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昌权,陈宗胜,徐善平
(1.淮阴师范学院传媒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2.淮安市电化教育馆,江苏 淮安 223001)
江苏省从2000年起开始在全省中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并先后实施了“校校通”建设、“四配套”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教育现代化建设等一系列工程,以此来加快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淮安市近年来紧紧围绕优质均衡和公平普惠这两条主线,以区域教育现代化标准建设作为重要抓手,采取多种措施,提升城乡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努力培养学生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信息素养。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对真正实现教育现代化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江苏省淮安市小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的结果进行系统的归因分析,结合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针对当前小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和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探讨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新思路、培养策略和具体可行的方法。
小学生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1]
信息素养的培养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目标要求和不同的培养策略,根据课程改革中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要求,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可以渗透到各科教学中或以综合课的形式开设,可结合语文、数学、自然、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学,以欣赏、游戏等方式让学生通过活动进行电脑操作实践,了解信息技术重要性和基本功能,对计算机产生好感,进而掌握一些简单的操作技能。同时,又可在计算机网络中学到其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小学生信息素养还受家庭、社会信息化环境影响。
以江苏省淮安市四县四区的小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分层抽样的方式,从每个县区抽取乡村小学8所,乡镇小学4所,城区小学4所,整个样本学校覆盖了淮安市的市区、县城、乡镇和农村各类型的小学教育学校,具有代表性。
本问卷在淮阴师范学院传媒学院、淮安市教研室和淮阴中学部分教师的帮助下设计完成。内容设计参照了国内外信息素养研究成果,根据南京师范大学李艺教授提出的信息素养的构成要素,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四个方面。[2]问卷包括个人基本情况题4个,学生信息素养选择题32个,分别针对学校第一负责人和分管信息技术校长、信息技术教师和各学校的学生。要求被测对象对调查内容只做单项回答 (有特别说明的除外),答案选项大多为4项,有的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了2项和3项,有的设计5项或更多项。问卷采用四级计分制,其中 6-11,15-28,32-36 小题每小题如果回答A计4分,回答B计3分,回答C计2分,回答D计1分,其他小题不计分,仅作参考建议使用。对调查数据的分析使用 SPSSl3.0 for Windows 和 Excel 2003中文版软件。
(1)问卷调查法:由淮安市电化教育系统根据抽样确定的学校组织问卷调查,调查通过网络,采用 www.sojump.com(问卷星)发放和回收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2613份,为后续研究提供充实的数据依据。
(2)访谈法:在问卷调查前后访谈部分小学生和小学学科教师,并调阅了部分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学业档案袋。
表1表明,34%的学生不能熟练地运用网络信息资源完成各项任务,绝大部分学生不会简单的PPT制作和多媒体作品展示,76%的学生对文字处理不熟练,信息获取能力、加工处理能力、应用能力均有待提高;和同学、老师、家长沟通能力不足,也影响了小学生信息知识的提高。
表1 常用软件使用与掌握程度
市区小学生信息意识较强,76%的市区小学生能认识到信息知识和网络资源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希望能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和家庭、社会信息技术环境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以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但缺乏对信息的判断和分辨能力(图1、图2)。访谈发现,乡镇和农村小学生信息意识薄弱,有54%的乡镇小学生和78%的农村小学生对信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各种信息能力培养的认知度较差,认为信息技术与网络资源在个人的成长中并不重要,没有意识到利用网络资源来改变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帮助自己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还没有形成自觉收集、利用信息的习惯。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也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它对小学生后续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调查项目和访谈内容主要是考察小学生对信息的获取、理解、使用、加工和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在信息化时代,小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是多元的。在调查和访谈中发现传统的电视、杂志、书刊仍以75%的优势,成为小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网络、光盘、电子图书和各类教学类游戏也是小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但获取信息的目的不明确。
图1 小学生对电视广告的态度
图2 小学生对网络娱乐新闻的态度
市区、城乡不同家庭信息技术环境和家长的信息能力对小学生信息能力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县城及乡镇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设不足,农村小学近一半在5、6年级才开设,而且生机达不到25∶1,基本上没有上机操作,城乡之间严重不均衡,社会以及家庭信息技术的条件和环境跟不上学生对信息能力发展的渴求,无法满足小学生正常的学习需求。学校是信息技术学习的主要阵地,应提供更有利的信息环境。
虽然还处于小学阶段,但90%的小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上网经历,网络已成为小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小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版权缺乏基本认识,对网络上的色情、暴力内容缺少甄别,信息辨别力不高,容易受到消极信息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受生活阅历限制,小学生也最容易在不健康内容的传播中迷失方向。加强小学生良好的信息伦理道德培养刻不容缓(见图 3、图 4)。
图3 对网友受骗受害的态度
图4 引用网络信息的态度
对照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目标、内容和社会对小学生提出的信息素养的要求,从目前调研访谈的数据分析,小学生信息素养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原因:
小学生信息素养内容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四个方面,而在问卷调查和访谈中,许多学生包括学科教师甚至是信息技术教师,都是谈信息技术应用的简单操作,过分强调信息知识,普遍存在以单纯的计算机操作代替信息技术教育的现象,把培养和掌握简单软件操作水平的高低当成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教育目标。[3]虽然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规定的非常明确,但信息素养的教育还是受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着重知识和操作技巧的培养,轻信息能力、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培养。信息技术的开放性、网络社会的隐蔽性,都决定了不能忽视信息道德、信息能力和伦理的教育,缺乏信息意识也必然影响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的培养。
教育信息化硬件设备投入和经济基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了一个地方的信息技术环境,制约着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虽然江苏的自然条件在全国各省区中最为均质,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为全国最大地区之一。淮安作为地级市不仅经济总量达不到苏南一些县级市,而且人均GDP仅有苏南一些县级市的1/10。调查中发现,有些乡镇学校只有一个计算机教室,设备还不完善,也不能接入互联网。农村中大部分学校平均每30名学生才拥有一台计算机,有的农村学校教师的师机比在30∶1以上,部分农村地区的教师还不能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源进行教育教学和教研活动。由于信息技术硬件设备更新速度迅猛,小学普遍存在设备老化,很多已经不适应当今信息技术素养培养所需设备的要求。
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生活中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无线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社会的广泛应用对学校信息素养的教育提出更大挑战。[4]但相对封闭的学校,没能对此做出迅捷的反应,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更新还跟不上信息技术时代多元化的步伐。
随着小学教育与初中教育的一体化,各地已经逐步取消了小学升初中的考试,改为就近入学。本来就是所谓的“副课”的信息技术课更变得可有可无,至今仍然没有形成系统的可量化的评价体系,信息素养的培养评价没有具体可操作的指标,特别是对信息意识与信息道德的程度与水平缺乏可量化的评判标准,使得原本生动活泼的信息技术教学变成了死气沉沉、枯燥乏味的标准化操作,因此建立和完善小学信息素养教育的评价体系迫在眉睫。[5]
针对我市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现实情况和归因分析,提高我市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按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开足、开好信息技术课程,课程的开设、课时的确定、教案的检查、期终的考核、教师待遇等均要像其它学科一样平等对待,杜绝减少信息技术课时、随意占用信息技术课或者根本就不开课的现象,教师要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中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在提高信息获取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态度和能力,逐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调查发现,家庭信息化环境对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对信息化的认识会影响小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家长信息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信息素养,良好的家庭信息环境对于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家长应当不断学习、掌握信息基础知识,与孩子能够共同学习,互相监督,不要有在家中上网聊天、打游戏等影响孩子的行为,与子女共同探讨学习信息技术,为孩子构筑一道心灵的“防火墙”,使孩子健康成长。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从信息技术学科的角度全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多元化。引导学生实现由“学会信息技术”到“会用信息技术”的转变,全面了解学生的信息素养,充分发现和发展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创造性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等多方面的潜能,保证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达成。
淮安市的小学多数规模较小,经费来源单一,缺乏自我完善信息化教育环境的能力。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安排小学教育信息化设施配置经费。为保证专款专用和资金的长期来源,市政府要把小学教育信息化纳入到国家财政教育经费预算,保持一定的比例用于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积极争取省政府设立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①主要用于省财政转移支付、苏北经济薄弱和黄桥、茅山老区等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补助。;建议设立“淮安市小学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同时,要尝试采取学校贷款、政府贴息的方式助推城镇薄弱学校和农村小学学校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淮安市财政应加大对区县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缩小因区县间财力差异导致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失衡,真正体现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平衡地区和学校之间教育信息化发展差距的作用。
小学生正处于智能快速发展期,接受能力强,是信息素养教育最佳时期,应该把信息素养教育重心前置至小学高年级,使小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素养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小学生也很容易受到网络不良环境的影响,克己能力不足,对自身行为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本文虽然概括出影响小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原因,提出了适合淮安地区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策略,对小学生而言,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综合的过程,既需要信息技术教师的努力,也需要其他学科教师的支持与参与;既需要学校创造信息化环境条件,也需要家庭、社会的引导与配合。
[1]张厚生,袁曦临.信息素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2]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
[3]李艺,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陈维雏.李艺.信息素养的内涵、层次及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
[5]刘一颍,刘培玉,吕洪宾.山东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情况调查与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