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500强企业竞争力研究——基于2004—2011年的数据

2012-06-26 01:05江若尘
财经问题研究 2012年5期
关键词:竞争力企业

江若尘,吴 烨

(1.上海财经大学 5 00强企业研究中心,上海 2 00433;2.上海财经大学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上海 2 00433)

一、上海财经大学中国500强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

上海财经大学中国500强企业竞争力指数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Economics Top 500 Enterprises Competitive Power Index,简称“上财500强企业竞争力指数”,即SUFE500ECPI),以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联合会联合编制的《中国500强企业发展报告》中的500强企业为样本。其指标体系[1]构建过程如下:(1)利用德尔菲法确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成要素及各要素的具体指标和权重;(2)采用动态系数法对中国500强经营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同时对适度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3)构建SUFE500ECPI,具体模型为:

其中,SUFE500ECPI为上财中国500强企业竞争力指数,α为盈利指数的权重为36.3%,Xi为盈利指数第i项指评价值,Wxi为盈利指数要素第i项指标的权重;β为成长指数的权重为32.4%,Yi为成长指数第i项指评价值,Wyi为成长指数要素第i项指标的权重;r为规模指数的权重为31.3%,Zi为规模指数第i项指评价值,Wzi为规模指数要素第i项指标的权重。不难发现,上财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即目标层、要素层与指标层[1]。第一层为目标层,即SUFE500ECPI,经过无量纲处理与标准化处理的指数能够给出企业竞争力的具体数值;第二层为要素层,反映了作为复杂经济系统的企业的竞争力构成要素,即规模效应、盈利能力与成长速度。第三层为指标层,Xi指标包括净利润、销售净利润、资产净利率和人均净利率;Yi指标包含营业收入增长率 (三年平均值)、总资产增长率 (三年平均值)、净利润增长率 (三年平均值)和资产负债率;Zi指标包括营业收入、总资产与就业人数。通过指数分析,能够深入剖析企业竞争力的强弱程度,比较不同行业、区域的竞争力差异,并分析产权安排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系数。

二、2004—2011年上财中国500强企业竞争力指数结构性分析

本部分根据2004—2011年的数据,对上财中国500强企业竞争力指数进行结构性分析。首先分析综合竞争力指数,其次按照地区、行业与所有制逐个分析其竞争力指数,并剖析2004—2011年商业银行业、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业等七大行业竞争力指数变化。

(一)2004—2011年上财中国500强企业竞争力指数

上财中国500强企业竞争力综合指数为当年中国500强企业规模竞争力指数、盈利竞争力指数和成长竞争力指数的算术平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水平 (以下各分指数与之相同)。指数以2004年中国500强企业竞争力指数为基期 (取值100),以后年份均与基期相比,如图1所示,2004—2007年上财500强企业竞争力综合指数持续上涨,但2008年之后呈现较大波动。其中2008和2009年下跌态势严重,2010年跳升达到111.76,2011年则下滑至108.78。从宏观层面分析,2008年底至2009年末中央实施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促使2009年宏观经济持续发展,但是受国际金融危机与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2010年中国经济基本面呈现调整态势。作为各行业领军者的中国500强企业自然会映射出这一整体波动特征。

图1 2004—2010年上财中国500强企业竞争力指数

(二)上财中国500强企业分地区竞争力指数

2005—2011年中国500强企业地区分布①东部地区:浙江44家、山东52家、广东37家、江苏49家、河北20家、北京100家、天津22家、上海30家、福建9家。中部地区:河南15家,安徽12家,湖南7家,湖北8家,江西5家,山西9家。西部地区:重庆9家、四川10家、云南8家、陕西8家、广西4家、内蒙古6家、贵州2家、甘肃3家、新疆4家、青海1家、海南2家。东北地区:辽宁16家、吉林2家、黑龙江6家。严重失衡。以2011年为例,东部地区9省市共有363家企业入围,比上年增加了9家,占总数的72.6%;中部地区6省共有56家企业入围,比上年减少了3家,占11.2%;西部地区11个省市共有57家企业入围,相比上年减少1家,占11.4%;东北地区3省共有24家企业入围,相比上年减少5家,占4.8%。从入围2011年上财500强企业数量最多的7个省市来看,地区竞争力指数呈现下滑趋势,与2010年的增长态势背道而驰。

如图2显示,除广东省继续保持良好势头之外,其他6个省市均呈现不同幅度下降。如图2显示了中国500强企业的地区分布不均格局,北京以绝对优势领先于其他省市。2011年,北京竞争力指数为122.79;广东与上海竞争力指数分别为116.83和115.35,广东增加3.48,超越上海名列第二,上海则下降3.14,排名第三;山东竞争力指数为104.70,比上一年下降1.8,依然位列第四。江苏竞争力指数为103.03,比上一年下降3.81;浙江竞争力指数为101.86,下降幅度多达5.94;天津在七省市中排在末位,2011年竞争力指数86.75,相比于上一年的98.90,下降幅度高达12.15,触底至2004年以来的历史最低位。

图2 上财中国500强企业的七大地区竞争力指数

(三)2011年上财中国500强企业分行业竞争力指数

2011年SUFE500ECPI分行业排名前10位的行业中7个属于服务业 (2010年服务业数目为6个),3个属于制造业 (2010年制造业数目为4个)。如表1所示,7个服务行业中,银行业因其拥有较高的成长指数、规模指数和盈利指数位列第一。航空运输及相关服务业成长指数高达172.41,位列第三,入围企业有中国航空、东方航空、南方航空和海南航空。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物业及房屋装潢、修缮、管理等服务业因其成长指数高达160.52而位列第四,上海绿地、广东恒大等14家企业入围。综合保险业虽然只有太平洋保险与平安保险入围,但是因其规模指数高达167.55而位列第五。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传媒、商务、娱乐服务业首次入围前十,虽然只有腾讯科技有限公司一家入围,但因其盈利指数高达209.31而跃居第六。粮油食品及农林、土畜、果蔬、水产品等内外商贸批发、零售业位列第七,虽然只有中粮集团一家入围,但其规模指数较高,指数值为161.64。邮电通信业包括移动、联通、电信和邮政四家企业,属于信息服务业,入围前十是因为其规模指数位居第一高达196.55,其成长指数位列第62位,盈利指数为第20。

表1 2011年综合竞争力排名前十的行业

企业竞争力的强弱,依托产业结构布局,不同行业之间的效益与效率存在显著差异。表2列举了2011年中国500强企业平均资产利润率、收入利润率超过10%的行业[2]。如表2所示,平均资产收益率排名前八的行业大多为制造业,平均收入利润率排名前六的多为服务业。值得重视的是,以腾讯科技为首的互联网传媒、商务、娱乐服务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这与信息化时代背景相吻合。2011中国500强企业中商业银行业、港口服务业和酿酒制造业等6个行业的平均收入利润率超过10%,其中互联网传媒、商务、娱乐服务业的平均收入利润率最高,超过40%,其平均资产利润率同样位居首位,高达22.65%[2],但是叶檀[3]认为这些行业还不足以弥补传统行业下滑的压力,中国经济需要新的“火车头”。

表2 2011中国企业500强平均资产利润率、收入利润率超过10%的行业

入围2010年综合竞争力排名前十,但落选2011年前十的行业有:化工产品及医药内外商贸批发业,动力、发电、电力生产等机械、装备制造业,通讯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元器件制造业。

(四)2004—2011年七大行业竞争力指数

通过分析2004—2011年76大行业的竞争力指数,我们认为以下七大行业长期处于排名前列,分别是:商业银行业,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煤炭采掘及采选业,石油、石化业,电、热、燃气服务业,建筑业和黑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

竞争力指数排名第一的是商业银行业,商业银行业自2004年以来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2011年指数再创新高,达到166.98;商业银行业近几年的良好表现根源于银行业以外企业的良好表现,大企业扩张与投资极大地促进了银行业务的发展。排在第二位的行业是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其行业竞争力指数呈现波浪式提升态势,2010年达到新高127.95;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的竞争力指数于2009年跌入低谷,但国内巨大的购买潜力陆续变成拉动我国汽车工业快速增长的动力。排在第三位的是煤炭采掘及采选业,竞争力指数为126.44,与上一年持平。位列第四的是石油、石化业,从110.57点升至115.98点。排在第五的是电、热、燃气服务业,其竞争力指数从112.11跌至109.72。排在第六位的依然是建筑业,其延续2010年跌势,从103.69跌至98.68。深入分析可知,2011年建筑行业竞争力指数大幅跌落的直接原因在于过低的规模指数与盈利指数。而对比2011年与2010年的资产与利润可知,事实上建筑行业2011年较2010年平均资产增长3.27%,平均利润更是增长了17.11%[2]。测算出的竞争力指数大跌是SUFE500ECPI对建筑行业资产和利润分布不均衡的预警。2011年建筑业有42家企业入选中国500强,但是利润规模前10家企业的利润总和为42家利润总和的79.69%,资产规模前10家企业的资产总和为42家资产总和的80.03%[2]。2011年中国500强企业中共有55家黑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企业上榜,入围企业数目连续10年位居第一;但是其竞争力却排在末位,竞争力指数由上一年度的99.83跌至92.92,这主要归因于其成长性不足、盈利性不强。

(五)2011年上财中国500强企业不同所有制竞争力指数

依据企业所有制不同,我们将中国500强企业分为两大类:即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 (含其他)。从绝对数量来看,国有企业占据绝对优势,在500家企业中占据316个席位[2]。如表3所示,2011年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成长指数和盈利指数均比上一年下降,其规模指数的小幅上升依然不能阻止综合指数的下降;民营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盈利能力远远强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规模指数和综合指数,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差距幅度有所减缓,但成长指数差异幅度增加了3.13,凸显了民营企业在后危机时代所面临的成长瓶颈。

表3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 (含其他)2010、2011年上财中国500强指数对比

中国500强企业竞争力具有明显的体制色彩。如表4所示,国有企业经营资本运作效率偏低,资产周转率只有民营企业的1/2,资产利润率不及民营企业的1/2;人均营业收入、人均利润以及收入利润率都远远低于民营企业,且国有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平均研发程度也低于民营企业。

表4 2011年中国500强企业所有制类型的经济效益与效率对比

三、中国500强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2011年中国500强企业入围门槛大幅提升,年营业收入从2010年的110.8亿元提高到了141.98亿元,营业收入总额、利润总额、资产总额和纳税总额都在高速增长。同时中国大陆企业上榜“《财富》2011世界500强”的企业多达61家,远远超过“金砖四国”中的俄罗斯 (7家)、印度 (8家)和巴西 (7家)。61家公司年度总收入为28 906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7.8%,总利润为1 761亿美元[2]。如同我们必须冷静面对中国GDP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一样,我们也应该客观看待中国500强企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一)规模指数凸显垄断与规模经济特征

除了建筑施工行业之外,2010年商业银行、民航、商业零售、汽车制造、钢铁和家电等20个行业的中国领军企业规模仍然落后于世界领军企业。2011年SUFE500ECPI显示,规模指数排名前50位的企业有47家属于国有企业,除了华为 (第46位)之外,另外两家民营企业都隶属于金融保险业,分别是中国平安保险 (第25位)和招商银行 (第48位)。2011年中国500强企业数量分布排名前10位的行业都具有较强资源垄断和规模经济特征,其中约有一半属于银行业、邮电通讯等自然垄断、资源垄断开采与利用性行业。2011年中国500强企业中有182家申报了并购重组,共并购重组了1 112家企业;在排名前10位的行业中,除公用设施行业之外,其他都属于竞争性行业。规模指数排名前50位的企业有35家位于北京。

民营企业是吸纳就业、创造市场活力、拉动经济增长、推动技术创新和市场化进程的重要力量。但是SUFE500ECPI显示民营企业的规模指数远远低于国有企业,这不但与民营企业整体上仍处于全球化产业链条的低端相关,同时还受到所有制及其政策倾斜的制约。国有企业竞争力综合指数较高主要来自于规模经济效应,但其劳动生产率、资源使用效率严重偏低是不争的事实。《财富》2011世界500强企业61家中国大陆上榜企业中只有华为公司和江苏沙钢集团两家民营企业。

(二)盈利指数凸显生产效率过低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中国500强企业与国际领先的跨国企业存在效率差距。从劳动生产率看,2011年中国500强企业人均营业收入只相当于世界500强企业同类指标的45.6%。更为严峻的是,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国制造业近10年来突飞猛进,然而2007—2010年,中国制造业营业收入占500强总营业收入的40%,利润却只占30%,与之相反的金融业,营业收入只为500强总营业收入的的6%,但是其利润却占27%[2]。考虑到资本的逐利性,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制造业的空心化趋势不断加重。表4关于不同所有制企业经营绩效对比分析也充分证明了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具有更好的盈利能力。

(三)成长指数凸显结构失调与创新缺失

中国500强企业多集中于重化工行业,而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国民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弹性接近于1,劳动与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在下降,这主要源自大企业转型升级缓慢,而资源环境约束将成为制约中国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我国大企业的发展尚未突破国内市场界限,国际化、全球化水平不高,2011年中国500强企业海外营业收入占总营业收入比例超过50%的只有11家。按照联合国贸易发展组织统计,中国企业平均跨国指数为14.8%,不但低于发达国家,还远远低于“金砖四国”中的俄罗斯 (54%)、印度 (41%)和巴西 (40%)[2]。

企业做大做强的内在驱动因素不外乎核心技术、规模经济、供应链管理、品牌与垄断资源等,其共同作用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企业做大做强严重依赖资源垄断与规模经济,供应链管理与品牌建设次之,核心技术的作用最低。

(四)综合指数凸显核心竞争力亟待提升

兰德公司经过长期研究,认为企业的竞争力分为三个层面,即产品层,包括企业产品生产及质量控制能力、企业的服务、成本控制、营销、研发能力;制度层,包括各经营管理要素组成的结构平台、企业内外部环境、资源关系、企业运行机制、企业规模、品牌、企业产权制度;核心层,包括以企业理念、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内外一致的企业形象、企业创新能力、差异化个性化的企业特色、稳健的财务、拥有卓越的远见和长远的全球化发展目标[4]。

上财中国500强企业竞争力综合指数表现为后危机时代综合竞争指数的剧烈波动。大企业决定技术标准与行业发展方向,全世界研发投入的80%、技术创新的70%、技术转移的60%都是由世界500强企业主导的,大企业决定社会资源配置与价值链的延伸。但2011年中国500强企业的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百分比平均只有1.41%,研发强度在3%以上的也仅占17.77%[2]。中国大企业要做强做大,仍然需要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仅应该强化核心产品 (技术)的研发能力,更应关注企业营销和管理模式的创新。超竞争优势的获取,需要企业更多地关注顾客需求,与消费者一道创造更多的共同价值。Interbrand品牌百强榜多年来无一品牌来自中国,这一严峻形势要求企业真正谨记“三流企业做产品 (技术)、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这一市场法则。

四、对策与建议

张铁男等[5]认为,企业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具有进化的功能,需要从复杂性科学的角度对企业战略的内涵进行重新界定;企业组织战略应具备相当的灵活性与环境进行信息和能量的交换,实现与环境的协同演进。王德鲁[6]提出了“企业竞争力提升战略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动力学系统,并会产生出分岔、突变、混沌等奇异性和多样性等系统行为”的观点,并认为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受制于企业外部竞争环境和内部条件的演化,随着转型进度的推进,企业面临的国际环境、产业背景、竞争态势和企业资源能力等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均处于不断的动态演化之中,这在客观上制约了传统的建立在相对封闭、简单和相对静止基础上的战略理论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一)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企业战略选择

Brocklesby和Campbell-Hunt[7]利用复杂系统理论论证了企业竞争能力的复杂性和竞争优势的演化机理,认为企业持久竞争能力应根据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及时调整。复杂系统理论认为企业除了预测和适应变化外,还应主动采取超前行动影响环境使其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变化。王德鲁[6]通过对复杂系统观的产业转型企业柔性战略决策的研究,认为复杂系统具有趋向稳定的自组织特性,即“混乱中亦有序”,但不排除意外变化的发生,这要求企业能吸收未来意外变化的冲击。企业外部竞争环境的持续变化使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发生动态变革,不确定性及其衍生的混沌状态迫使企业追求超竞争优势,以求与环境变化互动。

1.采取“适应性选择机制”以适应并影响外部坏境

企业是经济复杂系统的组成要素之一,其竞争力的强弱受制于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这一时代背景,中国500强企业竞争力还受到体制转轨与经济结构变化的约束,企业除了预测变化、主动适应时代背景与体制约束之外,还得使其朝着增强自身竞争力的方面发展,我们将之称为提升竞争力的“适应性选择机制”。

适应性选择机制要求企业不但要适应坏境,还应利用环境。面对金融危机这一系统性风险,中国企业所遭受的冲击依然很大,中国企业应该修炼“内功”,意识到内部结构平台、企业内外部环境、有效利用资源关系、科学构建企业运行机制与现代制度对于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性。对于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中国企业应该意识到主动融入国际市场,通过知识、文化、品牌等去扩展自身海外营业收入的迫切性。面对既定的所有制结构,企业应该主动利用比较优势去提升竞争力,国有企业应该优化自身的资产配置效率、提升劳动生产率;民营企业虽不具备规模经济优势,但是应该利用其较好的盈利能力与成长速度去提升竞争力。

2.采取“能动性作用机制”以强化内部治理

复杂系统中没有哪个主体能够拥有其他所有主体状态和行为的完全信息,每个主体只可以从一个相对较小的集合中获取并处理局部信息,系统的整体行为是通过个体之间的相互竞争、协作等局部相互作用而涌现出来的。结合企业的自组织行为特性,企业应该主动去进行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采取企业优化价值网络与提升社会资本等层面探求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这要求企业拥有吸收未来变化冲击的能力,我们称之为提升竞争力的“能动性作用机制”。

能动性作用机制要求企业最大化获取局部信息,创造条件去提升企业竞争力。作为复杂系统组成部分的企业应该优化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价值网络,优化利用企业所拥有的社会资本。企业还应该着重强化组织创新,发挥企业自组织适应功能。通过中外500强企业研发投入的对比分析,我们认为中国500强企业应该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技术创新力度,这不但关乎企业自身发展,而且其外部性也是中国经济竞争力提升的源泉。新经济增长理论还告诉我们,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源泉。罗默的技术进步内生增长模型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内生技术进步上,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大部分技术进步是出于市场激励而导致的有意识行为的结果。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还应拥有先进的企业理念、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内外一致的企业形象、持久的企业创新能力、差异化个性化的企业特色、稳健的财务、拥有卓越的远见和长远的全球化发展目标等。品牌资产是一个国际型企业成功经营的关键因素,品牌竞争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有不可替代的差异化能力,具有使企业能够持续赢利的能力,更具有获取超额利润的品牌溢价能力;强势品牌具有高知晓和忠诚度,统领企业其它所有竞争能力,有构建竞争壁垒的能力。

(二)政策建议

1.营造企业公平竞争环境

公平的竞争环境是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制度保障。资源的稀缺性要求资源被优化配置,政府应该创造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除了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行业如基础设施、航空航天等行业设置准入限制外,竞争性行业的市场准入壁垒应该逐步减少,只有在面临市场失灵的时刻才需要政府政策的补位。SUFE500ECPI关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经营绩效的对比已然昭示着国有企业的痼疾,如若让民营企业突破自然垄断、资源垄断的禁锢,中国企业竞争力将会大幅提升。

2.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产业结构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力发展是中国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动力源泉。通过SUFE500ECPI分析可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盈利指数并不起眼。金融行业盈利指数与制造业盈利指数的对比验证了资本的逐利性,产业空心化的趋势已然显现。实业投资与虚拟经济投资的投资收益差距,会引致资本流向股市等回报率较高的行业。同时,房地产过热现象也折射出资本逐利性这一特性,理应成为消费品的房地产成为国人的投资品,房地产热这一市场行为背后隐藏的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的弊端不容小视。

3.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竞争力提升的有力保证。SUFE500ECPI显示,我国存在严重的区域经济发展失调,拥有丰富资源的省市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发展,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异是一种低效率的多重均衡,其锁定效应的存在与路径依赖需要政府协调。首先,政府政策的核心应是推进区域间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经济适度发展和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缩小区域间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其次,在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最后,力求在区域间关系上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机制。应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要求,鼓励区域间产业有序转移,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合理流动,努力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坚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同时,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

4.推动产业链升级与技术创新

产业链升级与技术创新是获取国际竞争力的加速器。中国500强企业离跨国公司还有很远的一段距离,中国企业平均跨国指数严重偏低。从全球价值链的产业结构来看,中国企业大多依靠劳动力与资本方式竞争,参与的更多是低端产业或高端产业的低端价值链,创新性严重缺失。所以我们不但要强化企业自主创新、加大科技研发费用投入,还应从国家层面推动与保护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不断激励企业创新。

[1]江若尘,曹光明,王丹.中国500强企业竞争力发展的结构性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1,(3):66-74.

[2]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联合会.2011中国500强企业发展报告[R].企业管理出版社,2011.

[3]中国新闻网.2011中国企业500强:十年沉浮路 创新是关键[EB/OL].http://www.cnr.cn/china/yaowen/201109/t20110904_508456373.shtml.

[4]上海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企业社会责任的竞争力形成机理[EB/OL].http://www.shecs.org/news_show.asp?id=1108

[5]张铁男,张亚娟,才华.基于复杂性科学的企业战略研究[J].管理科学,2006,(10):17-23.

[6]王德鲁.基于复杂系统观的产业转型企业柔性战略决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

[7]Brocklesby,J.,Campbell- Hunt,C.The Evolution of Competitive Capability:A Cognition and Complex Systems Perspective[J].Journal of Organis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Social Change,2004 ,6(2 -3):143 -162.

猜你喜欢
竞争力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如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开拓进取 提升设计院核心竞争力
日本竞争力