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教学设计阐述

2012-07-09 18:38黄澄
文学教育 2012年12期
关键词:旧事思维设计

内容摘要:《城南旧事》的电影剧本是职教语文高二课本中的一篇,它是根据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极其感人。正如导演吴贻弓所说:“我被小说《城南旧事》中那种沉沉的相思、淡淡的哀愁深深打动了,整部小说充满了朴素、温馨的思想感情。当这部影片上映后,这种情感同样打动了无数的观众。”但如何教学此剧本却谈者寥寥。笔者拟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设计意图。

关键词:《城南旧事》教学设计意图

《城南旧事》的电影剧本是职教语文高二课本中的一篇,它是根据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极其感人。正如导演吴贻弓所说:“我被小说《城南旧事》中那种沉沉的相思、淡淡的哀愁深深打动了,整部小说充满了朴素、温馨的思想感情。当这部影片上映后,这种情感同样打动了无数的观众。”但如何教学此剧本却谈者寥寥。笔者拟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设计意图。

上课伊始,播放电影的插曲《骊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问学生是否熟悉这首歌,知不知道这是哪部电影的插曲。听了这首歌,内心有什么感受呢?(明确:有种失落感,有种淡淡的惆怅)

设计这样的导语意在利用音乐导入,使学生迅速进入情境,将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引申到对作品的初步探讨中。电影剧本《城南旧事》扣住一个“旧”字来抒发一种离愁别绪,自始至终都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骊歌》是20年代到40年代我国流行的一首学堂乐歌,它倾诉了一种迷惘、惆怅之情。作为影片的主题曲,抱笙加竖琴演奏的《骊歌》营造的情境很好地表现出这种离情别绪。教学开始时的歌声带有强烈的暗示性和启迪性。正如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音乐与文字的完美结合,让语言文字有了更大的表现张力,让学生有了更丰富的想象空间,让语文课呈现出唯美的诗情。

听完《骊歌》后,教者让学生认真阅读课前发给学生的有关作者、影片等资料。阅读后,由一名学生介绍这部影片的特点及感情基调,其他学生补充,同时板书: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基调)。

这是教学的第一步,熟悉和了解作者以及作品创作的相关情况,以便把握作品的整体构思。对于电影剧本,学生比较陌生,应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把握这部散文化影片的第一个特点:以“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为基调。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其时代性,而对于学生而言,这部作品的时代显得较为遥远,因此,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时,要教会学生“知人论世”,要把作品还原到一定的时代语境中去。给出相关资料,让学生自主阅读,培养他们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接下来研读课文的主体部分:宋妈的故事。

先用一个问题让学生整体把握结构:节选部分可以分为几个大的层次?

电影或戏剧往往是以人物的出场为段落的,学生们掌握了这个规律后很快就判断出是两层。接着教者请学生概括两层的含义,明确分别是宋妈的思子之苦和宋妈的丧子之痛(板书:思子之苦、丧子之痛)。这就扣住了散文化影片的第二个特点:以人物的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

这一环节采用划分层次的方法来对剧本进行整体感知。此剧本以人物对话为主体,篇幅较长且琐碎,划分层次有助于理清作者思路,熟悉故事情节,明确故事是围绕宋妈而进行的。另外,此剧本注重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呈现出散文化的叙事风格,通过层次的划分,明确剧本的主体内容,便于让学生体会不同情境中的人物心理情绪。

整个故事围绕宋妈展开,揣摩她的性格特点,分析她的悲剧命运,是理解电影剧本的重头戏,因此教者设计了五个紧密相关的问题,连环发问。

1.从宋妈的言行中可以看出宋妈是个什么样的人?

先从整体上把握人物形象,对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宋妈的性格特点非常鲜明,学生只要从文中筛选出宋妈的言行并加以分析即可。对宋妈性格特点的概括,不能是自己的主观臆断,而要以文本中宋妈的言行来分析文本,进行合理的推测和归纳。譬如:宋妈所说“我不要小栓子,不要丫头,我要俺们弟弟”,有着丰富的潜台词,教者在此要引导学生揣摩其言外之意,深入体会到宋妈内心的无奈和悲哀。最终明确:宋妈是一个善良敦厚、吃苦耐劳的农村妇女。(板书:善良敦厚吃苦耐劳)(设计这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要形成缜密的逻辑思维习惯——形成观点或结论,一定要以事实为依据。)

2.这样一位善良朴实的农村妇女到城市里来做什么?她在林家是什么身份?

对于文本阅读中学生产生的疑惑,教师要设计相应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部影片叙事节奏缓慢,人物的个性特征明显,不像一般戏剧那样有着尖锐的矛盾冲突,如果仅止于分析人物形象就会流于浅显,而不能全面把握文章主旨。这一环节中,要允许学生存在不同的见解,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即可。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多元化的,譬如她来带孩子,是保姆,或者是钟点工、保洁员之类,也有学生可能会说是奶妈。(设计这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通过区别比较,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

3.比较奶妈和现在的保姆、钟点工、保洁员有什么不同。

此问是紧承上一个问题的进一步追问。答案呈现的多元化,只是学生思维发散的结果,并不意味着学生已经完全理解。因此,有必要收聚学生的思维,对几种答案进行仔细甄别,让他们在分析比较中,廓清认识上的误区,逐步认识到宋妈真实的身份和地位。最终明确,奶妈就是用自己的奶水为他人哺乳婴儿的人。这样的人必须是刚生下小孩的人,有时是同时喂养两个孩子,有时可能必须放弃自己的孩子而只能喂养主人家的孩子,与现在的保姆、钟点工、保洁员有着本质的区别。(设计这个问题,目的在于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学生的思维出现“瓶颈”时,给他们搭建一个“脚手架”,让他们能够深入思考,从而进行有效地突破。)

4.文中英子为什么会有“那宋妈怎么不怕老得快?她怎么不管自己的孩子,到我们家来当奶妈”的发问?

上面的问题设计,都是直接从宋妈的角度进行的。通过分析,学生对宋妈的性格和处境都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然而,宋妈不仅是客观存在的宋妈,她也是别人眼中的宋妈。从英子的角度设置问题,宕开一笔,将学生的思维导向另一个角度,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和理解这个人物形象。最终明确:生活所迫,生活所逼。(设计这个问题,目的在于及时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向,引导学生将思维深化,全面、深刻地看问题。)

5.在当时这样的人就只有宋妈一个吗?文中还有什么地方也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状况?

这一追问,将学生的视野从宋妈个人投射向整个社会,引导他们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来认识宋妈的人生和命运悲剧——宋妈是当时千千万万个农村妇女的一个代表,是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一个缩影。进行这样的深层分析,能够将学生的思考带向一个新的高度。另外,文中小英子寄信时见到的情景也巧妙地交代了故事的时代背景,暗示宋妈们悲剧命运中所蕴含的社会原因,进而揭示文章的主题。(设计这一问题,目的在于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深化,学会从更深层次进行探究,从而将问题理解得更深入、更透彻。)

此环节采用连环设问及追问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黄孟轲老师说:“课堂的提问不能是一次一问,而应该是组合提问。”于漪老师也强调:“提问要有一定的坡度。”在这种教学形态中,找准突破口,瞄准切入点的问题设计是关键。本课设计了五个有内在联系的问题,引导学生向文本的“青草更青处漫溯”,向情感思维的更幽微更深刻处前进,从而使课堂迸发出最绚烂的火花。

最后请大家再一次欣赏《骊歌》,让大家在歌声中再一次体味电影“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

语言文字与音乐本就是一对孪生姐妹,在语文课中巧妙地借助音乐,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本设计中,导入时从《骊歌》切入,又以《骊歌》为背景音乐贯穿课堂始终,最后再次欣赏《骊歌》,力图让学生始终处于“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的氛围中。学生在音乐的熏陶浸染下,初步理解文本,逐步感受人物形象,继而揣摩情感,最终感悟人生,课堂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黄澄,江苏省如皋市职业教育中心校教师。

猜你喜欢
旧事思维设计
旧事组诗
城郊旧事
BUBA台灯设计
有种设计叫而专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微评
无解(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