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地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成都 610031)
在我国现代都市生活中,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乘客在地铁车站中停留,或为候车,或为换乘,或为通过,或为休息……地铁车站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城市公共场所。同时,随着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地铁的要求已经超出了快捷、舒适、安全的简单范畴,也不再局限于交通功能的完善,人们需要在对地铁车站的使用中体验到场所的归属感,得到心理和精神上的平衡和满足。
一般来说,地铁车站公共空间可分为三部分:出入口通道、站厅公共空间、站台公共空间(图1)。
图1 典型地铁车站功能构成分析
(1)出入口通道是地铁车站与其它城市空间衔接的公共区域。出入口的主要功能是直接集散人流,也有招揽、标识、展示等功能;通道主要承担交通衔接及人防功能。出入口与通道通常结合使用,也可分别单独设置。
(2)站厅公共空间功能组成复杂。通常,乘客需要在站厅完成购票、安检、检票等一系列动作。在大型综合车站,站厅公共空间还可能包含有购物、休息、咨询等功能。
(3)站台公共空间与站厅公共空间直接相连,功能相对简单,主要功能是单纯的候车、乘车空间,有时兼有简单的服务空间。
地铁车站是快速通过型的城市公共交通建筑。强烈的交通功能及地下空间的特性使其场所特征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在我国一些地铁车站空间中缺失的地域性、关联性、历史性和表现出来的趋同性更是放大了这种错觉。
然而,现代地铁车站空间所具有的容纳性及其愈发多样的功能和空间构成,使其场所感得以强化。人流的大量集散、空间的丰富变化、功能的多元复合使得该空间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可塑性,为其进行场所营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1.1 整体性原则
“整体设计”是一种将事物联系起来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现代城市设计理念。这种理念对于地铁车站设计同样也具有指导意义。地铁车站的场所营造离不开所处的城市片区环境,离不开地铁线的统一规划定位。这就需要设计者重视宏观规划层面的因素对地铁车站设计的客观影响,使地铁车站空间环境的打造能够突出整体特色。
(1)与城市空间整体化。地铁车站是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机组成,其空间的营造应该与相关的城市环境作整体规划设计。设计中需要强调所在城市片区的特征,需要强化地铁车站内部环境与城市的共同特征,使其与城市产生共鸣。车站与城市的各个街道一样有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文化,人们拥有共同的行为习惯和行为准则,因为有了这些共性才能形成城市整体特征,又成为区别于其它城市的个性特征。
(2)与地铁线路的整体化。地铁线路空间整体特色的打造,能够增加线路中地铁车站的可辨识度,有助于乘客在地下空间中的确认与定位,从而产生对地铁车站的归属感,这也是地铁车站空间场所营造的目的之一。在拥有地铁网络的城市中,分别对各条地铁线作出风格定位规划,使得地铁车站拥有自身线路的独特特征,有利于加强地铁车站的辨识度,打造个性化的车站空间环境,方便乘客在地下空间中的定位与寻路。
2.1.2 个性化原则
营造场所感,其首要任务是识别并抓住场所空间独有的、有时甚至是微妙的特质。对地铁车站场所感的营造同样如此。不同的车站总是处在特定的城市片区空间氛围中,这个区域总是有一些区别于其它区域的自然或人文条件,设计时需要设计者识别承载着独特资源的城市区域环境,为其建立专门的规划设计策略,提供开发的总体框架,目标是充分依托地方文脉,维护或发展一个有活力的、独特的场所系统。
2.1.3 人性化原则
地铁车站公共空间的场所感的营造就是要为人在地铁车站中的活动提供适宜的环境,这种环境的基本特征就是人性化。人性化设计就是“以人为本”,其服务核心是人,应该以人的本性需要出发,创造可以适应人的身体和情感的场所,需要让人能在城市空间中得到更多无微不至的关怀,尤其表现在细节处理给人良好的感受。这种生理上的关怀往往可以转化为心理上的感动,从而成为让人依恋的场所空间。
2.2.1 多样化的空间
场所的多样性是城市场所营造的极为重要的支撑体系。“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1],多样性也是场所活力的源头。在地铁车站公共空间的场所营造中,多样性表现有多个方面,包括:多样化的使用人群、多样化的功能集成、多样化的艺术装饰等。在诸多的车站场所多样化构成中,空间的多样化是对地铁车站场所影响最为直观和明显的(图2)。空间作为场所行为、功能和设施的载体,其多样化的营造将对车站场所的其它构成形成整体的影响。
图2 巴黎地铁站多样化的空间构成[2]
2.2.2 文化的营造
地铁车站文化的营造是突出其场所感的最有效方法,应该在车站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首先,文化是城市的本质和灵魂所在,也是形成和维系城市场所的内在精神支撑。越是特征鲜明的文化表达,越能形成更具活力的场所空间。其次,地铁车站文化营造必须根植于当地的历史、地理、文化、风俗,综合地铁系统自身的现代特征,发挥所在城市片区的资源优势而形成。再者,地铁车站的文化营造应该避免表面化、装饰化以及物质化的倾向,装饰材料的堆砌和商业广告的泛滥只能让人对车站场所感到空洞而麻木。总之,文化的营造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文化积累发展的过程也是地铁车站场所感逐渐加深增强的过程,需要细心的培育和呵护。
2.2.3 “自然”的引入
“自然”是深处地下的地铁车站空间的“稀缺品”,将地面自然的环境引入到车站中,能有效缓解人们对地铁地下空间的天然排斥感,提高人们对地铁车站的亲切感和认同感。这里的“自然”包含了阳光、植物乃至水体。经历了阳光雕刻的空间,会让人感觉到灵动而安全。在条件允许的地铁车站引入阳光,如顶部可开天窗的车站(图3),这是车站个性打造的简单而有力的设计手段。植物和水体的使用,不仅能够达到美化和净化车站环境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能引发使用者对地面自然的联想,舒缓身处地下深处的紧张感。自然元素的引入是以改善地铁车站空间生态环境为目的,为车站获取独特的景观优势。
图3 顶部设置采光窗的地铁站
2.2.4 健康环境的打造
健康的环境是对城市空间场所的最基本物质要求。就地铁车站而言,它包括了空气环境、视觉环境以及听觉环境。
首先,空气环境对车站空间的舒适度影响最大。应该针对地铁车站地下空间的特点,采用适宜的通风措施,保持足够的新风量,以及控制空气含尘量,并在工程使用中加强环境系统维护,从而保证良好的空气质量。其次,视觉是人们直观获取信息,从而产生感受和认知的最有效手段。地铁车站场所的视觉环境设计应该以营造适宜的光照环境为基础,以营造和谐悦目的色彩环境为重点,并且重视车站空间中的广告、标识、装饰等视觉要素的设计,从而形成良好的整体视觉环境。第三,地铁车站内部的噪音强度相对较低,但其内部噪声源具有持久和内在的特点,如各种站内设备的运行噪声,因此需要对相应的设备作减震降噪处理。另外需要通过车站广播系统为车站营造悦耳的声环境。总之,只有健康的地铁车站空间环境,才能让乘客真切的体会到车站空间的场所感。
2.2.5 人性化的细节设计
在对车站空间的设计中,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思路,是营造其空间场所感的重要保障。地铁车站空间的设计不仅要满足基本的交通功能需求,还应包含人们对生理、心理、精神等各方面的需求。能否创造良好的交通空间,为使用者提供优质服务,要以使用者的生理、行为要求为基础,同时考虑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为其提供便利。人性化的设计不应仅仅停留在大的空间设计上,更多的应该强调车站中与人的使用密切相关的各个细节的人性化设计,包括无障碍设计、标识系统的设计、车站家具的设计、站内防护设施的设计等等。只有这样的全方位的设计才能使地铁车站内部公共空间的场所感得到凸显。
地铁车站是地铁交通线的“门户”,更是城市形象展示的“窗口”。在地铁车站中营造出高品质的空间环境,能激发城市居民乘坐地铁的热情,提升地铁线的运营效率,缓解城市地面交通压力。更重要的是,高品质的地铁车站场所有利于与城市空间形成良性的衔接与互动,改善城市老区的空间品质,提升城市新区的文化内涵,使得地铁不仅是高效公共交通工具,更是城市文化形象的载体和媒介。
[1](美)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2]杨冰.地铁建筑室内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