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科技厅
近年来,安徽省科技厅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农业工作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系列决策部署,把发挥科技支撑农村农业发展,提升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摆在重要位置,紧紧围绕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发展,在科技项目安排、资源配置、企业培育、载体建设等方面向县域倾斜,合力推进农村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安徽成为全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省份、全国首批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试点省和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在2009~2010年度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市、区)考核中,全省县(市、区)考核通过率达91.5%,较上一考核年度增长18.5个百分点;9个市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40个县(市、区)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核心是要加速工业化进程,关键是培育壮大一批企业,发展提升一批产业。把提升县域企业、产业、园区创新能力作为科技部门首要任务。一是以抓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工作为抓手,引导县域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支持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帮助企业做好科技项目凝练、专利申报、成果和人才引进等工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据统计,全省县域共获国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56家,占全省总数的26.7%;80%以上的县域工业企业与有关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2011年,以县域企业为主体共申请专利1.7924万件,获授权专利1.1493万件,分别占全省总数的36.9%和35.2%,成为引领县域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排头兵;二是以促进科技资源集聚整合,培育优势和特色产业集群为目的,抓好县域科技园区、基地和服务机构发展,提升各类开发园区创新能力。据统计,全省县域已建立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家,占全省总数的18.2%;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7家,占全省总数的43%;民营科技园区6个,占全省总数的37.5%;农业科技园区94个;芜湖南陵大浦、宿州农业科技园区以及无为特种电缆、亳州中药产业基地还获批国家级园区、基地,成为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针对县域开发园区中小企业多的特点,积极创造条件,围绕本地特色产业发展,支持县域开发园区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据统计,全省县域已建科技企业孵化器11家,占全省总数的21.6%;生产力促进中心28家,占全省总数的32.6%;引导组建了10个省级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试点联盟和7个农业院士工作站、91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成为服务县域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
直升机灌装农药。
安徽舒城县农业科技推广活动中进行了一场无人直升机喷洒农药现场演示。
加快城镇化建设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围绕科技支撑城镇化,促进县域民生改善,在水资源利用与管理、人口健康与安全、环境综合整治、节能减排等领域,加强技术集成示范和推广应用。据统计,“十一五”以来,在社会民生领域共实施各类科技项目166项,累计投入项目资金9.3亿元,其中省财政拨款5516万元。通过项目实施,带动产业化投入416.8亿元,新增销售收入49.7亿元、利税5.4亿元;获得授权专利105项、软件著作权55项、新工艺新技术53项,制定技术标准26项,创制生物医药新品种20项,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在水资源综合利用方面,成功研发出高效、低成本除氟、除砷和微污染处置等专项技术,解决了淮河流域农村饮用水水源污染等问题;在人口健康领域,通过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完成了全省血吸虫病流行区江洲湖滩林业血防工程现状调查以及相关环境钉螺调查,建立了全省血防区林业血防工程及钉螺分布数据库;在环境综合整治方面,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利用新型干法水泥窑处理城镇生活垃圾系统,将垃圾气化技术和水泥窑干法工艺有机结合,解决了城镇生活垃圾处理、降解二噁英这一世界难题。同时,通过推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积极探索县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全省已建立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3家,省级4家。淮南市毛集镇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成功探索出一条移民建镇、以镇带乡的发展模式,被科技部认定为首批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
为推动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积极引进新技术、新装备,进一步提升果园管理机械化水平,砀山果园场与意大利必圣士(常州)农机制造公司合作,在砀山酥梨核心区举办了新型果园机械演示会,全场近百名职工观摩了意大利新型农机。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加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通过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农村信息化示范建设、农村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等,加强技术攻关、集成示范和成果转化。据统计,“十一五”以来,全省累计投入农业科技项目资金5.7亿元,其中财政资金1.2亿元,拉动产业投资38.2亿元。一是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先后开展了9个专题研究与技术攻关,研究集成了5套稻麦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形成了省级地方标准31项,实施“三区一田”6496.9万亩,为安徽省粮食总产“六连增”、“三超历史”作出了重要贡献;二是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全省共申报推荐43个县实施专项行动,22个县通过验收,共投入经费2.4亿元,培育农业特色产业43个,实现利税15.1亿元,吸收农业劳动力200多万人,建立示范基地数403个,推广农业新技术410项,新品种200多万亩;三是加快农村信息化示范建设。以安徽先锋网、安徽星火网、安徽农网、安徽农业信息网四大门户网站为基础,初步搭建了一个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省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整合了“中国搜农”等一批农村信息服务资源,启动了50个行政村信息化示范点建设,开展了万村网页工程建设活动,初步构建了一个基层信息服务体系;四是开展农村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依托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向1300多个乡镇选派农业科技特派员2532名,通过实施科技开发项目、领办创办经济实体、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应用了一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辐射带动了一大批农民脱贫致富。
下一步,安徽省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意见》精神,紧紧围绕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的总体目标,以提升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为主线,着力强化县域企业主体、创新载体和产学研一体“三体建设”,完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政策保障、科技管理“三个体系”,探索上下联动、统筹协调、评价奖励“三个机制”,显著提升科技对农村农业发展的支撑引领能力,力争到“十二五”末,全省农业科技整体创新能力处于中部省份前列,为加速安徽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