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中学作文教学重文法而轻性灵,施教惟规范法度是依,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文的人文个性漠然丢失。究其原因,一方面,貌似科学的知识能力训练,实际上使作文教学陷入了繁琐哲学,写作知识和写作理论的大量超前传授,忽略了学生生活的体验、性情的陶冶和悟性的启迪;另一方面,应试教育使作文教学急功近利,作文教学目的的短期“务实”重于长期的人文修养,配合应试的“快速作文技法”导致学生的作文严重缺钙。这样,人的性灵及其外部世界多元多变,而学生的作文呆若木鸡,中学作文教学陷入事倍功半的尴尬境地。鉴于此,目前中学作文教学应高瞻远瞩,推行“任性而发”的“性灵作文”。
一、构建开放的、活泼的、动态的学生全程自主作文训练体式
作文教学应当达到怎样的境界才算有成效?张志公先生说:“教作文要教给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和不断自行提高实际应用的能力。或者,用个时髦的说法,教给他们在写作方面的‘应变能力,也就是适应今后产生的各种新的需要的能力。”素质教育观下的作文教学有综合性、主体性、实践性、自由性的特征。在作文教学中,以育人为总目标,以“情(情感)”为纽带,以“知(知识)”为支点,以“理(理性思考)”为核心,以“活(灵活)”为特征,促进学生主动、自由、持续、全面的发展。具体目标可分解为“四培养,四学会”:培养观察能力,让学生学会积累素材;培养思考能力,让学生学会筛选素材;培养想象能力,让学生学会丰富素材;培养创造能力,让学生学会编织素材。
作文教学过程应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离不开学生主体参与。在训练中教师要导情、导理、导法:导情是创设生活情景或问题情景,激起学生写作的热情和欲望;导理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归纳,悟出生活道理;导法是指导学生学会思维方法和表达方法,让学生做自训主体,发挥学生在作文教学中主体作用的途径:尊重主体,让学生说自己的话;开发主体,让学生说更多的话;优化主体,让学生说优质的话。打破封闭的僵化的、静态的训练程式,构建开放的、活泼的、动态的学生全程自主作文训练体式;学生命题自主(学生会选自己感触最深的题目,可提高知情意的商值,这样的命题能开启心灵之窗,打开记忆闸门)—立意自主(有自己的观点)—体裁自主(文体不限)—题材自主—字数自主—评改自主—投稿自主。这样就解决了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三大难题:一是积累生活、投入生活、体验生活—原材料关,这是重在解决“没话写”的难题;二是教给方法,作好示范,提示规律—手法技巧关,重在解决“不会写”的难题;三是优化思维、陶冶情操、锤炼语言—思想语言关,重在解决“写不好”的难题。
二、寻找生活支点,建构完美的创作过程
写作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它与生活鱼水相融。凡与生活鱼水相融的写作,是“绿色”的,它符合作文生态圈。从源头上来说,要有活水;从创作过程中讲,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结果上看,要传播到大众中去,要交际,否则还停留在书本上、课堂上,或学生个人狭隘的思维阈限和审美趣味内。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选择投稿作为突破口,让他们瞄准自己的读者群,做一些具体实在的、“有据可查”的写作实践,把文章写到发表的水平上来,让自己感受一下写作的成就感。首先,印发《投稿指南》;其次,立足校园,给学生建立四个写作素材系列,即读书做人系列、点击社会系列、民俗拾趣系列、校园风铃系列,在此基础上布置硬性的写作任务;再次,由写作骨干组稿、改稿,由教师定稿,再进行集体投稿和自由投稿;最后,根据发表情况,请发表文章的同学介绍经验,开展纵横对比,组织讨论、辩论等对口交流活动。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点评、总结,提醒他们哪些可入文,并敦促其看书、活动、投稿。同时还要要求学生,通过写作涉足各种艺术领域,和各类大师对话。
三、凸出思维训练
写作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一般思维规律是“积累—模仿,借鉴—创造”。“一个好的教练训练运动员是有严格的训练计划的,训练的计划是很科学的,否则就要影响运动员出成绩,语言训练也应当有并可以有科学的方法。”不管怎样训练思维,都离不开以下三种思维:一江春水向东流——顺向思维;反弹琵琶成新曲——逆向思维;横看成岭侧成峰——多向思维。在积累素材基础上的认识素材、分析素材也很重要,即“想”的训练亦要加强。在具体的谋篇布局过程中要训练学生:如何挖掘主题(写出理论深度),明确选材的价值取向,确定好行文思路,选取恰当的表达方式等。
良好的作文思维习惯是学生具有作文能力的标志。“所谓能力不是一会儿就能够从无到有的,看看小孩子养成走路跟说话的能力多麻烦,阅读跟写作不会比走路说话容易,要得其道;二要经常的历练,历练到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这种能力。”作文能力是一种心智技能,它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以思维为主要成分,作文是学生思维的结晶。
四、培养学生健康而丰富的感受能力
感受是生活的信号敲打在作者心灵上引起的颤动,即心灵的颤音。它以感觉器官为基础,把注意力向主观感情进发,其核心是一个“情”字。很显然,感受的侧重点不在客观事物,而是自我的感情世界,具有浓重的主观色彩。因此,每个人都可以借助于客观事物来表现人人皆无、唯我独有的感触。一个人感受愈丰富、愈敏锐、愈独特,他的文章也必然有个性。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什么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就是因为朱自清对父亲有深深的情感,对父亲的举动有独到的感受,因而写出了感人至深的佳作。要让学生写出好文章,必须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能力。这种感受不是贫乏的、迟钝的,而是丰富的、敏锐的、不是病态的、消沉的,而是健康的、积极的。怎样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呢?
首先,必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热情地投入到生活中去。正如伟大的艺术家罗丹所说:“为了在生活中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热爱人生吧。”热爱生活的学生,他一定热爱学校,热爱班级,热爱家庭,关心周围发生的事情,热心各项整体活动,积极投身到集体中去。语文老师不仅是学科老师,他还必须担当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引路人。苏霍姆林斯总是把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母亲、关心同学、投身当时的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各种斗争来要求他的学生。陶行知也始终强调学生必须参与到生活中去。认为“生活即教育”。一些语文教育改革者如魏书生总是把引导学生丰富生活、创造生活作为语文改革的基础工作。语文实践的经验证明,一个成功的语文者,必有是一个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的成功的教育者,也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写出好作文。
其次,要引导学生站在他人的角度,多为他人着想,多关心别人的疾苦,激起关爱他人,同情他人的健康情感,乐他人之所乐,忧他人之所忧,急他人之所急。歌德说:“当敏锐的洞察力同善意和热爱相结合,就能探到人类世界的最深处”苏霍姆林斯基更是明确在指出:“细腻的感情,只有在集体中,只有在同你周围的人们不断的精神交流中才能培养起来。”也就是说,只有让学生去关爱别人,与别人同甘共苦,才能发诸真情,写出个性,一改过去那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空洞无物,无病呻吟的面貌。
五、教师要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境界
“不拘一格”,就是包容,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各种思想观点,各种风格特点采取包容的态度,特别是对那些不合自己心意的观点和风格更要宽容一些,使其有一席之地,得到教师的充分尊重。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是非标准衡量所有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当然不是提倡怪异,但个性往往和叛逆有一定的“血缘关系”,有独立见解常常伴随着对传统的否定,教师与学生经常在维护传统上产生分歧。如果教师不采取宽容的态度,学生的观点就很可能被教师“扼杀”掉,如果能对其宽容,哪怕有些偏激,我们也还是宽大为怀的话,学生的个性就会得到尊重和保护。我们教师应该从不同角度来看待事物,尤其善于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事物,了解学生喜欢什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研究二十一世纪的学生和以前的学生,和自己做中学生的时候究竟有什么不同,这种变化是进步还是倒退。我个人认为,现在的学生在很多方面比老师强,教师要有向学生学习的思想,要看到教师自身的先天不足和思想生活空间的狭窄,要拓展自己的空间,要与时俱进。
作文是心灵的释放。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都有自己的特殊经历,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审美观。教师的责任是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然后去放大,鼓励学生按照他自己本来的样子去更好地发展,不是非得按照教师喜好加以纠正不可。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所批判的摧残人才的做法我们要高度警惕,稍不注意就容易干出“夭梅病梅”的蠢事。所谓“文无定法”,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展开,如何收束,都有学生自己的习惯和匠心,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教师切不可将“新八股”的紧箍咒套在学生头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写出真正属于自己构思的文章,体现鲜明的个性。
(作者简介:林庆江(1967-)男,中学高级语文教师,福建省漳州市语文学科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