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花”也美丽

2012-07-09 05:47陈亚娟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2年1期
关键词:野花班集体群体

陈亚娟

引言:

这个学期来,我为班中一个小团体伤透了脑筋。这是由四个男生组成的小团体,其中一个男生生活在离异家庭,另两个是隔代抚养,还有一个是异地学生。原本就喜欢“搞事”,加上学业负担的加重,学习有点跟不上节拍,这样他们就一拍即合,很快就称兄到弟了。一起上厕所一起不出操一起去小店一起去食堂用餐不排队……虽然暂时都是一些小事,但是他们的言行举止可能已经影响了其他一部分意志薄弱的同学,非群体的扩大极大影响了我对班级的管理。我深深为这些事烦忧,有时甚至被气得真想狠狠地打他们一顿!然而,在大力倡导“以人为本,共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正确管理好班级,将矛盾消化在萌芽状态,还需要用科学的、合理有效的方法。

一、理性认识、客观评价

班级中的非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的,但不是任意的几个人凑成的,他们需要通过密切的接触,彼此充分选择成员,心理模式的相似性是他们走到一起的基础。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对待他们不能歧视和鄙视,特别是不要对非群体中表现不佳的成员横加指责、挖苦讽刺或强行解散,也不要对其视而不见,漠然置之。因为这样会挫伤其成员自尊心,打击其积极性,有时还会促使其走向消极的一面,与班主任、班集体产生隔阂甚至形成对立,这不仅使对他们的教育管理难度增加,也对培养良好的班集体极为不利。所以对班内的非正式群体应尊重和关怀,引导他们健康发展。

二、争取核心人物

非正式群体中一般都有其公认的、在群体中起核心作用的人物,这一核心人物具有强大的心理影响力,他的一举一动都会得到其他成员的响应。因此,管好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人物,能起到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果做好了他的教育转化工作,其他成员的工作往往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在管理过程中对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要多关怀、培养,使他们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核心”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然后通过“核心”做好其他成员的管理和教育工作,共同进步。比如,我就有意识安排四人中的“领袖”学生到班级的管理层中(担任课代表)来,让他成为正式群体中的“干部”,这样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间就会和谐合作;在校运动会中我还根据实际情况,把一些任务交由这些非正式群体的学生去完成,以发挥他们的群体优势。

三、“重视”非群体

首先是细心观察。我经常在课间观察他们。通过细心观察,一方面可以及早发现他们思想上一些不好的苗头,及时做好教育疏导工作,把这种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通过细心的观察,我也会发现,其实他们也并非一无是处,在他们身上,也有一些闪光点。比如,在他们中间,有一个学生思想还是很单存的,有一个学生则是体育活动的佼佼者。凡此种种,只要一经发现,我都会适时在一些公开的场合及时予以表扬和肯定,激励他们,激发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感觉到班主任的目光始终追随着他们,关注着他们。

其次是关心。非正式群体尽管会对班级造成这样或那样的负面影响,对班主任而言,不能因为其难管就不管,听之任之,让他们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每个人都有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都希望能引起别人的注意,非正式群体也是如此。因此,作为班主任,我没有对他们另眼看待或置之不理,而是努力把心放正,在学习上、生活上对他们多加关心,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及时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

再次是耐心。要消除非正式群体与班集体之间的隔阂,要使他们重新融入到这个班级,班主任不仅要做大量的工作,同时也要充分估计到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因此,班主任还要有足够的耐心。人的转变是有一个过程的,而在这个过程中,有时也经常会有一些反复,今天表现不错,明天可能又有事了,对此,班主任不能急躁,不能失去信心,应该相信,“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四、资源整合,实现共融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客观的,是多种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因此,班主任必须把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结合起来考虑。班主任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宣传与强化积极向上的班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工作重心放在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能力上来,这样就为发挥集体的积极作用奠定了基础,然后要加强同非正式群体的沟通。利用班级集体的优势,在工作中注意吸收非正式群体成员,特别是其核心人物,激发非正式群体成员参与正式组织活动的积极性和对群体目标的认同感,从而发挥非正式群体的正向功能,而限制其负面影响。此外,非正式群体学生大多注重情义,班主任要充分利用情感力量,以情感人,温暖他们的心灵,消除他们同班集体在目标和行动上的抵触情绪,顺利将非正式群体纳入实现正式组织目标的轨道。

总之,在班级管理中,一定要重视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重视其在班集体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因势利导与正式群体形成合力,实现班级管理的动态平衡,班级才会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才会形成规范而成熟的班集体。对于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要促使他们从负面走向正面,一方面不能姑息他们的错误,但也不能一味地采用“下猛药”的方式,而是应该采用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既要有严父的批评,又要有慈母的关怀,双管齐下,才能逐步见效。教师要本着“带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根草去”的精神,坚信学生是可塑的,形成自觉地处理问题的意识,并不断地积累方法和经验,非正式群体一定会融入班级这个大家庭,学生一定成为集体的一员。(作者单位:张家港市护漕港中学)

猜你喜欢
野花班集体群体
野花谷的牛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调查
中间群体
人心齐,泰山移
中等职业学校班集体建设的策略研究
宝岛的野花
温暖的班集体
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