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较低,社会适应能力不够,对现代社会的竞争适应性不够,高等学校对于竞技类项目培养大学生过于“竞技化”导致了大多数学生无法参与竞技体育当中。文章倡导“竞技游戏化”融入到体育教学当中,为提高大学生素体素质,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造就符合现代化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竞技高校游戏化;竞技项目手段化
随着我国的高校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课程改革逐渐深入发展,学生对于体育课的要求日渐增高,加上不断扩大的学生人数,这些都在不断地推动着当前的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体育教学中,竞技体育内容对学生的影响逐渐增大,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适度加大竞技游戏化的成分十分符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同时其内含的一些精神因素对心理能力的培养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我国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增加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这也告诉我们,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均是本着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增强学生体质、传承体育文化的教学目标。
学校体育不是培养专业运动员和奥运冠军,而是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让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所以竞技体育以游戏的形式出现在体育课当中,以增强体质、传承体育文化、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目的。体育教育只有面向所有学生而不是一小部分学生,普及现代人才需要的高质量和高水平的教育,才能达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面临着一个困难,那就是怎样将对技术和身体素质要求都很高的竞技运动普遍化,使更多的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参与进我国的体育文化。
一、竞技体育内容的调整要符合学生的兴趣与需要
高等学校体育的主体甚至整个体育教育的对象都是学生。因此我们考虑的首要问题是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兴趣需求进行相关的调整,使更多的学生对它产生兴趣,从而提高整体素质。传统的体育教学大多是沉闷、循规蹈矩的,教学内容也是一沉不变的。如今,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体育教学一定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学的内容既要考虑对于学生身体的影响,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在选择应用竞技运动内容时,不可以以专业训练为模板,而是要切合当地的文化、地区的条件和专业学习的内容,融进一定的新内容,增加游戏化,降低竞技性。在竞技体育中,竞争渗透于其中,学生通过参与竞技体育,体会竞争,收获胜利。此过程能够激发人们的竞争意识,还能锻炼人们不折不挠,承受压力的品质,而后者对于一个人的一生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要常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懂得换位思考,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对学习的兴趣。
二、竞技体育项目的选择切合现实
古人云:因地制宜。教学更是如此,一定要切合实际。教师所选的教学内容一定要体现它的实用价值,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或当地的民族风俗;同时教学目标要明确,需要让学生知道本课堂的学习的目的,了解此方式既可以为他们量身打造,又能调动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望。竞技体育项目的选择还需本着对人体的锻炼作用,结合项目的趣味和新颖性,充分体现身体锻炼与全面教育的结合。因此,我们应从长远的角度去审视竞技体育的价值,而不是为了现状和将来的就业。
三、竞技体育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竞技体育教学需要考虑学生的情绪,如何让学生喜欢上竞技体育,产生一种尝试的强烈心理,如何让学生在体验中得到竞技体育的快感,使学生喜欢学和练,这些是非常重要的。现实中的学生都喜欢上网聊天、打游戏等,我们不难看出,其实他们喜欢的是各种各样的情绪刺激,如体验成功、冒险、独立、协作、变幻无穷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因人制宜,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为他们量身制订不同的标准,设定适度的困难因素,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使其通过自身努力得以成功。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适时肯定和学生的努力结果都能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让他们体会到苦中有乐。
四、竞技体育教学要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教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爱上体育活动,进而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既可让他们提高身体素质,提高社会适应性和未来生活的质量。而让学生爱上体育运动,体育教学起着重要的影响,只有通过更新内容变换形式,调动学生的浓厚兴趣,喜欢课堂教学,进而喜欢体育活动,从而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五、传承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是在增加健康、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财富,包括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及规范体育活动的各种思想、制度、伦理道德、审美观念。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体育文化已经成为当今人类文化活动的重要部分,为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必须对当前的体育教学进行调整。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体育文化素养严重不足,因此学校体育教学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体育技术技能, 还需要向学生传授该项目的体育文化。这样不但能增强学生的体魄,还可以调动他们参与体育的兴趣和积极性,形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他们的体育素养,从而为将来从事体育健身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
学校体育是体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学校体育主要是在学校教育的环境中,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通过体育课、课外锻炼、体育训练、体育竞赛等各种组织形式,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体育兴趣、锻炼习惯和体育能力为目标而进行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竞技体育即“竞技运动”,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取得优异运动成绩,在最大限度的发挥和挖掘个人或集体在体能、心理、智力等方面潜能的基础上,提高竞技能力水平,所进行的一种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社会活动过程。从竞技体育的含义看,它是在极限状态下去实现一般人所不能实现的目标,有助于最大限度挖掘个人的潜能, 培养人面对困难、应对问题和克服困难的能力,锻炼人的毅力和抗挫折能力,还包含着自我实现的过程。同时伤病之类的痛苦也是在所难免的。而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目标与实现途径有一定的差异。学校体育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终身体育打下结实的基础。可见二者有很大的差异。
七、在学校体育中加进竞技成分的可行度
(一)学校体育的构成分析
学校体育主要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关系。体育教学的所有活动都是服务于学生,而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体育的学习和活动得以全面地发展。教学时不仅教给学生某些知识或技能,最重要的是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竞技体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体育教学中竞技体育的加入
竞技体育可以采取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学校体育教学加进竞技的成分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蓝球比赛中,开展分组实战练习,通过实战的模拟,学生不但可展示自我的风采,还可以感受运动过程给予他们的激情与快乐。其实在比赛中最重要的是增进他们的友谊和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这些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是应是最吸引人的部分。
(三)目前大学生的状况
当今大学生多数是属于“80 后”或者“90 后”,独生子女占的比重很大,家庭环境比较好,很少走出社会锻炼,学生的可承受能力弱。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就业压力的加剧,许多大学生在踏出社会后,面临着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适应社会。一些大学生能力强,大学生活充实的,毕业后或许能够很快适应,并找到属于自己的理想发展平台;一些差点的不断跳槽,埋怨社会等等。这些都归因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竞技体育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从这一角度而言,竞技体育的加入是十分有意义的。
(作者简介:郎奇(1983.5-),男,吉林建工学院城建学院吉林体育学院,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