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人大代表、农业部部长 韩长赋
“十一五”这5年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极不寻常、历史少有。5年来,各种自然灾害偏重发生、频繁发生、异常发生,国际农产品市场发生剧烈波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和不断扩散蔓延,农业农村经济面临空前挑战。然而,这5年,不仅没有出现历史上大灾之后大减产的现象,而且连年增粮增收,形势之好历史少有。中国之所以能沉着应对诸如汶川特大地震、国际金融危机、国际粮价飞涨等重大问题,就是因为农业连年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粮食连续5年增产,总产连续4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标志着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万亿斤水平。“菜篮子”产品生产快速增长,供应充足,品种丰富。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前4年年均实际增长8.3%。可以说,“十一五”时期是国家支农力度最大、农业发展形势最好、农村面貌变化最快、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粮食“七连增”是半个世纪以来的首次;连续4年保持在1万亿斤以上,历史上从未有过。这个成绩是在严峻的自然灾害、异常波动的农产品市场、极其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取得的,是政策支持、科技支撑、价格拉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从上到下齐心协力、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的结果。
政策支持是首要的。一是“减法”、“加法”、“乘法”一起做,调动了广大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从2006年起,中国全面取消农业税,为农民减轻负担1300多亿元。建立补贴制度,实行“四补贴”,资金由2004年的145亿元增加到今年的1345亿元。二是不断加强对主产区的支持,充分发挥主产区作用。对产粮大县的奖励资金由2005年的55亿元增加到今年的180亿元。三是在农业抗灾减灾和粮食生产的紧要关头,中央及时出台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保证了抗灾夺丰收。
同时,强化科技支撑和及时科学防灾减灾也是粮食丰产的关键因素。2010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超过52%,比“十五”末期提高了5个百分点。整个“十一五”期间,预计粮食平均亩产比“十五”高26.5公斤。
农民工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绕不过去、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农民外出务工最关心的有五件事:找到工作、拿到工资、工伤大病有保险、有地方住、子女能上学。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基本思路,重点把握三个原则。一是要坚持农民向工业、服务业转移就业,打开城门,合理引导,逐步转移,有序进城。二是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一方面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县域经济和农村二三产业,让一部分农民就地转移;一方面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和待遇,让一部分农民进城务工,安居乐业。三是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抓紧解决农民外出务工面临的现实突出问题,同时推动体制改革创新,从制度上解决农民工问题。
中国农产品质量总体上是安全可靠的。2010年,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都保持在96%以上。农业部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执法监管,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能力建设,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坚决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一手抓农业标准化生产,创建了一大批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规模化养殖小区、水产品健康养殖场和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从生产源头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