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海华
薛海华:女,本科,主管护师
新生儿毒性红斑又名新生儿变应性红斑,发病原因不明,发生于生后1~4 d,表现为面、颈、胸、背、臀及四肢红斑、丘疹和脓疱疹短暂性皮肤病,新生儿发病率为20% ~70%[1]。金汉珍等[2]在其实用儿科学中指出患儿毒性红斑无不适感,多在1~2 d内迅速消退,但实际临床观察发现,90%以上的新生儿持续3 d以上,自消缓慢,有一部分激发皮肤感染甚至发展成为脓疱疮,如不早期干预易发生院内感染,将会延长住院天数,增加新生儿抗菌药物使用率,加重患儿家庭经济负担。复合碘消毒剂由碘与氯己定的水溶性电荷迁移络合而成的淡黄色半透明水状物,无刺激性气味。笔者发现,用复合碘治疗新生儿毒性红斑有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2年3月本院产科出生出现毒性红斑263例,其中男123例,女140例。将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136例,对照组127例。红斑首发时间、性别、体重、分娩及喂养方式等资料比较,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新生儿学》[1]之新生儿毒性红斑临床诊断标准。(1)在出生后4 d内起病。(2)皮损表现为红斑、丘疹、风团和脓疱疹。(3)皮损分布,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如面、肩、背、臀部及四肢等。
1.3 治疗方法 传统认为新生儿毒性红斑有自限性,一般不须治疗,对照组按本院新生儿母婴同室护理常规,病房维持室温22~24℃,相对湿度55% ~65%。患儿衣服、尿布柔软透气由医院统一提供。每天护士为患儿洗浴1次水温为38℃,做到1人、1巾、1盆,避免交叉感染。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用复合碘消毒棉签外涂患处,每日2次。复合碘消毒棉签主要成分:氯己定碘含有效碘0.18% ~0.22%;醋酸氯已定0.10% ~0.12%。
1.4 观察指标 皮损严重程度按3级评分法分别统计红斑、丘疹、风团及脓疱疹。分级标准:轻度,散在弥漫性红斑色淡;中度,弥漫性红斑伴散在丘疹及风团;重度,丘疹密集伴有脓疱。疗效评定标准:控制,红斑1~2 d消失,皮损100%消退;显效,红斑2~3 d消失,皮损消退>70%;有效,红斑3~4 d消失,皮损消退>30%;无效,红斑5 d以上未消失,皮损消退<30%。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PEMS 3.1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 α =0.05。
表1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
复合碘消毒剂中的氯己定碘是一种氯己定与碘的络合物,能同时释放碘分子及氯己定,氯己定是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与碘协同,吸附于细菌表面,破坏细胞膜使细胞组成渗漏,同时具有强氧化作用,不仅对革兰氏阳性、阴性菌有较强的杀菌、抑菌作用,对病毒也有灭活作用。魏兰芬等[3]检测结果表明,小鼠急性经口毒性属于实际无毒类,小鼠蓄积毒性属弱蓄积毒性,小鼠骨髓微核实验阴性;家兔急性皮肤刺激实验、眼刺激试验均显示无刺激性。新生儿皮肤薄嫩,角质层发育差,皮肤屏障功能脆弱,且皮肤中含水量较多,pH值较高,使用复合碘消毒棉签对新生儿毒性红斑早期涂抹,是安全无毒切实可行的。
新生儿毒性红斑其发病机制可能是一种即刻型变态反应,由红斑演变而成的脓疱早期主要聚集嗜酸细胞[4],所以无需使用抗菌药物,使用复合碘消毒棉签对新生儿毒性红斑早期涂抹,对红斑及周边皮肤进行有效消毒灭菌,减少外源性细菌及病毒的侵入,为红斑早期消退提供了安全环境。表1显示,复合碘治疗新生儿毒性红斑较常规治疗组效果显著。
近年来,对新生儿红斑局部用药的临床验证多于全身用药的临床验证,抗菌药物的慎重使用,故复合碘治疗新生儿毒性红斑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且价格低廉,临床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主编.实用新生儿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871-872.
[2]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主编.实用新生儿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59.
[3]魏兰芬,许 激,徐彩菊,等.杨驰复合碘消毒液消毒效果及毒性检测[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2,1(1):16 -19.
[4]BenrierV,Weill FX,Hirigoyen V,et al.Skin colonization by Malssezia species in neonates:a Prospective study and relationship with neonatal cephalic pustulosis[J].Areh Dermatol,2002,138(2):21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