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对我国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之启示*

2012-07-01 21:17卜晓苑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1期
关键词:骨干新加坡校企

卜晓苑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宁夏 银川 750021)

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对我国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之启示*

卜晓苑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宁夏 银川 750021)

新加坡始终将发展职业教育置于重要战略地位,通过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加强政府宏观管理、创新职业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教师队伍建设等一系列举措,使职业教育在新加坡经济飞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探寻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借鉴新加坡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有助于加快我国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步伐。

新加坡;职业教育;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重点

新加坡地处东南亚,国土面积694平方公里,人口507万,是一个自然资源匮乏的小岛国。1959年自治,1965年独立,40年间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继而升级为发达国家,2009年人均GDP超过4万美元,2010年全球竞争力排名第一。新加坡成功的最主要因素是政府实行人才立国战略,重视发展教育,特别是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可以说,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对其经济发展起到了最直接、最有效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探寻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将促使我们对我国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工作进行深度思考,进而加快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步伐。

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

(一)构建职业教育体系

新加坡从建国之初就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经过40年的探索与改革,已形成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衔接的教育体系。新加坡的教育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新加坡教育体系图

新加坡教育体系的核心是教育分流制度。基础教育阶段有三次分流,包括小学四年级末、小学六年级末、中学后的教育分流。教育分流制度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兼顾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有效地降低了中小学学生的辍学率,提高了新加坡基础教育水平,同时也使绝大多数学生能按照自己的潜能选择成长道路,通过不同类型的学校及课程,既培养了国家精英,也培养了企业“蓝领”及普通劳动者。

新加坡教育体系实现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衔接。新加坡政府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在构建教育体系时,改变了过去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截然分开的做法,强调普通中学要加强职业教育和技术训练,职业学校要加强普通教育,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以实现中等教育为高等院校培养合格新生、为国家建设输送中等教育水平人力资源的双重职能。新加坡中学后的各层次、各类型教育分流及相互间的转换,主要以证书考试或学业成绩为依据,不另设专门的招生考试。学业成绩优秀的工艺教育学院学生可升入理工学院,理工学院的优秀毕业生可升入大学。这种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教育体系,为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创造了一条继续深造的道路,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利用教育资源、开发人力资源,顺应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一体化的世界性潮流。

(二)加强政府宏观管理

新加坡实行人才立国战略,把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将其纳入政府规划,并且在管理体制、经费投入、证书制度等方面采取措施,保证了政府规划的实施。

建立指导职业教育发展的政府机构 建国之初,新加坡确定了“发展实用教育以配合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需要”的方针,提出建立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的职业教育体系规划,成立专门机构,并不断完善和改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如1973年设立职业与工业训练局,管理职业专科学校和26个技能发展委员会。1992年建立工艺教育学院,管理10所工艺教育学院,大学和高职统一归教育部管理。同时,还大力推行“工读双轨计划”、“混合型学徒计划”,扩大课程范围,设计课程内容,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并使职业教育终身化。新加坡政府对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指导,有力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加大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 新加坡教育投资经费在全国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最大,达到25.3%,并且每年以30%左右的速度递增。这些经费很大一部分用于职业教育,如新加坡理工学院75%的经费来自政府。同时,政府还设置了教育储蓄计划,每年拨出为数不少的经费作为计划基金,用于各类在职培训。除以大量国家拨款发展职业教育外,1979年还设立了技能发展基金。政府规定企业要为月薪不满750新元的职工缴纳该职工薪酬4%的税金,作为提高职工技能的培训费。正是由于政府的大力投入,使职业教育得以全面发展。

完善职业技术标准和证书制度 新加坡通过立法强化职业教育,使“先培训,后就业,未经培训不得就业”成为一种制度。政府设立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提供多种职业技术训练课程。为了进一步激励国民接受职业教育,政府还规定职工受聘后的第一次工资基本上按学历文凭确定,以后的工资随能力和贡献而定;经过培训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企业要适当给予重用。这些法令、法规不仅为每个新加坡人提供了获得教育及职业训练的发展机会,也极大地树立了职业教育的权威性,提高了国民的职业教育意识。

(三)创新职业教育理念

新加坡职业教育在学习借鉴国际成功经验的同时,注意结合本国实际,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

秉承“用明天的科技,培训今天的学员,为未来服务”的办学目标,明确办学任务是为社会、企业、学生打造一个完善的、适合发展趋势的教育服务体系 新加坡先进的办学理念集中体现在:具有较强的超前意识、创新意识及危机意识,走国际化合作道路;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视人才为资本,重视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善于吸收与创新,创建“教学工厂”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和过程;注重团队精神,倡导“无界化合作”及终身学习的职业理念;建立人才及教学资源库,实行资源共享。

坚持“源于企业,用于企业”的办学原则,通过商议、考察或工业项目等多种形式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了解企业需求,开设企业需要的专业 每所理工学院都有由企业、政府和学院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反映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与学院共同研究教学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听取他们关于课程内容、教学计划、教学设备配置等方面的意见。理工学院积极为工业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为技术革命和技术改造出谋划策,企业也无偿地向理工学院提供资金和先进的实训设备,主动支付实习学生补贴。

(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新加坡职业教育根据产业结构的变化和经济发展需要,及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获得最新知识与实用技能,以应对产业变化与社会发展。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灵活的“模块式课程” 每个专业的课程由核心模块、专业模块、就业能力模块、选学模块等模块组成。核心模块帮助学生建立坚实的学科基础;专业模块帮助学生掌握某一专业领域内的相关知识;就业能力模块范围较宽,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质;选学模块帮助学生加深、拓宽学习领域。这种教学模式对于不同的专业领域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不同的教学模块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将教学过程变成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和职业素质。

借鉴德国“双元制”,创建新加坡式的“教学工厂” 将现代工厂的管理理念引入学校,学校按工厂模式办,工厂按学校模式办,使学生得以在一个近乎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必需的各种知识和能力。“教学工厂”将职业教育与企业有机地融于一体,校企双方围绕着具体的、实际的生产项目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模式。“教学工厂”的活动以学校为主体,学校全面负责设计和组织全部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以企业实际需要为导向,并围绕企业的实际需要编写教材、组织教学,在企业实际项目开发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教学工厂”培养模式被各理工学院广泛采用,培养了大量具有多元技能的人才,成为有新加坡特色的“双元制”教育模式。

(五)注重教师队伍建设

新加坡职业教育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认为只有能促进国际经济发展的学校,才能得到企业的认可,赢得企业的主动合作。只有得到企业的支持,学校才能得到长远的、更好的发展。而要得到企业的认可,学校必须超前发展,培养超前发展的教师。

重视教师的企业工作经历 理工学院教师主要来源于各行各业,拥有不同的行业背景和学科背景,80%的教师都曾是企业的经理或业务骨干。大学毕业后如果没有经过企业实践的锻炼,没有企业业绩,很难进高职学院当教师,这就从入口处解决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问题。

重视教师的进修和培训 理工学院十分关注国外新技术的发展,积极引入先进前沿的科技知识,支持教师关注并参加专业展览会,搜集信息,更新知识;支持教师参加新技术培训,每年安排12~30天接受新课程学习、学院内训、出国学习等培训,支持教师主动到企业进行调研,预测企业发展趋势,超前2~3年对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和技术技能进行积极准备。

重视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开发与研究 理工学院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合作研究项目,使教学与项目相融合。通过项目研究,教师提升了自身专业技能与科研能力,有助于教师更新自我、超前发展。通过项目研究,教师可及时了解企业前沿技术,学院能迅速地开发行业企业需要的新专业、新课程。通过项目研究,教师可进行有针对性的企业培训和技能开发,企业能得到优质人力资源,缩短新项目的研究周期。

重视教师与国际接轨 理工学院鼓励并帮助教师创造机会到海外讲课,在海外企业学习或兼职,打开教师国际化视野,培养教师国际化教学能力,拓展新加坡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

我国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

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继续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新增100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着力推进建设院校进行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办学活力,以专业建设为核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重点是要解决示范高职建设过程中未能很好解决,同时也是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如何借鉴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把握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工作,加快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步伐,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优化骨干高职建设环境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基本国情与新加坡有很大的差异,不同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很不平衡。我们应该抓住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契机,优化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环境。一是要根据建设院校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推动地方政府出台《校企合作准则》、《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不断完善企业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鼓励政策,推行兼职教师教学补贴制度,建立实训耗材补贴、学生顶岗实习待遇与补助等制度,不断优化企业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政策环境,增强高职教育的办学活力。二是要积极开展高职单独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试点,探索“知识+技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职业倾向测试等多样化选拔录取机制,有效衔接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增强职业教育的整体吸引力。三是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保证办学经费,出台有利于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财政、税收等各种优惠政策。

(二)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与新加坡职业教育相比,我国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还处在浅层次、低水平阶段,校企合作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致命弱点。高职院校不能主动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服务,企业缺乏应有的合作热情,政府也没有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成为百所骨干院校建设的使命,同时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国家骨干高职建设院校必须率先建立起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真正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关系。

要建立政、行、企、校共同组成的理事会,并发挥其成员的各自优势,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人才需求,在师资教学、实训基地、实习就业、合作项目、机制改革等人才培养的各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形成长效运行机制,促进国家骨干高职建设院校与企业共同发展,使校企双方的教育资源能够在服务企业的前提下得到深度开发利用,并逐步将校企合作纳入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真正实现校企长期的战略性合作。

要充分发挥学院在教育资源、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发挥企业在兼职教师资源、先进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方面的优势,找准学院与企业互动的利益平衡点和持续合作的激励点,设立校企合作贡献奖,编写《校企合作指导手册》,在引入企业高技能人才和生产任务并主动让利于企业,让企业优先选用毕业生,为企业员工开展培训、继续教育和技术服务,以企业的生产实际、人才需求引导学院的教育教学等方面调动企业参与学院改革发展的内在积极性。

要加大以分配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学院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力度,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将教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结合起来。完善专兼职教师管理与考核、专职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服务与产品研发、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等方面的规章制度,通过实施兼职教师优先“承担教学、申报课题、评定职称”及补贴“交通费、课时费”制度,将企业兼职教师“请进来”;通过实施专职教师到企业实践与服务的管理规定及津贴制度,让院内专职教师“走出去”,调动校企双方人员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三)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新加坡职业教育在“教学工厂”模式、项目学习法、“基于问题式学习(PBL)”教学法、工读双轨计划等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国家骨干高职建设院校应该学习借鉴,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积极与区域主导、特色产业对接,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综合素质提高为目标,将岗位需求化为教学目标,将职业技能融入教学内容,将工作任务导入学习过程,切实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应与行业企业通过产业规划、行业发展战略等信息通报及相应例会制度,校企共同进行前瞻型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从而实现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依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适时调整专业,从而形成学院主体专业的独特格局,更加主动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高技能人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应在调研的基础上,与企业人员共同进行岗位能力分解,明确专业对应的岗位、岗位群及岗位能力,界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要遵循行业规律、高职教育规律、学生自身成长规律,确定培养岗位能力所对应的核心课程、主要课程、支撑课程及主要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重构理论教学体系,夯实实践教学体系,将职业素质教育融于其中,进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要按照职业素质、岗位能力、岗位能力拓展及学生岗位能力提升的不同要求,设计基础知识能力、专业知识能力、职业素质教育、岗位能力拓展、岗位能力提升等若干个课程模块,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所拟定的未来就业方向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

应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逐步确立以能力考核为重点的工学结合考核方式方法。在考核方式方法中应尽量让行业企业人员参与,或以行业企业评价为主。按照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所有的专业都要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结合理论教学尽可能地对学生进行模拟仿真训练,实现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操作的教学目的,设计足够的时间保证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保证有一年左右的顶岗实习,整体设计优化教学、实训、实习、就业等人才培养环节。

应按照“以学生为本、过程管理、持续改进、科学发展”的原则,重构教学质量保障组织,创新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完善教学质量管理标准,健全教学质量管理监控体系,修订教学质量管理评价标准,形成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滞后,专业教师来源单一,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真正具备“双师”素质的比例很小。另外,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教学能力较弱,承担专业教学的学时比例偏低。骨干高职建设院校在3年建设期内要使真正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同时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教学学时比例达到50%。这是一项十分紧迫的建设任务,骨干建设院校从外到内、从上到下应给予足够重视,要根据学院“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师资队伍现状,制定学院骨干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规章制度。

要保证新进专业教师的企业工作经历。修订学院人才引进管理的相关制度,根据学院发展需求,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方式,从企业引进或聘用一些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通过引进学历层次较高、实践经验较丰富的专业技术人才优化学院的专业教学队伍结构,切实保证新进教师具有2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

要加强“双师型”教师动态管理。修订《“双师”素质教师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双师”素质教师资格的认定、评审和聘用程序,加强对“双师”素质教师的动态管理,每年定期考核,考核结果与待遇津贴、职称申报等挂钩。

要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在合作企业建设教师流动中心,协调安排学院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锻炼,参与行业研讨会、产品研发等,追踪行业企业发展动态,通过技术服务及科技研发等项目或任务的实施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要提高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分批选派专业教师到相关高职院校或国外学习,参与相关师资培训,聘请行业企业专家、高职教育专家到校开设讲座,开展旨在提高校内教师职业能力的培训,鼓励教师参与各类科研项目,充分利用“校中厂”和“创业园”等各种途径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

要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创建兼职教师资源库,制定有利于合作企业发展的兼职教师管理方法,真正使合作企业愿意选派骨干技术人员到学院兼课。制定鼓励兼职教师到学院任教与进修培训的制度,规范聘任程序,提高津贴待遇。改变教学管理方式,便于兼职教师参与专业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工作,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教学学时比例达到50%。

除此之外,骨干高职建设院校还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借助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增强自我发展的实力,拓展学院发展空间;要进一步扩大为合作行业企业服务的领域,承担起区域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与鉴定的责任,拓展社会服务能力;要进一步融入企业文化,创新办学理念,凝练专业特色,真正发挥高职院校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1]李晓杰.中国和新加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历史发展之比较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9.

[2]邹瑞睿.新加坡国立理工学院职业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3]戴裕崴,杨玉兰.申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10).

[4]王长文.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1,(17).

□有话职说

使人幸福的并不是体力和金钱,而是正直和公允。

——德谟克利特

G719

A

1672-5727(2012)01-0174-03

卜晓苑(1964—),女,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科研处处长,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基金资助《项目管理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中的应用研究——以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项目编号:NXGS2011-01)

猜你喜欢
骨干新加坡校企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新加坡
做人民的公仆 做事业的骨干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核心研发骨干均16年以上!创美克在产品研发上再发力
在新加坡乘公交车
酷炫的新加坡航展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关于组建“一线话题”骨干队伍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