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末清初,一系列大规模、遍及全国的战争和不断发生的自然灾害,使众多的城市遭到了严重破坏,因此,清朝统治稳定以后,为了稳定统治和发展经济,面临着紧迫城市重建问题。清朝政府采取积极政策对大量城市进行重建,在型制、功能和格局方面都有新的发展。
关键词:清初;破坏;重建
一、清初城市重建的原因
1.战争因素。明末清初,由李自成和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转战半个中国,再加上满清入关后的战争,时间长达数十年。这些战争持续时间长,规模巨大,波及范围广,破坏力强,几乎涉及全国各地,故而对社会经济和城市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深远的影响。明末清初的战争和历史上各次重要战争一样,都是以攻城略池作为主要目标,兵锋直指城市。由于城市成为主要的战场,故战争对城市的破坏和影响尤其巨大,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的。战火不仅直接摧毁城市基础设施,造成城市人口的巨大伤亡,也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职能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
2.人为因素。在明末清初长达数十年的战争过程,各种社会动乱层出不穷,由此导致社会经济严重破坏,城市则首当其冲,在巨大的打击下走向凋敝衰落。明代修建的高大城墙多有损毁甚至不复存在,城市人口锐减,城市形制被破坏甚至被摧毁。城市发展进入低谷,全国城市一片凋敝的景象。清军入关以后,对那些顽强抵抗的城市,给予无情的报复和打击,屠城、毁城事件多有发生,如:清军进攻扬州,遭到史可法所部及市民的英勇抗击,清军攻下扬州后,实行血腥大屠杀,史称“扬州十日”。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大举北进,包围中原重镇——河南开封时,赶来救援的明朝军队扒开黄河河堤,造成决堤,开封城市毁灭在洪水之中,全城仅文庙、大相国寺等少数建筑有屋檐、屋脊露于地面,昔日繁华城市和千年文物荡然无存。
清初,为了断绝沿河人民对台湾郑氏的支持和联系,防范人们出海为寇,康熙元年,清廷下令从山东省至广东省沿海的所有居民内迁五十里。拆毁城镇、焚庐舍,滨海数千里,无复人烟。华东华南沿海城市顿时衰落,渔业和盐业废置,田园荒芜,沿海居民流离失所,深受迁海之苦。
3.自然因素。伴随战争出现的各种自然灾害、疫情、人祸和社会动乱,也对城市发展进程产生长期的不利影响。晚明时期,出现全球性的气候变迁,全国许多地区气候异常,气温下降,导致中国中心地带的河流和湖泊冻结,庄稼每年的生长和收获期明显缩短。自然灾害频发,干旱、蝗虫、瘟疫、水灾纷纷降临,饥馑横行,不少地区的民众皆用树皮、草根来充饥,有的地方的人们甚至吃观音土。而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特别是鼠疫蔓延,大头瘟流行,人民流离失所,社会经济凋敝,城市普遍受到破坏,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二、城市的重建
为了清朝政权稳固、社会安宁、经济发展,从康熙至乾隆年间,清廷对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和重建。主要是在明代已有的基础上加以修葺,并创建许多新功能城市。
1.采取政策。对城市的重建工作,首先是对以前城市的基础上加以修葺。清廷高度重视城垣的重建修葺,并采取奖励政策,有时候以此作为地方官员的政绩,故而清代各省官员成为各级城市重建修葺的发动者和组织者,从捐资倡建、资金募集、纠工兴建,以及日后的修葺维护,多由其操办。清初由于新政权刚刚建立,经济多遭破坏,人口减少甚多,各地财政颇为困难,故而城市的重建和营建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官方拨款、官员捐资、以及民间捐输三种主要方式。其中,官方拨款最为重要。清代乾隆中叶是为四川城市重建最为集中的高潮时期。乾隆二十八年到三十六年,重建城市达五十三个,占全部重建城市的百分之四十一。
2.城垣形制。清代城垣形制发育完备,类型多样,形态各异,集中国农业时代城市发展之大成。城池形制主要受地形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与城市职能和行政地位有着密切的联系,行政地位越高的城市其形制愈显复杂完备。
方形城市是中国古代以来就形成的称制,故而一般在地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城垣形制多为方形、长方形或明显的近方形。清代城市形态沿用历代特别是明代城市形态,总体上以规则的方形为城垣的标准形态。这种方形城制的基本特点为城垣的形态呈方形或长方形,坐北朝南,中轴贯穿,左右对称,街道多成放射网状布局。但是由于不同地区的城市所在的地理位置条件不同,故而仍不少的城市呈现不规则形态。中国北方城市的地理环境多为平原,故城市采取方形、长方形的外部形态为多;而南方各省多山地丘陵,河道密布,依山傍水建城,受天然水道与地形限制,故城垣多为不规则状态。据清代千余种府州县方志记载城池图显示,中国北方地区的城市大部分城垣为方形或长方形。
清代,位于长江下游以及东南沿海地区的相当部分城市的城垣形态呈现不规则状态,这与水文和地形条件有着直接关系。江宁府城、杭州府城等省城大都受到周围山势与河流影响而呈现不规则形态,这些城市的城垣形态往往随着山势起伏而蜿蜒,顺河流走向而产生自然的曲线轮廓。
从整体上考察,清代城市城垣的形态大致分为“北方南曲”,然而各个城市所处具体地形条件千差万别,北方也有部分城垣形态成不规则状。直隶省会保定府城垣因为地形关系呈现靴型,山东省会济南府城地势南高北低,东西稍长,南北略短,北面多水,南面近山多坡,城垣亦呈不规则形态。而在南方也有部分城市保持方形形态,福建建宁府城、云南大理府城等均为方形城垣。
(四)新增功能城市。清以来,部分城市为了强化军事功能,加强防御作用,陆续在方形城垣外增筑不同形状的关城、月城,从而使方正齐整的城垣轮廓显得不规则。
(五)格局的变化。清代国土辽阔,城市数量众多,一些城市独具特色,形成连城、重城以及没有城墙的城市形制。两座甚至三座城垣连在一起的城市形态,成为连城。长江与其最大的支流汉水交汇处的武汉三镇就是三座城垣连在一起的连城。重城为清代城市一种常见的格局。京师分为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是清代最为完备规整的重城格局。其它的较为复杂的三重复成格局也不少,典型者如山西省会太原府城原为一河三城的重城格局,顺治年间重修,于城西南隅建满城,光绪年间又于城东南隅别建新城。江宁、西安、杭州、成都开封等相继在府城内修建满城,故而也形成重城格局。
清代也有个别建制城市未修筑城垣,成为城市类型中较为罕见的特例。拉萨城沿吐蕃都城之制,有峻宇高墙,无城垣环绕,形成以布达拉宫为重心,大昭寺为中心点的椭圆形城市格局。除此,清代各大小城市城垣以外,还存在大量祠庙、书院、场市、衙署等,这些建筑史城市形态在城垣之外的延伸。清代中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很多城市突破城墙的界限,在城外关厢地带发展繁荣的市场和居民区,而这种城市外溢式发展的情况在清末已经相当的普遍,尤其是沿江沿海的商贸城市、水陆交通枢纽城市和内陆边疆贸易城市尤为突出。
研究清代城市重建的原因,会有助于我们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找到正确的途径,达到借鉴的目的。研究这一过程,有助于我们给号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城市,创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杜文凯.清代西人见闻·录鞑靼战记[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孙达,硕士,苏州大学社会学院,中国古代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