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咨询师是搭讪界的名人,开创“魔鬼咨询课”,
把自己的搭讪经验当成本事卖给别人,
竟然帮不少人完成了从搭讪到恋爱到结婚这件事,自己觉得很有成就感。
本刊记者与之对话,试图还原一个“搭讪犯”的本来面目。
Q:搭讪犯你好!你觉得“搭讪”的属性是怎样的?
A:在我看来,搭讪是工具,是技巧,但它同时也具有神奇的魔力。
曾经有个快四十岁的大龄青年来参加培训,目的是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之前他一直泡婚恋网站。当这个新学员第一次看到其他老学员在商场里跟刚刚认识的女孩一起喝咖啡时,他激动地对我说:“这种社交方式太神奇了,如果人人都能掌握,那谁还上世纪佳缘啊。”
有个故事叫《崂山道士》,其中讲到一种叫“穿墙术”的法术,说只要念完咒语同时坚信墙不存在,人就可以穿墙而过。搭讪就有点儿像穿墙术,它穿透的是阻隔人际交往的那道墙。搭讪使用的开场白就像是穿墙术的咒语,但咒语其实并不难掌握,关键是坚定的信心与自然的态度。学习搭讪,你不仅可以多认识一些陌生人,更重要的是能够获得一种自由,因为你摆脱了看不见的束缚。
Q:你是天生的搭讪犯吗?
A:所有人生下来都会搭讪,小孩都会主动地跟周围人交流,只不过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这种能力被压抑了。我天生是个不善交际的人,但这种特质恰好阻止了社会化对我的影响。大学毕业之后我就没有正经工作过,而不工作的好处是你不用跟自己不喜欢的人打交道。反之,很多人丧失自然的交流能力也许恰恰是由于这一点,因为面对不喜欢的人,他只能使用假话或者套话,而真正的情绪和情感却被压抑了。
在其他方面,我只不过是个正常男人,遇到美女我会看,时间充裕我会跟,当我跟她难免面对时,只需陈述事实就可以。久而久之,我发现这种简单的生活其实非常有趣,直到有一天,我把自己的经历发表在网络上,我也就成了大家眼中的“搭讪高手”。
Q:你第一次搭讪是怎样的?
A:有一次在一个商场闲逛,看到一个女孩很出众,于是我一直远远地跟着她看。开始时我怕被别人发现,脸红心跳、气喘吁吁的。后来我突然好奇自问,我又没有犯法为何要有这种反应?我已经失去组织好多年,为何此刻又被一双教导主任的眼睛在半空中监视?那个时刻,我觉得自己被相反的两种力量拉住,势均力敌谁也不松手,但我很享受这种感觉,可能就是所谓的“存在感”吧。我当时并没有要去搭讪的想法,我觉得自己就像一粒灰尘,幸福地附着在女孩逛街的脚步上,就这么过了好久好久,直到我自己的脚都走累了。在一个卖场的角落,我们恰好打了个照面,我突然觉得该做点儿什么结束这种状态了,于是就对她说了声“你好”,我想如果她给我个冷脸的话,我就可以去咖啡厅休息一下了……结果那次我很幸运,女孩大方地回答“你好”。突然之间半空中监视自己的那双眼睛不见了,我一下子变得很放松,就跟女孩聊了起来。这个经历后来写在了《魔鬼搭讪学》里。
Q:北大心理学的专业背景对你帮助不小吧?从心理学上,你怎么解构搭讪这个事?
A:心理学的专业效用在搭讪时是这样呈现的,当被搭讪的女孩知道我是学心理学的时往往会说:“哦,我最近正觉得自己是不是有心理问题呢。”但接下来我发现,如果马上问她“那你遇到什么问题了?”也许就会中断话题。因为男性思维方式总是喜欢寻找事物的因果关系,而在熟悉感还不够的情况下,谈论因果关系却会让被搭讪的女孩缺乏安全感,所以应该用女性的思维方式去跟她交流,更多谈论当下的感觉,比如“这么巧,我最近正发愁心理咨询市场不景气呢。”
搭讪是男女交往的第一步,紧张焦虑在所难免,人的思维在这个时刻总有一些类似的规律,认识、分析、解决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了解他人。
Q:那被搭讪的女性岂不是沦为男性认识自我的工具?
A;“工具”这个词带有对它的情感和需求不重视的含义,而我们的搭讪理念恰恰非常强调对搭讪女性的尊重,我们只是真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但把决定权留给被搭讪的女士。
Q:你相信一见钟情吗?
A:我不相信“一见钟情”,但我相信“直觉好感”。换句话说,在爱情之路上,我喜欢明确方向,但不喜欢一步到位。
Q:为何想到进行授课?
A:首当其冲的原因当然是由于有市场需求,有许许多多的男性渴望找到真爱却不会跟自己喜欢的女人交流,而我的培训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简单实用并且立竿见影。
Q:你的《魔鬼搭讪学》和风靡西方的《把妹达人》有什么区别吗?
A:两本书虽然都是教男人如何追女人的,但可能是由于西方环境女性的社会地位本来已经很高了,所以《把妹达人》并不强调在两性关系中对女性的尊重,很多地方甚至把女士当作需要驯服的动物来表述;而《魔鬼搭讪学》源自本土,中国男人在两性关系中的最大问题是压抑真实自我以及大男子主义,所以我的理念特别强调对自我的表达以及对女性的尊重。
Q:除了教人搭讪,你还做什么?
A:除了教搭讪,还教约会表白、长期关系、破镜重圆……现在还教穿衣打扮,同时兼营男性感情心理咨询。最乐于见到的就是从我这儿走出去的男人变自信了。
Q:最后给你一个一分钟独白的机会。
A:在大学毕业时我陷入过人生选择的迷惘,直到多年之后才意识到,自己当时真正喜欢的其实是无所事事,我享受的不仅是无所事事的本身,更是无所事事的纯粹。我曾经很担心这样生活的下场会是什么,但却还是得过且过。没有想到的是,纯粹的生活带给了我纯粹的经验,并且这些经验对那些与自己过不同生活的人竟然是有价值的。所以我选择了现在的工作,并且热爱她,把她当作生活对我的恩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