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流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张鹏毅
通过公共基础设施投资,要带动行业和个体户的跨越式发展,促进农产品流通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存在,这是行业发展的成果,也是行业发展的方法。需要一场涵盖理论领域和实践领域的“流通革命”,创造出农产品流通产业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案,来实现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和产业发展。
一般对行业的定义是“行业是指从事国民经济中同性质的生产或其他经济社会活动的经营单位或者个体的组织结构体系,如林业,汽车业,银行业等”。这是一个描述现状的概念,其主体包括了企业和个人。一般对产业的定义“产业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其主体只能是企业,在产业经济学的意义上,产业是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而且把管理学、政府规制经济学和文化学引入产业的范畴,使产业具有了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管理和产业发展的内涵。一个“行业”要被称呼为“产业”,一般要在企业数量上形成一定的规模,再在社会经济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已经形成一批专门的职业从业人员,也就是说具备了规模性、社会性、职业性三大特征,从根本上讲,产业的本质是企业。在这个意义上说,我国农产品流通还只是一个行业,行业升级更多是一个自发的、常规型的过程,而作为一个产业,产业升级可以通过产业规制实现自觉的、赶超型的过程。
从产业结构演进的角度和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的实际情况考察,经济发展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即农业社会、工业化前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超工业化阶段。第一,农业社会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农业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近代工业还处于萌芽状态,产业结构处于低水平。第二,工业化前期阶段,国民收入中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比重缓慢上工业发展以轻工业为重心,并开始逐渐向重工业转移。第三,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国民收入和社会劳动力中,第一产业比重日趋缩小,第二产业比重比较稳定,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工业中重工业的重心地位已经确立,并开始由以发展原材料工业为中心向以发加工工业为中心转变,即向高加工变。第四,工业化后期阶段,国民收入和社会劳动力中,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超过了第一、二产业的总和,同时,第一、二产业的比重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整个工业用高新技术装备起来,进入以粗放型工业为中心向以技术集约型工业为中心的转变。第五,在超工业化阶段,工业化过程基本结束,国民收入和社会劳动力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占60%以上,开始进入信息和服务社会。
2011年我国GDP总量为471564.00亿元,第一产业产值47712亿元,第二产业220592亿元,第三产业203260亿元,产业结构依次为,第一产业10.12%,第二产业46.79%,第三产业43.10%,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根据赫希曼不平衡增长理论的产业发展模式,我们可以集中资本和资源,优先发展农产品流通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流通产业的发展依次经历三个阶段,短缺经济下的生产主导阶段、过剩经济下的流通主导阶段和现代经济条件下的生产流通融合阶段。目前我国已经是过剩经济,但是农产品流通行业的发展还处于生产主导阶段。
加入世贸组织十来年,我国市场已经全球化,跨国流通企业全面入驻,按部就班的常规型发展已经没有那个经济环境,是否选择跨越式发展只是选择自觉发展还是放任自发发展的区别,西方发达国家曾经的道路已经不可能。要实现农产品流通产业和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就是要跳过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过程的工业化后期阶段和流通产业发展过程的流通主导阶段,采取不平衡的产业发展模式,确定赶超型产业发展战略。
实现农产品流通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本质,一是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产业管理,二是产理适合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和当前济环境。按照产业经济学的分析框架,阐述处于超工业化发展阶段和生产流通融合阶段的农产品流通产业的运行原理和管理框架,结合东方管理文化和中国经济环境,创造出农产品流通产业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案,促进产业的自发展。实现农产品流通产业崛起,其在国民经济系统中重要的地位。在理论上,将农产品流通看作一个独立的产业组织,研究产业组织内部企业之间的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市场绩效和产业组织企业政策,研究产业组织内部各环节、节点、网点、业态等的比例关系、结构优化、空间布局和产业组织结构政策,研究产业组织的中国文化特色、产业政策特色、企业理论特色和东方管理理论,研究基于产业组织内部矛盾主要方面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理论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理论,提出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框架、管理体制和投资措施。
在实践上,通过农产品流通公共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投资,中国特色流通体制全面建立,带动金融、信息、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发展,带动流通方式创新,新的经营方式、经营手段取代旧的经营方式、经营手段以及由此引发的流通组织、经营管理方法等方面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