如何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尽快形成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进行以下思考。
蓝莓又称蓝浆果,属杜鹃花科越桔属落叶灌木植物。蓝莓作为第三代果品,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十大健康食品中,蓝莓是唯一入选的水果。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其列为 “人类五大健康食品之一”,堪称 “世界第三代水果之王”。其富含花青素、鞣花酸、叶酸、花叶素苷、类黄酮等化合物,具有增强免疫力、增强记忆力、预防血栓形成及动脉硬化、有效抑制癌细胞的活性和抗泌尿系统感染、保肝护肝和预防肝硬化等一系列食疗保健功效,被营养学家称为 “21世纪功能性保健浆果”和 “水果中的皇后”,成为保健品市场的新宠,发展市场前景看好。
目前全世界种植面积约12万hm2,我国野生蓝莓主要分布在东北大小兴安岭林区。1988年中国科学院江苏植物研究所开始引种蓝莓。目前,全国人工栽植面积约1万hm2,主要分布在东三省和山东、江苏、贵州和浙江等省。
自1999年开始,麻阳县积极探索,率先在全省开展小浆果引种试验,攻克了蓝莓繁育、栽培、病虫害防治等多个技术难题。经过10多年的技术攻关,已建成科技示范基地1个,蓝莓苗木繁育基地3个,从事生产基地建设的企业9家,3.33hm2以上的种植大户26户、带动农户160余户,6.66hm2以上连片种植基地15户。全县种植蓝莓1000hm2,投产333.33hm2,产值高达 6万元/667m2,带动种植区周边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蓝莓种植涉及宣威、下司、龙山、杏山、碧波等5个乡镇21个村近2500户,麻阳县蓝浆果已远销日本,蓝莓种植已纳入第七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列为国家级蓝莓栽培标准化示范区,“南方蓝莓繁育及栽培示范基地”,获得了 “中国蓝莓产业科技创新十强县”等殊誉,为发展我县蓝莓产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全县蓝莓产业发展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科研、推广、生产相互脱节。二是重产量、轻质量。三是科技总体水平仍然不高,表现为:常规技术多,重大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少;知识形态技术多,转化为现实运用的技术少。四是生产技术推广人员较少,由于种植基地点多面广,导致推广、服务不到位,种植户掌握的技术不全面。
首先是进一步提高认识,特别是要引起各级领导部门的高度重视,把大力发展蓝莓产业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现代化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和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一件大事来抓,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其次要加强领导,县、乡 (镇)、村都要加强对蓝莓产业的领导,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统筹协调全县蓝莓产业规划、生产、加工、营销、科研等工作。真正做到思想上有位子,组织上有班子,计划上有盘子。层层抓落实责任,一级一级抓落实,一步一步强势推进。第三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发展蓝莓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生态经济的有效途径,既符合生态建设的需求,又符合农民增收的要求,是保护生态环境与农民增收致富的最佳结合,既可实现青山与绿水的有机统一,又可使广大农民迅速走上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谐发展之路,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是对种植蓝莓在2.67hm2以上的种植大户在贷款、技术服务、市场营销等方面保持倾斜和优惠;二是有关职能部门要为从事蓝莓经营的企事业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社、个人或经纪人,在登记、办证等方面要简化办事手续,为经营户进入市场开 “绿灯”;三是在不影响财政盘子出台的情况下,建议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100万元资金作为对乡 (镇)、村种植大户和有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实行奖励,以形成产业阵容,确保蓝莓产业持续、稳定的健康发展。
近几年来,全县各乡镇村在蓝莓生产上都取得了一定成效和经验。如捷足先登的宣威镇光明村,紧紧抓住蓝莓产业这个突破口,以点带面,全面推广和全面发展。2010年,全村种植蓝莓131.47hm2,受益农户270户,仅蓝莓一项户均增收4382元,蓝莓生产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部分农户已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有力地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大力宣传这些先进典型,推动全县乃至全州蓝莓生产的全面深入开展。
党和国家十分重视西部地区资源综合开发,可以争取的资金渠道也将越来越多,各乡镇特别是主产区的宣威、碧波、杏山等乡镇,务必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争取资金投入。当前,要重点抓住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决定》和黔东南州委、州政府 《关于加快蓝莓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机遇,争取更多的专项发展资金投入,加快蓝莓产业发展步伐,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一要科技部门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培训力度。邀请专家举办蓝莓专业知识讲座,结合 “阳光工程”、 “绿色证书”等培训,对蓝莓专业技术人员、种植大户和乡镇科技领导干部进行专题培训,使农民掌握必要的种植蓝莓新技术,促进蓝莓产业的大发展。二要积极开展蓝莓引种试验示范、良种繁育、高产栽培、深加工产品研制、新技术推广等课题研究,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三是继续与科研院所更好的结合,不断提高种植加工及营销中的科技含量。
为加快蓝莓产业发展步伐,建议县里成立土地流转中心,抽调有关部门和乡镇工作人员脱产办公。一是负责把土地流转过来,整合各部门项目资金,自建基地;二是将流转过来的土地再流转给企业或种植大户等建设蓝莓产业基地。
2.7.1 发展规模种植
没有规模就没有市场,没有规模也就没有好的效益,零星的、散兵游勇式的发展形成不了大产业。所以,要采取有力措施,扩大种植规模,在实际用作中,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努力做到种植一片,成功一片,见效一片。对于已初具规模的宣威、碧波、杏山等乡镇,要引导他们向广度、深度发展,尽快形成种植专业村乃至专业乡镇,力争在 “十二五”期末基地种植面积发展至0.33 万 hm2。
2.7.2 大力发展、扶持龙头企业
一方面要巩固现有麻奉蓝莓加工企业,引导其创品牌、上规模、上档次;另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引进创办新的蓝莓加工企业,积极开发无公害、绿色和有机新、精、深产品,满足市场多层次需求。
2.7.3 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
引导和组建 “公司+基地+农户”、 “公司+基地+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体,使蓝莓加工到销售的各个环节有机地联合,结成一个完善的产业化经营体系。让龙头企业与农户结成利益共沾、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互相支持、共同发展、铸造新的运行机制,促进种植加工上规模、上档次,形成产业优质与市场竞争优势,真正走出产加销一条龙莓工贸一体化产业化经营路子,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促进蓝莓产业尽快形成富民兴县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