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广玲
(海城市河务管理处,辽宁海城114200)
太子河西高险工位于太子河右岸海城市温香镇西高村东,为冲积平原上的弯曲河段,河道主流逼近右岸;侵蚀堤岸速度极快,水势距堤脚已形成严重威胁。该处险工全长900 m,距岸边仅2 m左右,该处险工在1957年即进行了沉排护岸处理,曾于1985年、1986年、进行过部分维修,为控制险情发展,2000年采用柴排、抛石、石笼护岸工程结构形式进行了维护,但只能起到防止水流对凹岸的攫取,不能改变水流的流态,险工一直没有得到彻底根治。
2005年在总结以前险工治理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该河段属于潮汐河段,结合各种丁坝坝型的考虑,决定采用下挑丁坝结合正挑丁坝群。当年年一期工程完成丁坝10座,填平右岸堤防背水坡水坑两处;2006年完成二期工程,其中,平顺护岸100 m,丁坝5座。
根据西高河道险工的实际情况,要遏制水流对凹岸的冲刷,必须改变水流流态,故该工程拟采用柴排抛石短丁坝群及丁坝间抛石护底,石笼护坡相结合的结构形式进行综合治理。险工加固长度900 m,布置柴排抛石短丁坝17座,其角度为正交式与下挑式,下挑角为85°,有效长度22~27 m,相邻坝轴线间距50 m。枯水位1.0 m以上为石笼压顶,枯水位以下为柴排抛石,每层净厚度1 m。为防止丁坝头基础掏刷,进行抛石护基,防护长度2~3 m,平均厚度1 m。
由于丁坝存在水流冲刷坝根的弊端,故将丁坝之间枯水位以上采用石笼护坡,枯水位以下采用0.4 m厚抛石护底。
该工程实际治理长度700 m,采用“平顺护岸”与“丁坝护岸”两者结合使用的“守点顾线”护岸形式进行治理。
工程修建石笼丁坝15座,其角度为正交与下挑,下挑角为85°,有效长度21.6~26.9 m,相邻坝轴线间距50 m。
枯水位以下部分为护脚工程,枯水位以上部分为护坡工程。
护脚形式为柴排抛石护脚,主要采用柴排块石堆砌而成。
柴排抛石丁坝主要用柴排块石堆砌而成,枯水位以下,采用柴排抛石堆砌形式,每层厚度为1 m,错层宽度1 m。柴排制作的主要材料为柞条,柴排上下层采用柞条扎把制成网格状,做柴排骨架,中间层纵横铺设柞条,然后用8#铁线在上下层骨架结点处固实。柴排制做厚度75 cm,抛石厚度40 cm。
施工前我们采用信标GPS对水下地形进行测量,如图1所示:
图1 太子河西高河道险工观测图
该丁坝抛石施工于2006年12月施工完毕。此后,2007年7月,该段河道遭遇20 a一遇的洪水,2010年又遭遇到海城地区有资料以来洪水总量最多、洪水过境时间最长的一个汛期。我们于2007年9月18日和2010年9月15日分别对对该段水下地形进行监测,得出如图1所示的地形图。
经过前后3次测量的结果比对,抛石丁坝整治后,原河床坡脚有了明显的回淤,促使了边坡的稳定。
随着太子河西高险工的建成及投入运行,海城市的大江大河防洪体系基本初步完成框架建设,防洪体系基本形成,海城市的防洪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其社会效益体现稳住了右岸堤防崩塌,提高了防洪标准,防止了水土流失,保护了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