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思存关系问题的实践论超越

2012-07-09 20:31李晓恒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2年9期
关键词: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费尔巴哈

李晓恒

[摘要] 马克思之前的传统哲学家由于无法跳出二元论的泥淖,其最终要么陷入不可知论,要么陷入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于重视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既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哲学难题,又在批判性扬弃旧哲学的同时创生了实践唯物主义的新哲学。

[关键词] 思维与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 实践性

1886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终结》(以下简称《终结》)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实际上,自笛卡尔以来,由于没有看到感性的人及其活动,为了达到思存关系的同一性,传统的哲学家们都在这两个范畴之间打转,最后要么陷入不可知论,要么陷入唯心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人“此岸世界”,才最终从根本上超越了西方的旧哲学传统。

作为理性主义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影响和启发了马克思,但在真理面前他们的矛盾不可调和,因为在黑格尔那里“只有精神才是人的真正本质,而精神的真正的形式则是思维着的精神,逻辑的、思辨的精神。”[2]虽然他也看到人的劳动的本质,但是“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2]而黑格尔无法看到受动的一面,这便是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重要原因所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肯定费尔巴哈“是惟一对黑格尔辩证法采取严肃的、批判的态度的人”[2],但是在他恢复唯物主义权威的同时,脚下仍踩着旧哲学的阵地,因为在费尔巴哈那里,他还没有看到现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于抽象的‘人,并且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个的、肉体的人, [1]所以,费尔巴哈是典型的抽象人本主义者,他眼中的人以抽象性为最大特点,因为他“从来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动”,[1]而是在抽象的类的层面上诉之于“最高的直观”和“类的平等化”,其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最后“却重新陷入唯心主义”。

在马克思看来,“几乎整个意识形态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3]因此,马克思说:“我们的出发点是从实际活动的人”[3],“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道德、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3]与以往旧哲学不同的是,“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3]马克思的新哲学在起点上已经与以往旧哲学分道扬镳。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3]在这段简洁精辟的文字中,马克思既尖锐地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又深刻地揭露了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的本质。这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不懂得“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意义。鉴于此, 马克思特别强调了实践在认识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他说: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

可以看出,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马克思突出强调的是它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现实、感性;而对于唯心主义的批判,一方面,与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现实、感性相比之下,马克思指出,唯心主义只是“发展了能动的方面”,即从人的感觉或思维出发去看待思维对存在的关系。另一方面,马克思尖锐地指出,唯心主义不仅是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而且它只能是抽象地发展能动的方面,它无法体察真正现实的人及其感性的活动本身。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创生并以实践论的思维方式回答了人对自然的依赖性与人对自然的超越性的辨证关系。

在马克思哲学的创始人那里,仅仅意识到现实的人只是新哲学的一个逻辑起点,而“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2]实践性才是马克思主义新哲学的根本特质,因为处在异化劳动状态下的现实的人的命运才是马克思最为关注的问题,所以人们对《提纲》第十一条刻骨铭心,即“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这就是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宣言,他以现实的人的实践性超越了以往的旧哲学,也从根本上超越了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对立难题,关于人的思维与存在问题都必须在实践活动中加以理解和解决。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克服传统哲学内部自身无法解决的困境基础上形成的,它着重于从主体的角度,关注于思维与存在统一的现实基础——实践,以“历史”的眼光去回答和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由此从根本上超越了以往的旧哲学传统。

马克思把实践引进哲学,从哲学高度解决了人类认识的前提和逻辑起点问题。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寻求人类与自然统一基础上的和谐发展,以实践思维方式把握和解决社会实践问题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陕西西安

猜你喜欢
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早期斯拉夫派宗教哲学家对德国唯心主义的阐释与批判
实践唯物主义的三重辩护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费尔巴哈与孔子“爱”的差异及当代意义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浅谈哲学的基本问题
“星座”的哲学探究
哲学唯物主义不必拥抱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