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雯
摘要:作为一种最普遍的审美形式,色彩成为现代设计的重要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关键要素。
关键词:设计色彩教学;审美形式
中国设计色彩教育产生和发展时间较短,起步较晚,以从西方引入的各时期色彩理论和色彩构成理论为依据展开教学,色彩构成为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色彩训练的主流模式之一。十九世纪,随着光学和色彩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欧洲色彩艺术完成了从传统架上绘画向现代表现色彩的过渡,特别是印象派画家做出了卓越贡献。此后抽象派画家进一步使色彩从绘画中独立出来,赋予了其特有的价值,冷抽象代表蒙德里安凭借简单的几何图形以及单纯的三原色,创造出色彩的抽象表现形式——几何构成,为色彩创作注入了理性的成分。在研究与创作实践的相互促进下,色彩构成在1919年正式进入德国魏玛包豪斯设计学院课堂,构建了现代艺术设计的基础教育体系,我国于二十世纪70年代末从香港和日本引进了色彩构成。
色彩构成对于色彩的分析与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传统色彩观念,对色彩的体系、物理、心理等属性的认知,科学地把握色彩的规律、要素和逻辑构成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色彩构成不等于设计色彩。时代的不断发展,对设计色彩的视觉和艺术规律提出了新的要求,机械盲目地照搬包豪斯以来程式化的教学,长期拘泥于教条、枯燥的色彩理论教学无疑是狭隘和落后的。
设计色彩教学是一个开拓性强,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院校应从传统的经验圈子里走出,转换到色彩运用水平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轨道上来,通过调整课程体系,挖掘新的教学形式和内容,为以后的专业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究。
一、个性色彩探究
色彩是具有精神价值的情感力量,不同的人对色彩的表现和理解是各异的,美国色彩学家切金斯认为,支配色彩嗜好的因素有三个:第一是自我介入,(个人观念占20%),第二是体面的维持(自我与环境的调和占40%),第三是快乐的追求(追随流行占40%)。人还可以根据其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分为不同的色彩类型,瑞士学者马克斯.刘舍尔认为,人可分为:黄色——酷爱自由和独立;绿色——追求自身价值;红色——积极进取;蓝色——追求宁静。绿色型的人爱幻想,渴望一鸣惊人,红色型的人精力充沛,乐于体育锻炼。因此任何设计都应当重视这些人们基于个性基础上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渴望,从民族、地域、性别、年龄、生理、心理、教育水平等因素上下功夫,加强分析和归纳,诠释人们对色彩的接受规律,挖掘现代设计中色彩的精神内涵,演绎独具个性的色彩效果,提升色彩的控制和运用能力。
二、市场色彩探究
走向市场,创造出良好的艺术价值和经济效益是色彩运用关键。众所周知,颜色对人们的心理和生理影响巨大,据日本市场色彩专家研究,如果将商品按照色系和视觉规律摆放,销售额可多出10%至20%,色彩无形中成了商品附加值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随着美与时尚的结合,色彩意识的觉醒,不少国家的流行色研究,色彩心理、色彩形象咨询等行业方兴未艾,我国也开始进入起步阶段。色彩构成教学不能无视这些变化,应做出适时的调整,从社会和时代的角度研究收集色彩文化的动态变迁,加强市场化的色彩设计与选配教学:如利用色彩的冷暖强化商品的特性,色相来表现食品的诱人美味和丰富营养,明度对比使消费者产生愉悦感和购买欲等等,把色彩的审美性与产品的商业性紧密结合起来,准确的传达出去,使营销过程更省力和富有成效。
三、创意色彩探究
现代设计的核心是创新,目的是传达,色彩作为重要的造型语言之一,具有形体、文字、声音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设计色彩教学应注重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色彩多义性的认知,使色彩成为丰富作品效果和沟通大众的重要渠道。通过分析和解读色彩的表层意识、潜在意识,从中挖掘最出彩的东西,以色彩视角来观察,用色彩思维来思考,色彩规律来创造,用“色彩”说话。色彩与音乐,从物理学上说都是一种波动,都具有一定的心理效用和抽象意味,用色彩表现音乐,激发创意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既可提高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还能激发色彩的想象力,为创作带来更多的灵感。
四、色彩材质探究
不同材质由于表面的物理结构及内在化学成分特点,对光进行分解、吸收、反射和折射,产生出不同的显色效果,如在服装面料中,黑色真丝与黑色毛呢,颜色尽管相同,但给人的轻重触摸感却是完全不同的。战国的红黑漆器、唐三彩、明清的青花瓷器及民间蓝印花粗布,用色虽不多,但却单纯而丰满,标识性强,都是色彩与材质有机结合的经典。在现代设计中,色彩效果受材质的制约,需要靠工艺美、材质美和肌理美来共同实现,这就要求构成课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色彩的规律,从材料美学的高度,还要掌握材质、工艺、光环境等一系列物质基础上的色彩效果,达到艺术性与技术性的统一。突出材质肌理在色彩构成中的审美价值,利用色彩在空间、量、质上的可变幻性,因材设色,因材施艺,创造出丰富的色彩质感。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